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情怀】当阳牛人为农民放电影44年,如今创办电影博物馆

2016-11-16 雄风当阳
 

 点上方“雄风当阳",知当阳大事小事

8日,来到当阳淯溪镇文化中心,走进民俗博物馆电影展厅,千余件老式电影设备让人惊奇。

 

胶带旋转,光影重现,老贺放的黑白电影,让人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前。

 

老贺名叫贺宗耀,是十里八乡的名人,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放电影的老贺”。

 

与电影打交道44年,机械电影设备早已换成数字电影设备,人们对电影也从狂热到平淡……都在变,就老贺对电影的热爱没变。

背着电影机走村串乡


年轻时,老贺做了7年兽医。1973年7月,他收到盖有公社大红印章的通知书,公社要办电影队,他被选为放映员。“那时别提多高兴,不再天天与猪马牛羊打交道了!”

 

说是美差,其实很苦。吃千家饭,睡百家床,只要不下雨,每天都要放电影,除非连续几天下雨才可以回家。儿子、女儿出生时,他都在大山里。通讯不便,他7天后才知道自己当爸爸了。

 

放映点多是山区,全套电影设备包括发电机、放映机、扬声器等,有200多斤重,山间小路肩挑背扛。老贺的搭档受不了苦,陆续离开了放映队。

 

刚成立的电影队,就剩他一人,老贺有点颓丧。“电影是党的重要宣传工具,是党传达各项方针政策的喉舌,也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想到电影培训班上老师的话,老贺暗下决心,一定要咬牙坚持。“组织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怎么能放弃?”

 

在老贺努力下,公社成立了7个电影队,一年放电影1500多场,老贺当上了电影队长。

“我也是电影人”


80年代,农村电视普及,电影遇冷,农村电影遭遇寒冬,放映员纷纷转行,电影放映队贺队长成了“光杆司令”。

 

迷惘时,老贺想:“张艺谋、巩俐都是电影人,我也是电影人,缺了哪个电影人都不行。只要还有人想看,我就要坚持下去。”

 

复兴“阵地”,老贺挖空心思:借生产队闲置仓库,建相对固定的电影售票放映点。打听到农村有结婚、生子、建房、升学等喜庆场合,他也到场放映。

 

时间一久,当地老百姓就不觉得新鲜了。老贺又盯上外地市场,他跑遍了当阳、远安、枝江、松滋、钟祥、天门、京山等地所有乡镇。

 

“用这种方式,我们的放映事业又维持了几年。”老贺说,“最困难时,我开过早餐店,至少要保证家人有饭吃。白天卖早点,晚上坚持放电影。”

 

老贺把“淯溪电影队”这块响当当的牌子扛到了2003年。这一年,电影队并入镇文化服务中心,老贺才有了新的依靠。他说:“终于结束了十几年流浪般的生活。”

 

2007年,国家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扶持农村电影队发展。老贺喜出望外,抓紧考了驾照,又自筹资金五万余元买了辆车,当专用的电影放映车,保证完成每年270多场的电影放映任务。

打造电影博物馆


从业44年,老贺精心收藏了电影器材190多套,电影文献资料1000多件。

 

 “老式机械电影设备不再使用了,但作为记录影视文化发展的文物,传给后人,也是很有意义的。”今年已66岁的老贺,谈起电影依旧“壮心不已”。他要打造一个电影博物馆。

 

老贺找遍了附近有过电影队的单位,如厂矿企业、机关学校,以及当阳空军基地、荆门漳河管理局等,收集各种老电影机、发电机、电唱机等设备。

 

数量多了,品种却不全。老贺一直梦想收藏一台“老五四”——我国1954年生产的第一代电影放映机,从诞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是中国电影行业当家机型。

 

今年3月,老贺在网上得知云南昆明有人收藏“老五四”。他立即和老伴赶往云南,花了3万多元,不仅买到了梦寐以求的“老五四”,还买了另外两套老式放映机。而他和老伴为了省钱,只买普通火车票,两位60多岁的老人在车上颠簸了两天四夜。

 

如今,老贺把自己花了5万多元找来的这些宝贝,都陈列在淯溪镇民俗博物馆里,免费让游客参观,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农村电影走过的历程。

 

回顾电影人生路,老贺说:“为农民放好电影,是我一生的追求。最多的还是满意,小小的也有遗憾,但没有后悔。”



来源 ¦ 湖北日报  ▎记者 ¦ 吴擒虎

通讯员 ¦ 张勇 王涛  ▎编辑 ¦ 毛宇峰

&HOT

【摄影】丰收的季节,当阳这座小村庄正因繁忙而喜悦!
【旅游】当阳最经典的自驾游线路就是这条啦!赶紧收藏


雄风当阳当阳市官方微信公众号

发布权威信息/展示精彩生活/服务广大群众

长按二维码 知晓当阳事

投稿邮箱:

当阳市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