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④ | 讲中国故事 促文明互鉴——“一带一路”视域下文化育人探索与实践
讲中国故事 促文明互鉴
“一带一路”视域下文化育人探索与实践
实施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003年以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智能建造与环境工程学院已招收十届建筑工程专业留学生,不仅培养了众多优秀留学生人才,更探索构建了坚定文化自信、整合校园各方力量、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文化育人模式。
一
主要做法
(一)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用好地方文化资源,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互鉴,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涵养中国情怀
为加深老挝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学院依托现有平台,结合专业特点,由教师和辅导员积极组织学生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引导中老学生深度参与其中、合作学习,开拓学习新思路。
结合专业特点,学院组织学生深度走访调研成都新津观音寺、文殊院等古建筑群,专业老师采用实地教研的方式,生动地为同学们讲解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建筑特点;同时,带领学生参与新津观音寺壁画设计、发展文创产品,提升留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有效传播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及其深层价值。
2.以赛促学,加强跨文化交往能力
学院充分借助校内各方力量,打造出一支出色的留学生管理团队,有组织地策划活动,为中老同学架起文化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建环学院中老同学拔河比赛展现了强大的集体力量,金牌讲解员比赛中老挝同学的一首《乡愁》拨动着评委和现场观众的心弦,杜甫草堂研学活动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感染了中老学生,来华留学生“对外文化贸易”人才选拔赛搭起老挝丝织品和中国蜀锦的桥梁……“以赛促学强本领,以学促用展风采”,通过参加各项活动、比赛,老挝留学生既加深了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更在同龄人的合作和竞争中,感受到中国大学生的良好风貌。
3.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学院立足自身特点,建立了留学生“一对一帮扶”机制,组织选拔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等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的同学加入中老文化交流协会,帮助留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小问题,不仅提升了老挝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还使中国学生在与留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开拓国际视野,深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认同。
依托中老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同学积极帮助老挝同学练习普通话、讲解中国现代诗歌、体验中国传统书法等,不仅使他们在金牌讲解员大赛等舞台上一展风采、获得佳绩,更将中国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心。在帮扶留学生的过程中,中国学生也有效提升了对外交流能力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文化交流互鉴中,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丰富活动载体、拓展视野
学院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需求,招收、培养留学生,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升留学教育质量。
1.“专业+企业”,学以致用
结合老挝留学生特点,学院强化专业技能,以实训课程为主,带领留学生到古建筑群、施工工地等实训现场,真切感受钢筋混凝土结构、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等,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深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学院院长秦朝昭、党总支副书记鲜金宏实地走访在老挝的中国企业,为留学生创造实习、实训机会;学院专业老师到不同企业挂职锻炼,不断建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着力培养“国际化工匠人才”,为推动高职教育“走出去”提供坚实保障。
2.“活动+典礼”,文化育人
学院通过“活动+典礼”的形式,润物无声,以文化人。
老挝同学在疫情后首次返校报到,正值老挝新年。学院组织开展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传递家的温暖,共庆老挝新年,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国师生的关怀,拉近了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在建环学院“5·25”心理健康晚会上,老挝同学载歌载舞,向中国师生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还有老挝同学用一首《成都》唱出了亲切感、归属感……学院举办易读书活动、“寝同手足 寓你同行”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借助国庆、院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等关键节点,营造浓厚的文化交流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
成果成效
2003年以来,学院培养了200多名老挝留学生,回国后走上工作岗位、建设家乡。
老挝留学生参加学校金牌讲解员比赛获得优秀奖,学生积极参与第七届来华留学生系列活动。
《艺术传承视角下的文化创意研究——以古蜀壁画为例》校级课题立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三
经验总结
回顾已取得的成效,一是得益于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专业老师扎实的学术支持、辅导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三位一体系统推进;二是遵循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律,挖掘专业特色、历史文化,推动育人工作;三是广泛汇聚力量,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文化育人。
下一步,学院将着手建立能够体现出文化育人成效的量化评价机制,并以此为依据,更好地优化内容供给。
-往期回顾-
高考倒计时20天 | 你,只管向前!
喜报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我校选手满载而归!
END
资料来源于智能建造与环境工程学院
编辑 | 滕沛希
一审一校 | 侯万林
二审二校 | 吴燕村三审三校 | 史在宏 王 歆党委宣传(统战)部大学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