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的诺贝尔奖"揭晓:港中大卢煜明、清华薛其坤分获百万美元奖金

2016-09-20 声振之家


历经一年的严格提名、筛选和评审,中国首个民间科学大奖——首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于19日下午在北京揭晓。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分别荣获“物质科学奖”和“生命科学奖”,每人还将获得100万美元奖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3290i4z83&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李彦宏、沈南鹏、何川、王晓东、饶毅等揭晓首届未来科学大奖中的“生命科学奖”奖项。视频来源:腾讯视频,由新闻聚焦分享。

生命科学奖:卢煜明


卢煜明生于香港。分别于1994年及2001年于牛津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及医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及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同时兼任医学院副院长及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


获奖评语:奖励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卢煜明在1997年和1998年的工作中发现,母体血液中存在着胎儿的游离DNA。基于这些早期发现,卢煜明展开了一系列前沿工作来研究这些胎儿游离DNA的特性,证明了使用胎儿游离DNA来诊断遗传性疾病的可行性和实际性,最终开创了利用第二代基因测序来检测唐氏综合症的新途径,并在90多个国家得到了应用。仅在中国,每年就有超过一百万孕妇接受这项测试。这种革命性的方法为全球无数的孕妇提供了无创产前诊断。


卢煜明发表的科学著作超过260篇,并被引用超过8000次。其最重大的研究成果为1997年发表的《母亲血浆中胎儿核酸的探索与应用》。标志性科研成果有:

  • 1997 年:全世界首次发现游离胎儿DNA存在于母体血浆中,开创了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并大大推进了非创伤性产前诊断的可能性。

  • 2003 年:首次证明胎盘是母体血浆中胎儿RNA的主要来源。这一研究为非创伤性产前诊断带来了数百个新标记。该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 2007 年:首次利用母体血浆中胎儿RNA用作唐氏综合症的检测,准确性超过90%。报告发表于 Nature Medicine。

  •  2007年:首次提出利用单分子技术,如digital PCR,作唐氏综合症的检测。该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  2008年:利用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作唐氏综合症的检测。报告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物质科学奖:薛其坤


薛其坤,1963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获奖评语:奖励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做出的开拓性工作。


薛其坤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对奇特量子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分子束外延生长是一种先进的薄膜生长方法,能在材料衬底上一层一层地生长单晶薄膜。他和合作者制备了多种高质量的单晶薄膜材料,这使得他们于2012年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在钛酸锶衬底上的单层铁硒高温超导现象。这两个发现已被许多研究小组重复出来,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激发出更多的相关研究活动,有望进一步提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超导的临界温度,从而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薛其坤共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包括3篇science、3篇nature physics、30篇Phys. Rev. Lett.、1篇PNAS、40余篇Phys. Rev. A/B、40余篇Appl. Phys. Lett.和4篇英文特邀综述文章或书章节),文章被引用3900多次(两篇代表性文章PRL94和PRL95分别被引用215次和126次)。


薛其坤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2012年,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 发表论文,发现界面高温超导:

  • Interface-Induced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Single Unit-Cell FeSe Films on SrTiO3,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9, 037402, 2012

目前,这一论文已被引用231次。2013带领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文章,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the 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in a 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Science 340, 167, 2013

目前,这一论文已经被引用454次,入选SCI高引论文,也被认为很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

未来科学大奖简介

未来科学大奖由未来论坛发起,旨在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不限国籍),被称为中国民间诺奖。大奖成立管理委员会,下辖监督与执行机构,评奖机制与诺贝尔奖、图灵奖等世界著名科学奖项接轨,由九位华人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评审过程独立进行,各方对评选结果均不能施加任何影响。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大奖项,奖金来源于未来论坛理事捐赠。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生命科学奖的捐赠人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物质科学奖的捐赠人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主要为大奖评选提供科学专业和学术支撑,由9人组成。第一任委员会包括两位数学家(夏志宏、田刚)、两位物理学家(丁洪、文小刚)、两位化学家(何川、谢小亮)、两位生物学家(饶毅、王晓东)和一位计算机学家(李凯)。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的消息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被期冀成为“中国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也指出,“未来科学大奖是第一个延生于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由企业家群体发起成立的奖项,填补了中国民间权威科技奖项的空白;瑞典有诺贝尔奖,香港有邵逸夫奖,而未来科学大奖作为后起之秀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未来论坛创始理事兼秘书长武红则透露,根据目前的奖金捐赠情况,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已确定新增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项,未来还将陆续扩大奖项范围,增加应用技术等奖项。

本文内容综合自经济参考网、青塔、材料科学与工程、知社学术圈,封面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关联阅读:
A中国科学院公示青年科学家奖获奖候选人
B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荐与评选通知
C第七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举行,颁"华人菲尔兹奖"
D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初评结果出炉



声明:本微信转载文章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