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慈化寺老街的沧桑岁月

2016-12-19 雄风当阳
 

欢迎关注当阳市官方微信公众号



慈化寺老街确实有些古老...

老街在清朝时,属沙溪总,民国时属当阳县第一区,新中国成立后,属慈化镇,享受着同当阳城关、河溶、淯溪一道合称“当阳四镇”的殊誉。2004年,撤社并村,慈化镇与坝陵街道办事处合并。曾经的政府机构、单位等先后搬迁,至此,一个自唐代以来就承担着政治、文化、商贸中心重任的行政区划,就此画上了句号。



慈化老街一角



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的《当阳县志》记载,“慈化寺为唐代黄龙禅师所建”。民间传说,黄龙禅师讲经弘法,曾到过玉泉寺,寺内方丈弘景(公元634—712)以冷水冲泡仙人掌茶相待,黄龙禅师举杯细品,连夸“好茶好茶”。询问此水的来历,弘景说:此乃香泉之水也。便带领黄龙禅师来到沮漳三角洲上的香泉之地。黄龙禅师见此处两步之距间,有三眼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水质香馨可口,果然一片天生地造的佛土灵地。于是便在此结茅为庐,修建了一座古刹。


古刹初建时,因香泉之故取名“香泉寺”。另《当阳县志》还记载,“明代初,称化寺”。原来,疯和尚济公曾在此“化寺”小住几日。一天寺外忽来一位身着红装的女香客,手提装着香纸火烛的竹篮,径向山门走来。正在门口清扫的济公,手举扫帚,左拦右挡,不准女香客入内。寺内方丈闻讯,立即喝令济公“休得无礼”。便礼请女香客入内。哪知这女香客所到之处,便“嗖嗖”火起。霎时间,整座“化寺”就很快“化”为灰烬,唯剩庙后的膳房完好无损。众僧人走进膳房,从柴草堆里拖出正酣然大睡的济公,只见他赤身裸体,一丝不挂。令众人怒笑不得。济公却说:这红装女香客非凡人,乃火王菩萨也。她见庙内没有供奉她的金身,便心生报复。刚才如不是贫僧这般作法,这膳房也会荡然无存。他用破扇指着山门前烧剩的两根石柱,只见石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分别是“慈航普渡”,“化身成佛”。两根石柱经烟熏火燎,一片漆黑,唯独柱顶的“慈”和“化”二字清晰可见。济公笑道:要得安宁,何不将“化寺”之名改掉称为“慈化寺”呢?从此,这座古刹又多了一个名字叫慈化寺。


在以后的数百年间,人们口口相传,约定俗成,给“香泉寺”和“慈化寺”两个名称进行了分工。称寺庙仍叫“香泉寺”,而将寺庙前的这条老街,称着“慈化寺”,因此慈化寺是一个佛教意味很浓的小集镇。明代夷陵大诗人雷思沛在他的《游慈化寺》中写道:“一入临沮境,风烟似黛环。村村皆 41 36485 41 15232 0 0 3050 0 0:00:11 0:00:04 0:00:07 3050土,处处是仙山。暮雨随舟至,春云逐鸟还。漫游成野性,浊洒笑酡颜。”写出了慈化寺佛土胜地的繁荣。



老街房屋的构造



慈化寺老街很小,小得连“街”都不敢妄称。乡下人至今仍不肯改变称上当阳城叫“赶街”,有事往慈化寺老街叫“赶场”。旧时即使“赶场”也不会天天赶,而是阴历逢双日为市。双日“赶场”,叫“赶热场”,单日老街休市,你非要去“赶”的话,那只能叫“赶冷场”了。不过,自从改革开放以后,这个传统习惯已经打破,天天可以去赶场。唯有“生猪交易”至今还坚持,要想买猪或是卖猪,必须掐指细算,等到阴历双日了,才能去赶场交易。


   据县志记载,“慈化寺左环溪水,右带沮河”,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汉代王粲登当阳“仲宣楼”,所咏“倚曲沮之长洲”,谁敢说不就是指的这里?现代高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慈化寺的卫星地图。透过这立体的大沙盘,我们更能领略沮水边老街的神秘风韵。沮河自当阳城区向南倾泻而来,在尹家大堤金锣滩侧身往西,直逼烟墩包,待流经窑湾后,急转向南经鸭子口飞身东去,老街的人就在沮水的三面呵护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小的老街,东、西、南三面各有“新场河”、“高家洲”、“金沙滩”3个船码头。一眼望去,风帆点点,樯桅林立,远安、南漳、保康运来的茶叶、蚕丝、药材、水果、木材在此起坡;汉口、沙市、荆州的洋布、洋油、洋糖在此卸货,再加上香泉寺的信仰魔力,被善男信女们视此地为佛土第一站。湖北“下五府”的善男信女们成群结队,千里迢迢,身披黄包袱,举着“万名伞”,点燃三炷香,走下码头,经往香泉寺敬香拜佛,便开始“禁嘴”,然后三步一叩,五步一拜地“上神路”,去往玉泉寺、鸣凤山以至于更远的武当山朝山还愿。你说这样的老街能不富裕吗?



老街房屋的天井



老街东西走向,长约千米,宽不过六米,呈“S”形。街心用三排青石铺成,人们说,这是龙脊。龙脊两边,分别用橘红色的卵石镶嵌。看上去,极像龙的鳞甲。人们称其为“龙甲街”。龙甲街两边是一片徽派风格的建筑,青堂瓦舍,飞檐斗拱。隔着封火墙,铺面连着铺面,柜台挨着柜台。外墙青砖斗拱,内墙榫木框架,排山大梁。商铺面宽各异,有的三开间,有的两开间,有的甚至竟然只有一开间,虽然临街面不太宽敞,但每间商铺的进深却很长,有的前街连后街,可达百米长。为了排水和透光,充分发挥了“天井”的奇特功能。有的一重天井,有的两重天井,有的甚至是三重天井。


龙甲街临街门面十分讲究,一般不以青砖砌墙,而是以木板、木门镶成墙面,这样可以根据需要,上下灵活,宽窄随意。屋内格子门、雕花窗,高门槛、木地板。一块金字招牌,高挂门首,招财进宝。老街豪门大户主要为文、张、梅、童、郭五大姓氏。有影响的商号为童太和、永兴祥、吉永长、洪发源、文泰和、文聚兴、文大兴、史德庆、杨义和、梁诚记等等。


老街地形西高东低。西端称上街,东端称下街,中间部分自然叫“中间街”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镇政府分别为此三段街面正式命名为“解放街”、“中山街”和“和平街”,并给每个住户门上钉挂门牌号码。为了使街道整齐划一,全街齐动员,将各自的门面板壁,刷成铁锈色,形成了条条街道一片红。同时还发动每户锤砖碴、买石灰、挑泥砂,拌合成“三合土”,硬化街道,从此昔日的“龙甲街”变成了石灰街了。


慈化寺老街的标志性建筑就是耸立在上街和下街街口的两座“及第牌坊”。


及第牌坊古色古香,飞檐翘角,构成“圆门”。下街圆门上书“青云阁”,上街圆门镌刻“承平门”,均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据说书香门第郭彦廷的祖辈中,有个叫郭青云的少年。自幼聪明好学,十四五岁便“学富五车”。因此参加科举考试更是轻车熟路。乡试中取童生,县试成邑庠生,邑庠生参加优考,赐为廪生;廪生再升省考,晋升举人,举人赴京师会考,升为贡生,贡生入中宫奉天殿,由皇帝出题殿试,终获进士及第。后出任江南知州。郭青云的平步青云,令当阳知县叹为观止,就在郭青云衣锦还乡,大宴宾客之日,县令为巴结这位知州,便下令在老街东西两端修建“及第坊”,以示对当阳人才的嘉奖。他利用当阳方言中“郭”与“阁”的谐音,给下圆门题字“青云阁”,取“盛世承平、国泰民安”之意,再为上圆门书写“承平门”三字。不过,遗憾的是,这位大清进士的后世之人郭介侯,在日寇占领慈化后,充当日伪走狗——维持会长。新中国成立后,镇压反革命,郭介侯被押往“青云阁”对面的“牛场坝”,吃了“花生米”。正因如此,“承平门”、“青云阁”这两座“及第坊”的来龙去脉日渐被淡化遗忘,也鲜为人知了。


承平门北侧,有一座青堂瓦舍的房屋——“斋公堂”。平日里,小街上的斋公道婆们在此吃斋修炼,每逢七月十五月半节,他们就在沮河边,搭台讲“善课”,入夜时分,便在河滩上燃放“荷灯”,祭奠孤魂野鬼,超度亡灵。1940年慈化沦陷,这座贞洁的道教场地变成日寇的“慰安所”。


老街中段是最繁华的地方,这里建有一座土地庙,是街坊邻里生意人求财发富的地方。其旁立有一块“禁杀耕牛令”石碑。原来,民国年间,当阳各地耕牛被盗杀现象极为严重。耕牛是种田农民的命根子,耕牛的不断被盗杀,害得不少农民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虽然家家防盗、户户护牛,但罪恶之风越刮越烈。青年农民文家明,生于光绪十二年,他为人正直,在农民运动中加入共产党,并担任农会主席,他组织失牛农民联名向县衙门上诉,要求严惩盗贼。但官府总以证据不足为由,轻描淡写。无奈之中,文家明狠心变卖了自家的13间房屋,筹集资金,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护牛运动。迫于民众压力,县衙只得颁布“禁杀耕牛令”,并在慈化文家明住宅附近的土地庙旁,竖起了这块石碑。虽然盗杀耕牛受到扼制,但文家明却受到黑恶势力的追杀。文家明只好四处躲藏,后终因积劳成疾,双目失明,流落街头。1960年因病而卒。



封火墙守望着经历沧桑岁月的慈化寺老街



中街有一户书香门第,屋主郭彥廷,乃郭青云之后人,先祖立下家业,后世荣华富贵。他的豪宅面宽三间,三重天井,雕梁画柱,转阁绣楼。天井建有水池花坛,爱种奇花异草、塑怪石神木。1958年,慈化人民公社的干部张天高相中了这间老屋。他在此开设了当阳历史上第一个“无人售货处”。哪知开门两天,满货柜商品,竟然抢“售”一空,最后只得悄悄关门。


下街青云阁旁,有一个“洪发源”酒店。店老板童伯祖,红白两案精益求精,荤素两便得心应手,是慈化寺最具名望的餐馆。但凡街上有什么公私应酬,首选的就是“洪发源”。如今洪发源财源有继,其后人童德华,于1985年开始,在荆当交界的郭家场自办餐馆,开发了特色经典名菜——郭场火锅鸡。从此“郭场火锅鸡”品牌弘扬省、地、市,成为当阳一绝。


1939年5月的端阳节,“洪发源”店内宾客满堂,慈化寺名门望族商铺老板们都被文省三请到了这里。文省三,本名文启传,生于1906年,早年在武汉南湖中学读书,就经常参加刘少奇举办的“工人运动”讲习所学习,毕业返乡后,组织童子团,并担任团长,支援北伐。1938年中共当阳县委书记刘真来到慈化寺,在文省三家的夹墙屋里,主持了文省三、童勋伯的入党仪式。后派文省三以绅士身份加入国民党,秘密控制国民党自卫队的领导权。为了建立一支由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枪杆子队伍,他特意安排了这场宴席。假借“保国保家,防匪防盗”之名,请各位慷慨解囊,筹款成立慈化保安队。一番拱手恭维,一番酒醉饭饱,各位老板终于积极筹款。很快,文省三就利用这些款项购买枪支弹药,训练乡民,组建了一支过硬的武装队伍。当阳沦陷后,文省三、童勋伯按党的指示,带着这支队伍到达香炉山革命根据地,成立荆当大队,后加入新四军五师,在八年抗战中转战南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青云阁、承平门是老街上久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然而也没有逃脱被毁的命运。1958年,公社领导突发奇想,撤毁承平门,改建“跃进门”。担任修建任务的慈化公社建筑队的瓦匠们,三天之内便完工。谁知工程白天竣工,当夜忽起大风,这座“跃进门”便被吹倒。因为倒塌时间在半夜,没有人员伤亡。青云阁虽然没有拆毁,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附近的住户们便慢慢开始“蚕食”,将青云阁的砖石拆下后做了自家的猪栏和厕所。


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家,许多都迁居当阳城关或者更远的地方。经历了沧桑岁月的慈化寺老街,古韵已不在,而是充满了现代生活气息,祥和而安宁。


来源 ¦ 三峡日报

作者 ¦ 文光福  ▎编辑 ¦ 毛宇峰

&HOT

人民日报头版重头推介当阳灾后重建工作
当阳市新一届人大和政府领导班子新鲜出炉,快来认识下!

当阳市新一届政协领导班子选举产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