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头条】习近平回信勉励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附全文)

清朗天空 2021-04-25
清朗天空感受法治新生态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日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得知下党实现了脱贫,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非常高兴。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贺!


习近平表示,“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习近平指出,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党乡位于闽东宁德的大山深处,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乡没有一条公路,交通十分不便,素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第一次是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乘车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冒着酷暑到下党乡访贫问苦,帮助解决发展难题。近日,受乡亲们委托,下党乡6位党员干部群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下党脱贫的喜讯,表达了对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感恩之情。


回信全文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
你们好!

  来信收悉。得知下党实现了脱贫,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非常高兴。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贺!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
    2019年8月4日



一个地处偏远的闽东小山乡,

为何能让总书记这样牵挂?

一段尘封往事,

蕴藏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一篇《福建日报》2014年头版刊发有关扶贫的报道——《群众的赞许最甘甜》。



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倡导推动“四下基层”。在闽东,他曾披荆斩棘步行两个多小时,深入寿宁县下党乡,现场解决发展难题,为下党乡注入致富源动力。这是让总书记深情难忘的一段经历,更是激励广大干部心系百姓、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榜样力量——


习近平同志当年深入寿宁县下党乡调研。(资料照片)


群众的赞许最甘甜


( 刊发于2014年5月12日《福建日报》,本文有删减)


2014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深情地回忆起20多年前在寿宁县下党乡的调研往事。


 一个地处偏远的闽东小山乡,为何能让总书记这样牵挂?一段20多年前的尘封往事,蕴藏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1)记忆


驱车从寿宁县城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区公路前往下党乡。一路上,青山如黛、满目苍翠,灌木丛中散落的杜鹃花不时映入眼帘,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一个半小时左右,就到了闽浙两省三县交界处的下党。


在村头,只见修竹溪水清澈奔流,一座造型古朴的廊桥飞架两山峡谷间。离桥不远处,一条曲曲折折的石径从山上蜿蜒而下。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鸾峰桥。它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建,桥长47.6米,拱跨37.2米,是全国单拱跨度最大的贯木拱廊屋桥。当年,习近平同志披荆斩棘、跋山涉水来到下党乡现场办公,这座廊桥就见证了这一段难忘的历史。


记忆重回多年前的下党乡——


1989年7月19日中午,烈日当空,酷暑难耐。


寿宁县下党乡,与鸾峰桥相望的文昌阁边,一群人从荆棘丛生的崎岖山路走下来。他们头戴草帽,汗透衣背,风尘仆仆。走在最前面的,正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


“‘地府’来了!”当地百姓奔走相告,欣喜异常。


“当地百姓管地委书记叫‘地府’,就是‘知府’的本地发音。”25年前的这一幕,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历历在目,“习书记一行受到最为热情隆重的欢迎,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他们自发摆出各种担桶,一桶一桶都是清凉饮料,用当地草药做的,还有绿豆汤。


 寿宁县地处偏远,明代写了《警世通言》等“三言”的冯梦龙就曾在这里当过知县。当年,冯梦龙从家乡苏州到寿宁去上任足足走了半年,足见当时行路之难、所在之偏。


下党乡则是寿宁最边远的山乡,素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这里曾经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所在地通往四处毗邻乡镇,都得翻山越岭步行10多公里,买卖东西只能靠肩挑背驮。直到建乡时,农民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


下党之行,是习近平为了兑现承诺而来。


下党乡1988年才成立。1987年10月,杨奕周、刘明华等四名干部受命筹建下党乡,这里的贫困、闭塞程度超过了他们的想象。


刘明华回忆说,由于没电,村民晚上只能点蜡烛、火篾。公路不通,山路难走,小贩们挑货进山都不敢进液体货物,怕一不小心摔碎,血本无归。因此,这里不少人连酱油都没有见过。没有校舍,孩子们只能在庙里上学,正所谓“学生与菩萨同堂,念书与念经同声”。一年里难得放一场电影,放完后一堆孩子都跑到电影幕布背后,想捡电影里射出的子弹壳。


1988年元月,下党乡正式挂牌成立。乡领导班子最愁的就是如何打通进出乡里的通道,如何让百姓摆脱贫困。


1989年6月,时任下党乡党委书记的杨奕周在参加宁德地委工作会议时,站起来“放炮”:对贫困地区,上级要关心,要扶贫。习近平当场跟他约定,一定要去下党一趟。


“我们以为习书记只是口头答应,可能不会来。”刘明华说。出乎意料的是,不到一个月,习近平就带领地直和寿宁县相关部门负责人30多人,前来下党乡现场办公。


这天6点,天刚蒙蒙亮,习近平一行就乘中巴车从县城出发,约9点到达平溪乡上屏峰村。这里离下党乡所在地下党村还有7.5公里,不通公路,大家就下车步行。


当地给他们准备了草帽、毛巾、木杖,大家顶着炎炎烈日,在崎岖山间古道上跋涉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下党村。


习近平一到下党,顾不得休息,就召开会议。在认真听取乡党委工作汇报后,他说下党乡条件很差,干部群众很辛苦,并要求同行的地直部门、寿宁县负责人优先考虑下党的建设发展,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大力支持,解决实际困难。


下党乡党委、政府临时在鸾峰桥边的王氏祠堂里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大家就围坐在小板凳上开会。午饭时,习近平一行移到鸾峰桥上用餐,简陋的饭桌、椅子就摆在廊桥上,边吃边谈。午饭后,稍作休息,习近平又进村入户、访贫问苦。


“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很少能见到这么大的官,大家以为他会很讲究,没想到他一点架子都没有。穿一件白衬衫,很朴素,午饭配的是乡下人吃的青菜、小笋、田螺,他也吃得津津有味。”刘明华回忆。


下午3点,习近平一行离开下党村,走羊肠小道、过独木桥、攀峭壁岩石,途经溪后、下屏峰等自然村,步行10多公里,历时两个多小时到达临近的芹洋乡溪源村。


一路上路险坡陡,且荆棘杂草丛生,他们拿着柴刀将挡在路面的荆棘、苇秆劈除。抵达芹洋乡时,已是夜幕降临。直到晚上8点左右,习近平一行才回到寿宁城关。


参加调研的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天,乘车5个小时,步行4个半小时,开会座谈访贫2个小时,一路风尘,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县城招待所后,许多干部才发现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


第二天,习近平在寿宁县政府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下党乡帮扶工作是重要议题,当场拍板决定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其中40多万元用于建设水电站,尽快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一下子拿到这么多钱,乡干部激动得几天几夜睡不着,都在想怎么用好这些钱。”刘明华回忆说。


习近平同志后来用“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来形容此次下党之行。


因为这一次践诺之行,下党乡成了习近平心中的牵挂。他先后3次去下党乡调研、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当地的建设发展难题。


仅仅几天后,习近平又一次来到了下党乡。1989年7月21日晚,下党乡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灾情严重。26日,习近平冒雨步行3公里,走了1个多小时才赶到受灾最重的下屏峰村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当时,芹洋乡溪源村到下屏峰村的路基被洪水冲毁,基本看不到路坯,大家只能沿着坑坑洼洼的河道岸边向上游跋涉,时不时还要过独木桥,踩着石头当垫脚。


1996年8月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带领省交通、财政、民政、老区、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再次来到下党乡。“7年来,我一直牵挂着下党。”习近平说,“我离开宁德之后,跟下党还有联系,老杨(奕周)经常来找我,跟我讲下党的情况。


习近平查看了下屏峰村的灾后重建新村面貌和村尾的公路桥建设,并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下党乡发展资金100多万元,帮助当地修建机耕路和发展生产。在他的协调下,下党经杨溪头村与浙江庆元县对接公路由省交通厅立项,1998年建成通车。


村里的老人回忆说,由于资金短缺,当时村里的石拱桥只建了石拱,桥面并没有铺平,施工搭设的木板便成了临时便道。习近平一行从桥面便道穿行到河对岸,沿着河岸向上游察看水毁后修缮的防洪堤工程。他谢绝去村部歇息喝茶,而坚持要进村民家中走走看看。


过去下党不通公路,寸步难行;如今公路直通乡里,从县城不到2小时就能到达这里。过去的特困户,现在有的脱贫,有的致富奔小康,老百姓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下党的发展变化,让习近平感到欣喜。


对下党的未来,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叮嘱再三。“下党的发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他要求,干部要发扬刚建乡时天天步行到各处开展工作的精神,披荆斩棘,搞好工作。要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点,把脚步迈得更扎实一些。要以一村一户一人为对象去想路子,去解决问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上,才能实打实上一个新台阶。


“地僻人难行”的下党乡成为习近平牵肠挂肚的边远贫困乡镇,而杨奕周也成了他时常联系的“草鞋亲戚”。


杨奕周的女儿杨世凤回忆,无论是在福州、省里,还是在浙江、上海任职,习近平多次通过秘书打电话到家里,询问下党乡脱贫发展情况,关心老杨的家庭状况。2007年1月,杨奕周患病住院期间,习近平特地嘱咐秘书代他前往医院探望。当年6月老杨病逝后,习近平还特地发唁电表示慰问。


群众,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最重的分量。基层,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三进下党乡,是习近平心系贫困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到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后,围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凝聚合力推动发展,亲自倡导和带领全区干部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接访群众活动开始,逐步建立以“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为主要内容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而下党乡的徒步调研,正是他所倡导的“现场办公下基层”的起点。


(2)传承


时至初夏,细雨绵绵,修竹溪的溪水清澈如洗,三三两两的村民依着自家的砖房,话着家长里短,安详如画。


对于下党乡下屏峰村村民来说,这条穿乡而过的溪水曾经带给他们痛苦的回忆。1989年7月,暴雨之后,山洪暴涨,冲垮了下屏峰村沿溪的夯土民居,有5人在这场山洪中失去了生命。而今,堤岸垫高了3米,土屋也变成了砖房,雨水很难再对他们形成威胁。


5月9日,见到记者来采访,村民黄宗秀说起抗洪往事:1989年7月的那场暴雨令她家里损失惨重,小叔杨尚利就是在那场洪水中失去了生命,留下了小侄子杨春平。“小春平还没满周岁,就失去了父亲。那天书记到家里来慰问,特意抱着春平,鼓励我们要坚强起来,从悲痛中走出来,把孩子培养成才。


黄宗秀说的书记,就是习近平。在7月19日首次到下党乡调研一周后,习近平再次步行到下党乡下屏峰村慰问受灾群众,并勉励他们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让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虽然受了灾,但这些年来,我们一直牢记书记的嘱托,不等不靠,在好政策的扶持下,发展现代农业,办了茶厂,种了脐橙,小春平还到广东开了一家手机店。”说起这几年的变化,黄宗秀一下就健谈起来。


习近平同志的殷切关怀和优良作风,深深烙在下党人的心坎里。他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当年的嘱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急于求成,以“弱鸟先飞”的意识,以“滴水穿石”的韧性,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群众的赞许最甘甜,一碗绿豆汤、一杯草药茶,给习近平总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鸾峰桥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与下党乡干部群众的那份深厚感情,也将激励当地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滴水穿石,在致富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来源:新华社 福建日报


编辑:方琮 高奇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