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喆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政法分论坛上的主题报告
用检察公共服务体系
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刘喆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政法”主题论坛。2018年4月,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最高检及9个省级检察院以“智启今朝,慧赢未来”为主题,展现检察机关在智慧办案领域建设成果。今天,我代表检察机关参加论坛交流,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检察机关利用数据做实“检察公共服务”情况和对数字时代“检察公共服务”的思考。
检察机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建设的要求,遵循“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原则,充分利用数字服务,着力构建检察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检务公开和司法为民服务,提升司法质效和司法公信力。
一是统筹谋划,检察公共服务由“纸上线下”散点被动服务向“网上指尖”一站式主动服务全方位跨越。最高检整合检察服务各平台,升级建设“12309”中国检察网,将四级3600余个检察院“检察服务”全部归口到“一个窗口”对外,群众“一个入口”登录、数据“一个平台”贯通,网上检察院和实体检察院线上线下服务联动,实现“一站式、综合性”检察为民服务。同时,积极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立足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浪潮,进一步丰富检察服务载体,形成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和热线电话“四位一体”的服务格局,拓展服务渠道、降低使用门槛,打破时空限制,让便捷、高效的目标更实。
二是统一标准,以“求极致”态度提供优质服务,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检察机关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检察服务“精雕细琢”,让公平正义可感可现。如“检访通”信访服务系统,后台为检察官设置自动提示,让人民群众信访“七日答复三个月答复”的承诺逐案落实;同时,对群众界面不断优化,运用“查询轴”的视觉传达,使信访办理信息一目了然;设置星级打分和监督评价,倒逼检察机关提高信访办理质效,让信访群众有“网购”般的检察服务感觉。2021年正式上线律师互联网阅卷系统,突破线下服务“最多跑一次”的优化“天花板”,实现阅卷“一次都不用跑”,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跑腿”。
三是做新求变、能动履职,主动探索检察公共服务新领域、新方向。今年两会,能动履职写入最高检工作报告,检察信息化在数字检察新阶段,把检察服务、公平正义与信息化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检察公共服务融入社会治理格局,既“抓末端,治已病”,又“抓前端,治未病”。如中国检察听证网,是检察机关释理说法、群众参与监督办案,推进司法公开、公正执法,实现“三个效果”统一的重要平台。今年2月,南四湖专案公开听证会在中国检察听证网等平台同步全程直播,吸引超过1070万人观看,流量“引爆全网”,达到了很好的司法互动监督、宣传引导等效果,为公益诉讼保护作出了积极的示范和宣传作用。
数字是资源、是能源,也是推动更高层级、更全维度公平正义实现的力量。检察机关在高度重视检察服务数字呈现的前端建设,让人民群众更直观、更直接感受公平正义的同时,也扎实进行检察数字化建设,努力夯实公平正义的“检察数据湖”。
一是咬住“统”的大方针,持续努力实现检察业务的“数据化”。检察机关从2013年按照“四统一”检察业务信息化建设原则,将全国检察机关3600余个检察院业务办案整合成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办案系统,3600余个检察院10余万检察办案人员、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所有的检察案件都在一个系统中按照一个流程办案,遵循一套标准产生数据,检察办案从纸质化到电子化,再到数据化、数字化。近十年检察机关办理的几千万件案件全部数据化,共生成十余亿条数据、几亿份电子法律文书。这些数据在一个系统产生,遵循同一套标准,全国3600个检察院、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数据都可比、可算,不仅便于共享、更便于利用。因此,全国检察机关才能定期进行业务数据分析研判和公布,也可以既实时生成个案的“案-件比”,也可以产生各省和全国整体的“案-件比”,真正使公平正义、群众诉累、司法效率可量化、可比较、可评判。
二是强化“通”的大理念,全力推动政法协同落实生效。为破解数据共享障碍,检察机关全力推进检察工作网建设,建成覆盖3600个检察院的全域非涉密网,检察业务应用系统迁移至检察工作网,破解了政法协同网络“肠梗阻”障碍。全力配合推动政法协同,目前全国已经有24个省份检察机关开展了政法协同应用,通过政法协同平台办理案件251万余件,交换文书1355万份。福建省检察机关在省委政法委的领导下,与政法各部门共同建设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为政法机关利用同一平台开展网上协同办案、有效利用数据又探索了新的路径和经验。
三是建立“融”的大格局,积极推动数据共享,融入数字中国的大局、全局。最高检与最高法、司法部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努力构建“网络通、应用通、数据通、安全通、信任通”的信息化和数据交换共享机制。最高检与国家信息中心、国务院电子政务平台和水利部、中科院空天院等单位进行网络对接,主动共享检察数据、有效获取政务和社会数据,探索开展网络线索移送,规范利用全方位、多维度数据进行碰撞,发现公益诉讼等案件线索,配合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社会治理,做实做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
四是做好“用”的大文章,唤醒“沉睡”的数据“金矿”。检察机关充分利用各种业务数据,深度挖掘案件规律,构建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为检察官办案提供参考,努力推动“同案同判”实现。将优秀案例和办案经验数据化,构建案例库,为检察官办案提供学习范本和遵循。建设“检答网”,利用互联网络和灵动数据,构建检察人员交流平台,共享办案经验和办案知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检察机关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进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实现案件数据和办案信息网上流转。在今年6月底数字检察工作会议上,张军检察长指出,不论你是否知与觉,检察工作已经步入数字时代。“数据”正在深刻改变着新时代的检察工作。检察机关将数据统起来、汇起来、用起来、“跑”起来、管起来,“业务数据化”初具规模,数字检察着力进行“数据业务化”探索,让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
一是强化数字理念,搭建“易办案、慧监督、强管理、善服务”数字检察新格局。要让数字流动,优化办案流程、提升移送效率,让检察办案更容易;让“数字”说话,利用“数字”实现业务可算、可比、可知,让监督办案更智慧;让检察机关“万物皆数”,实现全方位、全维度的业绩考评,强化检察内部管理;让数据跑起来,用精准的数据推送和数据画像,提升检察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五个融合”,构建数字时代的检察信息化新架构。面对数字时代,检察机关信息化架构正进行重构性升级,构建“厚平台、薄应用”“分层解耦”架构,通过网络、平台、数据、应用、模型“五个融合”,让三张网通过数据交换破除网络联接鸿沟;将存储、平台资源整合,提供统一的资源、能力支撑;构建“检察数据中心”,通过数据清洗、治理,让检察“数据池”蓄水、清澈;让应用融合,实现“大应用”,改变应用分割、数据分裂的“窘境”;通过模型接口标准化,让模型能够融合、共享、共用,真正使法律监督从“个案到类案,从类案到个案”,真正使数字监督从借力、借智拓展到“共力、共智”。
三是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拓展数据共享融合渠道和范围,共建数字中国宏伟工程。数据的价值在使用、在融合、碰撞,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中发现价值、规律。只有数据的“开放、共享”,才能实现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发展。检察机关的数据将立足社会发展大局、全局,主动、全面共享,与各种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数据共同构建“数字中国”的数据基石。
四是充分利用数字开展服务,创建检察服务的数字新篇章。要将“检察业务数据化”的红利向社会充分释放,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推进“互联网+”检察应用,强化信息公开,推进网上信访申诉,加强数据保护,做优做实“七日答复三个月回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利的服务、更公开的业务,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根深才能叶茂,“榕城”福州以榕树著称,方圆百米的榕树荫源于地下方圆百米的树根,检察公共服务惠及四方群众,必须有向下扎根的信念和庞大的数字养料输送根系,以及周密全面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检察公共服务将勇立数字时代,不断提升质效。同时,也祝愿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不断呈现丰硕科技惠民硕果。
责编:黄慧儿
审核:方琮 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