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1中国学者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6-12-11 声振之家



近日,国际宇航科学院2016年新增院士和通讯院士名单出炉,在新增院士名单中,有11名中国科学家。

国际宇航科学院(简称:IAA)是非政府性的国际学术组织,由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倡导,于1960年8月16日成立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并由其出任第一任主席。IAA的宗旨是利用航天技术促进人类的和平与社会的发展,由那些在航天学的某个领域或对空间探索至关重要的某个科学分支中作出卓著贡献的个人组成。


IAA实行院士制,入选IAA院士是对学者在该领域服务和成绩的承认。院士均是各国空间和航天活动的先导。院士分为荣誉院士、院士和通讯院士三种。当选IAA需经过院士提名、同行评议、“IAA奖励和院士委员会”评议、理事会表决、全体院士投票等环节。正式院士终生当选,通讯院士两年后有资格转成正式院士,但五年后退休。成为院士后,须与同仁一道致力于运用航天学的方法和知识造福人类。


IAA的组织结构包括IAA理事会与秘书处和四个学部,分别是基础科学学部、工程科学学部、生命科学学部和社会科学学部,并下设空间物理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技术和系统开发、空间系统运行和利用、空间政策法律和经济和空间社会文化和教育六个专门委员会。目前,IAA已经与多个国家的国家科学院建立合作关系,1996年与中国科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6年9月23日IAA公布的院士名单显示:IAA共有1228名院士,其中基础科学部共207名院士和30名通讯院士,技术科学部共415名院士和101名通讯院士,生命科学部共155名院士和33名通讯院士,社会科学部共226名院士和56名通讯院士,另外有3人应为荣誉院士,其中中国学者共104人。


日前公布的2016年新增院士和通讯院士名单显示:共有117人入选,其中基础科学部共7名院士和8名通讯院士,技术科学部共35名院士和24名通讯院士,生命科学部共9名院士和5名通讯院士,社会科学部共14名院士和15名通讯院士。本年度我国学者共有11人入选。


IAA院士名单统计结果



我国11名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的学者名单如下:


技术科学部通讯院士:

  • 代守仑,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

  • Jin Qiming,密歇根大学牙科学院临床助理教授;


技术科学部院士:

  • 宋征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十二所副总工程师;

  • 王晋年,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


生命科学部院士:

  • 戴克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

  • 李英贤,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

  • 刘永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责任研究员;


社会科学部通讯院士:

  • 李国平;

  • 李寿平,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


社会科学部院士:

  • 田玉龙,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国家航天局秘书长;

  • 王晓东。


当选院士简介如下(李国平、田玉龙、王晓东三人未能找到相关简历):

代守仑


代守仑,1972年8月生,山东平度人,1994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工学硕士,研究员。


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办公室秘书处副处长、小卫星工程办公室主任、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第五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第五研究院副院长;2011年9月,任第八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2014年7月,任第八研究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现兼任上海航天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航天基金奖、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Jin Qiming


Jin Qiming,密歇根大学牙科学院临床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Research is focused on bone biology, dental implant osseointegration, and periodontal tissue engineering using cell therapy and growth factor gene therapy approaches.

宋征宇


宋征宇,1970年出生,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靖城镇人。1988年,被保送至浙江大学,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同年考入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强度环境研究所攻读“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硕士学位,1995年3月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究员、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宋征宇曾担任“长二捆”火箭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是当时型号队伍中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参加了两颗“澳星”的发射任务。后主要从事长二F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完成了从“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的发射;担任过新一代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和“制导与控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在运载火箭控制系统设计、研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SOC(片上系统的英文简写)等预先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王晋年


王晋年,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联合国UN GAID促进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全球联盟(eSDDC)副秘书长,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全球道路数据库系统工作组委员。


长期致力于高光谱遥感、遥感,GIS和GPS综合应用技术研究。曾获美国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杰出访问学者奖、红外多光谱遥感技术在金矿调查中的应用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机载成像光谱遥感应用系统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日合作塔里木盆地资源遥感信息技术研究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戴克胜


戴克胜,1988年获蚌埠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6年获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苏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从事研究工作(Research Associate)。2005年底由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回国,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蓝天学者”特聘教授,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血栓与止血、细胞信号转导、和空间生理学研究。涉及医学(血液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近年来在BLOOD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受理的美国发明专利一项。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美国博士后研究人员奖(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ward)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奖励,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为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英贤


李英贤,1971年出生,河北景县青兰乡人。1989年考入河北农业大学,1993年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免疫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10月回国。


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力生理学效应机理与防护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航天员系统失重生理效应机理与防护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她是我国航天失重生理效应机理与对抗防护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


2015年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对李英贤的评语是:李英贤研究员长期从事航天医学基础研究,在揭示失重生理学效应的分子机制上有重要发现。对开展有针对性的失重防护奠定了基础。

刘永定


刘永定,1944年11月出生,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968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责任研究员,从事科技岗位37年,管理岗位20年。


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态学学科组二审专家,中科院资源环境生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副理事长等职。主要从事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蓝藻的环境生物学、土壤和荒漠藻类、空间生物学、微藻代谢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2012年获得法国文化教育领域最高级别荣誉“金棕榈统帅勋章”。

李寿平


李寿平,出生于湖南邵东,2001年获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博士,2002年赴英国阿伯丁大学法学院作访问学者。现任国际宇航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通信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空间法研究所主任


主要从事国际空间法、国际组织法研究,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入选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现为中国空间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欧盟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WTO法研究会理事。

本文内容整理自IAA官网、科学网、百度百科等

关联阅读:
A杨军研究员当选国际声学与振动学会(IIAV)会士
B温诗铸院士获摩擦学领域最高学术荣誉"国际摩擦学金奖"
C首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揭晓
D一图读懂中国航天一甲子


声明:本微信转载文章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并不意味着支持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