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家住当阳的王老伯昨天终于出院了,而这次住院的罪魁祸首竟是他从未听说过的恙虫。专家提醒,6月至9月是恙虫活动的高峰期,市民应尽量减少到草丛活动,尤其是坐或卧。有过花草接触史,出现发烧,颈后、腋窝、生殖器、腹沟等细嫩隐私处有红色丘疹者,务必及时就医。
下地干活他被恙虫咬伤
据56岁的王老伯回忆,三周前雨过初晴,他趁凉快抓紧时间种庄稼,其间累了就坐在田埂边休息。晚上回家洗澡时发现肚脐边有一个指甲大小的红丘疹,估计是被啥虫子咬了,就没当回事。谁知三天后他出现发烧、头痛等症状,全身乏力、头疼欲裂,肚脐边的红丘疹发展成溃疡,有些恐慌的王老伯立即前往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诊治。医生检查诊断为恙虫病,经过大约两周的精心治疗王老伯现已康复出院。
该院感染科主任周晓琳介绍,恙虫,又称恙螨、沙虱,通过老鼠等将其幼虫传播至草地或农作物上,一旦有人坐卧或接触,恙幼虫便爬到人体身上叮咬。叮咬后病原体进入血液,会出现立克次体血症和毒血症症状,严重时可致间质性肺炎或呼吸困难、肾衰竭、脑膜炎、休克、心肌炎、消化道出血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致人死亡。
“目前各地有过多例因被恙虫叮咬导致抢救无效死亡的案例。”周晓琳说。
勿坐草丛,隐私处有丘疹要就医
据介绍,6月至9月是恙虫活动的高峰期,其叮咬“很鬼祟”,专爱在人体的颈后、腋窝、生殖器、腹沟等细嫩隐私处“下嘴”,起初留下红色丘疹;潜伏期约4-21天内,丘疹会成为水泡,随后形成黑褐色焦痂。恙虫病发作,体温可达38.5-41℃,可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焦痂临近的局部淋巴结最为明显。
恙虫病流行季节,个人须加强防护,最重要的是避免在草丛或灌木丛里休息、坐卧、玩乐,或者晾晒衣被。如需进入这类地区,应扎紧袖口、裤管口,上衣扎入裤腰内,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裤脚、领口或袖口上喷涂含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或避蚊胺等成分的驱避剂进行防护,如驱蚊灵、蚊不叮等。野外作业后,要及时拍打衣物,抖落附着的恙螨;换衣洗澡,重点擦洗腋窝、腰部、会阴等皮肤柔软部位,可减少被恙螨叮咬的机会。
“发现被恙虫咬伤,及时就医基本上可治愈。”周晓琳说。
别来无恙,竟是拜恙虫所赐
周晓琳还补充道,人们在信中或久别重逢时,总喜欢写上或说上一句:“别来无恙”,古人的这句问候语就是从恙虫那里得来的。
相关专家解释,因当时的医疗条件限制,人们没法消灭这种“恙”,只有任其骚扰,所以当时的人们每当见到久别的亲友时,首先要问“无恙”?后来人们终于把“恙”从自己身上赶跑了,而“无恙”一词便流传了下来。
夏季小虫凶猛,这些虫子最爱咬人!
1、毛毛虫。毛毛虫其实是毒蛾类的幼虫。被毛毛虫蜇伤后,人们的皮肤会出现刺痛烧灼感,随后出现皮肤瘙痒加重,皮肤表面变红肿,甚至化脓溃烂的症状,严重者还会引起荨麻疹、关节炎等全身反应。
防范及处理:如果被毛毛虫蜇伤,可先在放大镜下观察,一定要先使用胶带把红肿部位的毛粘掉,然后在患处涂擦3%氨水,伤口溃烂时用抗生素软膏涂抹。千万不要因为瘙痒用手搔抓。
2、马蜂。被马蜂蜇后,人们的皮肤会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皮肤坏死,并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血压升高等,严重者会出现全身水肿、昏迷,引起心肌炎、肝炎、急性肾衰竭及休克症状。
防范及处理:被马蜂蜇伤后,要马上用碱水冲洗,再用手挤出毒液,切记不可用红药水或碘伏涂抹,会加重肿胀;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超过2小时。若出现较危急情况要及时送医。
3、蜱虫。疾病早期,患者表现为不适、倦怠、头痛(挂神经内科),儿童则有低热或间歇热。疾病进一步发展,可致神经损害,导致脑膜炎(挂脑外科、传染科)、颅神经炎、脊神经根病和脑病。
防范及处理:如果被蜱虫叮咬,千万不要惊慌,不能生拉硬拽,因为强行拔蜱虫,反而会被叮得越来越紧。可用酒精、煤油、松节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如果被蜱虫叮咬,须及时到医院就诊,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