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学习】增能理论

2015-03-07 社工客

来自各地的人们都能看到你思想的闪光。请致信sgke123@163.com/加入Q群84322634

-------------------------------------

一、“增能”的基本概念

“增能”一词是社会福利界的用语,从Empowerment翻译过来的,又可译作"充权"或"赋权",意思是让人有更大、更多的责任感,有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增能"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Solomon提出对被歧视的美国非洲裔黑人增能的工作,从而把增能注入了社会工作,甚至社区工作的议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能已成为社会工作领域提倡的重要价值观念和工作模式之一。

  增能是个人在与他人用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二、增能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所以会处于弱势地位,并非他们自身有缺陷,而是由于他们长期缺乏参与机会所导致。造成无力感的根源有三个:一是受压迫群体的自我负向评价;二是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三是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3)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

  (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服务对象的能力不是助人都给予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他们获得能力,并能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是否能够实现有效互动,从而能实现自己。

三、造成无力感的根源

1、受压迫的人的自我负向评价;

2、受压迫的人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

3、环境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四、助人过程

1、选择长期处于“缺乏能力”的人为服务对象;

2、与服务对象建构协同的伙伴关系;

3、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4、维持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

5、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

五、增能发生的层次

1、个人层次:指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

2、人际层面: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

3、环境层次: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实现自助的制度和规则。

‍六、增能实务中的运用

1、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2、协助服务对象了解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3、协助服务对象认识专业人员只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伙伴,他们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4、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5、避免在服务对象前表现出权威的姿态。

来自东莞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社工客”主编名片

本期主编:蓝天(QQ/微信:975411828)

社工客,为爱互动,期望遇见你~

关注微信号(shegongke),回复以下您感兴趣的关键词,将为您呈现精彩内容~

创意设计 | 希望 | 能力 | 互联网 | 品牌 | 机构 | 社工可视化 | 考研 | 创新 | 书籍 | 同理心 | NLP | 亲子 | 破冰游戏 | 指标体系 | 常用理论 | 绩效 | 督导 | 心理 | 咨询 | 社工宣传 | 萨提亚 | 徒手游戏 |危机介入 | 青少年 | 微电影 | 外展 | 社工伦理 | 职业倦怠 | 实习生 |DIY | 项目经理| 小组工作 | 评估 | 儿童心理 | 团队精神 | 性格测试 |情商测试 | 管理定律 | 幼儿辅导 | 社交心理 | 项目设计 | 九型人格 | 公益创业 | 有效目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