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区营造 | 台湾桃米社区16年社群经济的营造

2015-09-05 桃米村-廖嘉展 社工客


来自各地的人们都能看到你思想的闪光。请致信sgke123@163.com/加入Q群282532756

-------------------------------------

桃米村,整个16年的故事里有许多“柔软的力量”,不仅仅是青蛙的故事,也不仅仅是蝴蝶的故事打动这些人。而是真的把将文化、生态、音乐作为桃米人的生活陪伴,让社区进入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模式的转变,让人的心灵发生转变。



灾难背后是重建的困境,要找出一种新的重建可能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台湾9.21地震之后,当我们在地震重建时进入桃米社区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乡村的穷。桃米地处台湾地理中心的南投县的埔里镇,是其中的一个只有1100多人的小型社区。9.21地震造成了埔里镇921位乡亲罹难,6206栋房屋倒塌。在地震所带来的巨大伤痛背后,产业的没落,其实是社区居民一直在徘徊,一直想说的问题。



开启桃米村的青蛙时代当我们受到社区的邀请进入社区之后,从社区里的朋友听闻,如果地震之后不能发展起来新的产业,那就注定了即使房子重新盖好,大家还是要离开自己的故乡。以当地最重要的麻竹笋产业来说,台币5块钱一公斤的竹笋,并不能让返乡的青年以此为生。在村民口中,这个穷得连鬼都不敢来的地方,我们应该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重建?彼时,我想的最多是如何让大家愿意在灾后互相取暖,并能够展开共同行动的各种可能性。在这样艰苦环境下,关于愿景的讨论变得非常重要,我们没有运用特别的方法,只是在整合社区的所有资源之后,发现了非常重要的元素,就是桃米村的青蛙。



桃米村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单单青蛙就有23种,占据了台湾29种原生种蛙类的80%。生态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在研究生态和产业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了国外以生态旅游和生态社区为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思考把地震之后的桃米定位为结合以生态保育为前提的生态旅游,结合生态社区发展的桃米生态村发展模式的可能性。


现实的情况中,村民非常惧怕改变。桃米社区的居民一来没有资本,二来没有技术,三来也没有土地。这种情况下,桃米的山林与生态资源就成为了它最重要的资本。当我跟村民讲,之后你拿着一个麦克风就有饭吃,通过这种生态旅游的模式能够改变整个社区的时候,基本上整个社区的朋友都不相信。甚至觉得如果有这样一天的话,他愿意把头砍下来给大家当椅子坐。所有人听了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坦白说,即便是我们也不敢想象,真的有这样一天。作为一个在知识层面可以理解的新的可能性,结合国外的经验,我们通过新的学习与新的情境营造,让农民愿意重新来认识自己的故乡。



我们邀请了台湾农委会特有生物保育及研究中心里的研究员彭国栋老师,他率领研究员来社区,帮我们做了生态物种的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一起号召社区中年轻的朋友参与到这行列。在这样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故乡的物种,他们深受感动。大家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故乡,产生了对于自己家乡一种新的认同感。村民们愿意开始在地震之后,通过不同的学习模式,逐渐改变自己的观念。这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培养了30位青蛙、蜻蜓、植物、鸟类的解说员。在试营运展开之后,村民们通过解说拿到了收入,形成了新的经济模式。村民们更加愿意用行动发展自己的事业,建设自己的家乡。



通过社区营造的过程,激活桃米村民内发的力量。内发力量让每一个人都有了新的动力,从而实现他心目中的愿景。在这个课题中,社区的居民是主体,主体愿意为自己的理想来努力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变革。今天重新来看桃米,这样的力量相当关键。因为这个过程是居民追求的,他们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回报。



以社区资源为本的民宿发展我们也建设不同的生态民宿,桃米目前共有30家民宿,137间客房。通过民宿和外界的互动交流,我们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效益。凡是到过桃米的朋友,都可以感受得到民宿的亲切、温暖和生态民宿的专业度。民宿的主人将生态的经验知识、社区里的生活和来这里旅游的朋友共同分享。现在,甚至连年轻的一辈都愿意回来,经营他们爸爸妈妈的事业。



另外,民宿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乡村就业体系。今天的桃米村里没有一个失业的村民。地震之后各个民宿、餐厅发展中,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我们也不断经营,提升民宿的特色。今年,桃米增将民宿与艺术结合,通过声音的传递,通过许多与自己相关的创作过程,为民宿增加艺术特色,增进了不同人群对桃米更多层次的体验;公共环境的营造也十分重要,如何用生态元素,生态工艺,将破坏的环境重新修补,让生态艺术元素充满社区的不同角落,形成另外一种视觉观感也是我们追求的。


这样的过程并非从一开始就很顺利,遭到了社区中长辈的质疑。因为营造这样的新景观,在他们看来是浪费钱。然而,用当地的材质营造整个社区特色的过程里,我们看到的是新的创作。最后,整个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更丰富了我们以往所没有的经验,让多样的生态物种在我们营造的生活环境和空间环境中,一方面也是体验,一方面也是新的游程,这个过程相当有趣丰富,我们得到了更多的回馈。


这些年来,我们发展了许多青蛙造型的美食,也培养了一些妈妈在工艺品上进行创作,这些设计都存在着不同的美感。在艺术元素的运用上,我们选择了声音,以桃米声音地景的方式将桃米丰富的生态对话进行呈现,用声音艺术传递桃米。许多艺术家也来到桃米,用我们的生态元素进行创作,形成他们对于桃米发展的看法。一位绘本作家,以一个很幸福的概念发展出来《青蛙不变王子》的绘本。这个绘本讲述的是一个青蛙公主寻找青蛙王子的故事,如果可以找到这样一个青蛙王子,亲吻她之后,她就会永远幸福快乐。但是当她来到桃米之后,她发现桃米美丽的环境里比宫殿中的生活更加幸福。此时的青蛙公主就恍然大悟,真的青蛙并不必变王子。


台湾去年有一部非常重要的3D立体动画电影,以桃米作为原型,以青蛙家族寻找桃花源过程,完成了一部非常感人的《桃蛙源记》。这个作品中,对于生态保护的概念,对不同元素的环境保护,包括设计元素以及形成一种新的文创产业的发展模式,都让我们看到一种全新的可能。这种可能性,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观点中再次形成文化分享,社区的居民也从分享的过程中得到新的经济收入。这样的循环,也使得社区的居民更愿意投入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我想这也是我们从“9.21”地震之后到现在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

回顾整个发展过程,根据三年前的统计表明。整个桃米村的年收入大约在1亿3千万新台币。这样的收入,用传统的麻竹笋产业是无法实现的。青蛙就变成整个桃米村不折不扣的老板。同时,大家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非常重要的支柱。能够协助桃米社区的建设,我想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的长期陪伴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不是一个商业性的组织。这种长期陪伴,代表了一个NGO组织的孵化决心。

纸教堂社区文化空间营造赈灾社区重建的经验交流平台
社区营造交朋友的地方
拥有观光及地产产业连接点的作用
为地方经济带来新动力的核心


在这样的过程里,我们基金会要面临自己是不是从一个NGO组织,要转化成社会企业的发展,来长期经营财务来源。在05年的时候,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就成立了新故乡文教基金会附设社区见学中心。我非常希望将漂亮的日本神户纸教堂(Paper Dome)移植到台湾来,作为台湾地震重建的一个平台。我们在05年得到日本朋友捐赠之后,花了三年时间终于让这个教堂在地震9周年纪念的时候,在桃米社区重新建设落成启用。它成为了震灾经验交流的平台,也成为了与大陆以及日本朋友互相交流的重要基地。在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协助了汶川30个朋友从事家乡重建的相关工作经验交流与互访。



原来教堂的功能扩大为地区居民和社区参与、文化创造活动的场所,并且起到了观光和地方产业连接点的作用。在整个教堂运营的过程中,我们成为了埔里观光发展的灯塔。也在这个灯塔之下,形成更大更新的群聚效应,带动整个地方产业的发展。我们长期陪伴桃米的长辈们画画,每年帮助他们策劃大型展覽。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用智慧创造出许多精彩的生命故事。



今年,我们更希望促成桃米阿嬷文化空间的营造,将这些非常具有生命价值的画作系列化的數位典藏,展览和出版。这样的发展对于基金会本身如何从NGO转型成社会企业的角色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在面临剧烈变动的时代里,或者说困局中,假如没有办法通过组织持续性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持续陪伴的动力时,最终将被社会所淘汰。我们下了很大决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做整个园区的经营,希望从园区的经营里可以回馈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所做的社会公益,包括文化与产业的提升方面。



「新故乡」社会企业特色•公益与慈善特质,创造出非典型传统经济模式•财务透明,透过专业会计师签证,建构课责机制•大部分盈余重新再投入社会使命中•强调互助合作,建构一套创新且具振兴地方微型经济的网络运作模式•产业发展融入「绿色经济」的观念,致力「永续性」与「社会公义」之实践•希望藉由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企业「非典型」商业运作模式,将不同在地特色资源做结合。•利用营销创造财货利润,透过共享与反馈机制,将利润再次投入在地产业与环境特色的升级与营造,并且投资解决社会相对弱势的生活课题。



复兴埔里的蝴蝶经济我们与埔里的许多朋友也一直在思考,面对整个埔里地区发展,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一个小小的生态社区扩大到生态城镇的发展。利用桃米力量的扩散,影响整个地方公共治理的模式。在2011年,我们通过与许多朋友的共同努力,找到了一个更令人兴奋的元素——蝴蝶。在1960年到1975年的埔里,蝴蝶工艺是最重要的产业。台湾也被成为“蝴蝶王国”,而“蝴蝶王国”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就在埔里。埔里曾经用蝴蝶生产出各种不同的产品与工艺品。不识字的女工们用不同蝴蝶翅膀,复制不同的世界名画,这在五六十年代是很难想象的。


如同过去我们用蝴蝶的生命作为地方发展的动力,而未来更加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新社群营造过程去实现新的愿景。从生态保护,包括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出发,实现新城镇转型的可能。转型需要非常有效的沟通与愿景描述,包括把不同社群都吸引到这个平台共同努力。我们也需要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在台湾面对这样的议题时,如果能够通过新社群协力发展的关系,形成一种新的地方公共治理模式。促成产业,人,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整个生态城镇最重要的目标和目的。

通过调查,我们在埔里发现了超过220种蝴蝶。于是,通过不同形式栖息地的营造,吸引漂亮的蝴蝶来到我们身边。美好的、全新形式和体验甚至让人的心灵变得柔软了。埔里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期待,通过未来新艺术和设计的元素,让地方的年轻人都有机会参与新的创作,我想整个城镇的历史,整个城镇的文化,整个城镇的氛围将会发生变化。虽然这些都还在萌芽的阶段,但我们在此般过程中通过戏剧的方式,让蝴蝶生命的故事回归至生活者心中。

文化认同所带来的社区共赢揉转效应如何以一个地方共同发展的愿景,来揉合各种不同相关利益者,以此打破既有的利害关系,让大家一起为共同的愿景去打拼,且在有实质的效益后,卷起更大的参与,扩大影响,自然形成地方的质变。而这质变,不完全以经济的获利为依归,它更是生态、生计与生活的共同体现,同时也满足了参与者的生命价值的实践,是地方可以持续发展的命门。这种组织或社群觉察、学习与实践的过程,成为社会发展的动能,廖嘉展称它为“揉转效应”。

两年前,从台北前来协助震后埔里的小朋友,进行音乐陪伴的谢东升、刘妙纹老师。他们培养了一群爱好音乐的学生。两年前,我们帮助这些老师和学生们成立了交响乐团。交响乐团的成立,代表了在“9.21”地震之后埔里的文化水平和艺术实力。这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也是非常大的鼓舞,也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貌。回到生活的现实,需要不同的生活社群相互依靠。这些改变虽然现在还很微小,但是有了对于家乡的认同感,大家在这里开始认真的生活。通过新的合作模式,形成新的改变。青年人在这里,通过参与不同的社会议题和社会行动,开启了非常重要的,跨世代的连接。这些契机进而在不同的公益组织,社群的协助下,有机会形成另外一种社会进步的力量。

我们要通过地方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模式,去建构整个社区的主体性,形成这股进步的力量。建立主体性不是很快可以达到的,需要大家在不同愿景实施的路途中凝聚起来。这意味着愿意放弃个人利害关系,并融入到有愿景的生活中,开启新的发展模式。一种带有“揉转效应”的发展模式,它将揉合转化为一种新的社会动能。我想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共同面对如此巨变的社会,享受到来自社会的共享红利。我们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机会,让每一个人在人和环境共赢中有更大的幸福感。

从“9.21”地震到现在,我们用了16年的时间来追求城镇转变和改变的可能性,却一直是刚刚开始的感觉。每个阶段,我们都面临不同的困境和议题。虽然我们的力量还显得微小,但如同蝴蝶的翅膀一样。如果有更多微小力量的集结,“蝴蝶效应”以后,最终还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

文章转自:有机农业者


回复“目录”,了解之前的内容

“社工客”主编名片

本期主编:蓝天(QQ/微信:975411828)

社工客,为爱互动,期望遇见你~


号外号外!文章最后,可以“写评论”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