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施一公、潘建伟和许晨阳获2017未来科学大奖

2017-09-11 声振之家


来源:整理自新华社、腾信科技、网易科技

近日,被称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生命科学奖”获奖者为施一公,“物质科学奖” 获奖者为潘建伟,“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为许晨阳。获奖者每人将获得100万美元奖金,奖金的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施一公


生命科学奖获奖评语:


施一公: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今年“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施一公因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而获奖。RNA剪接的异常可导致多种人类疾病,但在施一公的研究之前,剪接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没有得到阐明。


在现场电话连线时,施一公他说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好在上课没接到电话,下课后知道消息后很激动,很开心也很荣幸。他说现在还没想好这100万美元该怎么花……虽然大奖是颁发给他本人的,实际也是对他团队研究的肯定。


潘建伟


物质科学奖获奖评语:


潘建伟:奖励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


今年“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系列量子光学方面的创新技术,包括高全同性单光子源、超高亮度多光子纠缠源、独立光子间的量子干涉、线性光学量子逻辑操作等,利用基于光纤和可信中继的量子密钥分发实现城域和城际范围的安全量子通信,利用基于卫星和自由空间平台的量子密钥分发实现洲际尺度的实用化的量子通信。这些发展最终将带来一个连接中国和世界各个角落的实用量子网络。


许晨阳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评语:


许晨阳:表彰他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许晨阳是三位当中最年轻的,1981年出生,这个奖也是今年新增设的。他一开始选择一个方向研究没想到会有今天,比较意外能得奖,很高兴,也很感谢这种期盼。


什么是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取得杰出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家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在今年9月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中,施一公、潘建伟、许晨阳分别获得了“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在2016年诞生时设置了“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两个奖项,这两个大奖的获得者为香港大学的卢煜明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薛其坤教授,首届大奖一出世就获得了业界极高的评价。


卢煜明教授

(图片来源于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现年52岁的卢煜明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及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同时兼任医学院副院长及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获奖理由奖励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薛其坤教授

(图片来来源于清华大学官网)


薛其坤,中国公民。1963年生于中国山东。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教授。获奖理由奖励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做出的开拓性工作。


为了鼓励在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科学成果,在2016年底的颁奖典礼上宣布增设“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因此,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共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生命科学奖涵盖所有与大生命学科相关的基础科学领域,包含医学、偏生物的基础化学;物质科学奖涵盖所有与物质科学相关的基础科学,如物理、化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涵盖数学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首个大陆企业家捐资设立的科学大奖


我国的科技奖项主要包括政府奖和民间奖两大类,其中有影响力的民间奖,如邵逸夫奖、陈嘉庚奖、何梁何利奖等,均由香港企业家捐资设立,未来科学大奖作为首个大陆企业家捐资设立奖项,其成立具有深远的意义。每一奖项均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每人出资25万美金,单项奖金100万美金。其中:


  • 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为(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丁健,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南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张磊,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 物质科学奖捐赠人为(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邓锋,北极光创投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吴鹰,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吴亚军,龙湖集团董事长;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中国著名天使投资人。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为(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丁磊,网易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江南春,分众传媒创始人、董事长;马化腾,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王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未来科学大奖是怎样评选出来的?


今年,由于增设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的科学委员会也由去年的9人增加至15人。新增委员均由现任委员提名、投票产生。目前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兼顾“未来科学大奖”奖项设置的三大学科:


  • 生命科学领域委员由何川、骆利群、饶毅、王晓东、谢晓亮担任;


  • 物质科学领域委员由丁洪、季向东、文小刚、杨培东、余金权担任;


  • 数学与计算机领域委员由李飞飞、李凯、励建书、田刚、夏志宏担任。


监督委员会由清华法学院教授高西庆先生与毕马威团队共同担任,全程监督评审的每一个步骤和程序,以确保整个评审过程的公正、公平、公信力。


未来科学大奖采取提名邀约制以及国际同行评议制度。未来科学大奖候选人由科学委员会邀请的提名人提名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与社会推荐。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不参与提名,在任职期间及其后两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证大奖的公正与公平;国际同行评议,是科学评价的重要方式,公正高效的同行评议是保证科学质量的基础,更是代表了未来科学大奖的高水准。


获奖者产生流程


今年3月,科学委员会开始讨论确定提名人名单,并发出“2017未来科学大奖”提名邀约函,邀请国内外相关学科学者、大学专业学院院长、研究所负责人等近千人为大奖提名。


5月,收回所有提名邀请函。5月27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科学委员会全体评审会议,讨论提名函,并投票产生第二轮“2017未来科学大奖·候选人名单”。


6月1日起,根据“2017未来科学大奖·候选人名单”发起国际同行评议邀请,包括国际、国内顶尖学者、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候选人名单在工作成就、创新性、影响力等方面展开横向和竖向比较。


8月19日,召开第二次科学委员会全体评审会议,讨论各位候选人收到的国际同行评议信。


9月9日,全体投票产生“2017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 施一公、潘建伟、许晨阳。


生命科学奖

施一公


施一公,1967年生于中国河南,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任教。现为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


物质科学奖

潘建伟


潘建伟,1970年3月生于中国浙江,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5年获该校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许晨阳


许晨阳,1981年出生于重庆,2003年获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200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国际数学中心教授。


关联阅读:
盘点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

郑晓静院士荣获第十届周培源力学奖
四人获得第十五届中国力学青年科技奖


声明:本微信转载文章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并不意味着支持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