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山:多维度艺术之路 | 亚洲艺术

文/王志刚 亚洲艺术杂志 2021-06-22

一山分别于米兰,威尼斯,圣玛尼诺国,巴黎签署捐赠文件


提起一山,我们很难想象一位从政四十余年退休后会以当代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印象中,国家公职人员在工作岗位中要求处事干练,充满理性,而艺术家的创作似乎更感性。然而这样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山身上得到充分调和,并且互相促进。一山正是通过把艺术的理念贯穿到执政具体工作中,譬如乡村振兴,为中国提出了一个可供复制的艺术样本,而在艺术创作中,一山把执政时的缜密、严谨的态度用到创作理论上,为中国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在跟他的交流中,更多的是感受到其思想的缜密性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上。这样一位有着家国情怀的艺术家,让我们不禁由衷的感到赞叹。

 

一带一路的文化传播者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对外发展重要合作战略,其意义不仅在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加强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文化艺术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一山选择以艺传情,担任起"⼀带⼀路"上的文化使者,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中正在尽其微薄之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一山的大型雕塑作品被分别无偿捐赠到了意大利米兰和威尼斯,法国巴黎,圣玛尼诺国,蒙古国的乌兰巴托,以及中国的上海和成都。


巴黎市政府和科技馆颁发的捐赠证书


一山赠书法予法国工业科技城副馆长及雕塑《穿越大脑》予法国工业科技馆


“我的父母辈曾经是革命军人,为抗日战争、新中国解放及建设抛头颅洒热血,正是他们这种天下为公的价值观深深影响了我”,退休后以艺术家身份出现的一山说到,“当得知能以捐赠的形式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我毅然决然选择了作品的捐赠。” 在雕塑捐献的这条路上,有些国际艺术家称他为“有情怀的国际主义者”,而有些移居海外的华人称赞他为“一带一路”文化使者,对于这个称呼,一山说道:“这种期盼使我感到任重道远。”一山的捐赠之路缘于去年5月威尼斯双年展圣玛力诺国家馆的展览上,他们惊诧于一位来自东方的艺术家有着如此国际化的当代视野和创作理念。这里面包含有东方文化独特的审美,不仅在外在的艺术表现语言上是世界通用形式,而且在内涵精神上反映了人类共同文化诉求。


在捐赠仪式上与圣玛尼诺国前总统合影


一山将凉山彝绣礼品赠予法国亚洲移民协会主席与科技馆副馆长

 

据悉,一山所捐赠的雕塑作品,包括捐赠给在米兰的意大利著名BOGA艺术基金会的作品《酒吧》,另外他将两组公共雕塑作品《成长图腾》和《庆典》分别捐赠予了威尼斯国马可波罗艺术学校和威尼斯基金会收藏,以及赠予圣玛尼诺国的雕塑作品《山峰系列之一》,捐赠予法国工业科技城的作品《穿越大脑》,还有捐赠给成都市天府新区的大型雕塑作品《峰》,寄寓天府新区改革开放之路再攀高峰。


一山(中)与米兰BOGA艺术基金会主席博加先生(左)及前意大利文化中心主任桑弗先生(右)于雕塑《酒吧》前合影


作品《成长图腾》于威尼斯·马可波罗艺术学校校区内


一山作品《文明大同》落座乌兰巴托国际赛马场公园


一山雕塑作品落户成都天府新区


一山将作品捐赠予上海宝龙美术馆


当捐赠成为一种可能,一山表示将会把捐赠当作一种常态,并计划每年捐赠一件公共雕塑作品,从而对世界上不同环境的介入和不同社会建设的参与。这种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个人的互动所激发的认知和认同,无疑预示着未来社会兼容与共享人类多元文化的一种良性的文明共同体及其文明生态系统。因此,他也被称作为中国式“马可波罗”。

 

乡村振兴的当代艺术探索者


如果说一山的作品捐赠行为代表的是个人艺术作品与国际文化交流层面,源于从小被灌输的价值理念的体现; 那么乡村振兴,则代表的是个人工作经验与社会乡村的紧密结合。据悉,一山曾经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做过几年生产队队长,并且在后来的执政生涯中,也一直与乡村紧密相连,尤其是与中国少数民族(彝族)接触。


知青时期插秧照片


在凉山州某县任县领导时照片


在一山看来,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出现了假农村、旧农村的现象,从表面上看焕然一新,却丢失了本来的乡愁面貌,或者简单的照搬过去的东西,做旧做古。如何既体现我们的根和本,又有现代的元素,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一山作为乡村振兴的探索者,选择把当代艺术介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用当代艺术的语境去激活传统文化基因,活化乡村建设。


彝族寨子改造前村落照片


“彝家新寨“改造后村落与幼儿园


从“彝家新寨”的建设到广安田野双年展的发起,一山用艺术实践着对乡村振兴的探索。据他介绍,彝区有着美丽的风景,生活却相对贫困,文化落后,与现代生活脱节。那么,如何改善当地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效的提升精神追求,与现代文明接轨的同时又保留彝族特有的文化,是“彝家新寨”建设工作的重点。一山作为彝族村寨数百个村落改造工程的策划者,在活化硬件上充分利用彝族基本的文化元素和色彩符号来建设“彝家新寨”,在软件上:保留彝族历史上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艺术活化乡村的精神财富,通过艺术帮助彝族群众走向文明生活,把彝族鲜活的文化转化成经济优势。所谓以“艺术”对乡村进行“活化”,将彝族的寨子进行改造的这种大地艺术的形式,也看到了乡村建设的可能性,打造成为具有功能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未来经济性的乡村。此外,“艺术活化中的彝家新寨——一种艺术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文本作为成功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可以推广、复制的可能性。此案例作为艺术文本将在联合国欧洲总部展出。

广安田野双年展总策展人一山


广安田野双年展现场·陈文令《港湾》 铜、烤漆


正因为有了彝族村寨改造成功的案例,再加上众所周知的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和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让善于思考和变通的一山觉得如何打造中国独具特色的农村艺术节变得尤为重要。在一山看来,中国有着悠久且浓厚的乡土文化,且有其自身的独特发展史,我们设想把农村的发展史来布局未来双年展相应的各个节点,让双年展的展出历史演绎农业发展史的艺术版本。这样就既具有景观、情景的视觉艺术形式(大地艺术),又兼具中国本土的田野艺术。因此,我们第一届田野双年展选择以“守望原乡”这个主题,它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对精神家园的守望与坚守,原乡是我们乡村的根、本、源,内涵包含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院落文化,它更多的指向一种从早期现代发展起来的深埋在自己的历史、家园、景观和自然中的文化意识。于是按照这个逻辑,第二届的主题我们可能就是乡愁记忆,用以强化原乡的概念,赋予乡村改造的内涵,这样就形成了我们自身独具特色的新的大地艺术及内涵更为丰富的田野艺术。


广安田野双年展现场 - 焦兴涛作品《望乡》


广安田野双年展现场 ·洪易《牛》 不锈钢 


先锋艺术创作的探路者

 

无论是一山作品在国际交流的捐赠行为,亦或是乡村振兴的艺术实践,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归根于艺术家个体对于艺术理念的物化。一山自幼研习传统书法、水墨艺术和素描,有着较强的基本功。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里面曾经说过,艺术史的发展不是绘画技术的成熟史,而是绘画观念的变迁史。众所周知,因为水墨书法的核心价值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达到顶峰,在三四百年前明末清初以徐渭、八大、石涛为代表的水墨画达到登峰造极。纵向来看,如果用传统的方法继续创作,超过王羲之和徐渭、八大、石涛的可能性很小。中国传统绘画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表现,却始终无法走向抽象。横向来看,西方抽象艺术发展之后,竟然可以表达有外表的视觉力度和内在的精神这两种不同的方面。这个任务经过西方第一种抽象以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两个极端为代表,第二种抽象以抽象表现主义和极少主义两个极端为代表,但是精神的显现却留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远远没有完成。


《万山红》  油画  200x400cm


《生命本源》 4尺 宣纸


《寻找》  120x100cm 布面 


水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最高成就。体现为以水墨中的书法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书画同源的微妙、神秘和博大的精神承载能力。所以现在水墨依然具有既可以引以为自豪,又有无限寄托志向的空间。此时需要一种表面上似乎平淡、宁静、随意,而骨子里无限深邃、更为接近精神本体,折射出更为广阔的思想光芒。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曾在文章清晰指出一山作品的特征,并提出了“玄密,两级,虚空,认知和变化”这五个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画家能描绘出世间万象,以及不断变化的宇宙,从而反映出对世界、自然、生命和对人性深刻的思考。一山把传统的阴阳经过现代性的分裂,同时又呈现出来:把抽象向生命的细胞还原,把抽象向自然还原,把抽象向书写性还原,把抽象向生命的气息还原,完全呈现出一种非常当代的、非常国际的、令人难以想像的水墨状态。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知其名,勉强称之为“无形艺术”亦或“后水墨”


《生命之树》 四尺 宣纸


《图腾》 2x四尺 宣纸


《虚空》   120x100cm 布面 


一山的后水墨解决了中国水墨精神如何向当代转型的问题,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视觉语言。探索永不止步,一山并不满足于此,接着进行了他的“跨媒介”尝试。第一步尝试是在油画媒介上转换成为水墨精神的出口,第二步尝试是在数码绘画屏上的尝试,第三步则是从数码绘画向数码雕塑的蜕变。


《数码光》 尺寸可变 数码绘画


《记忆》尺寸可变 数码绘画作品


《民族风系列》之一  尺寸可变   数码绘画作品


《血脉情》尺寸可变 数码绘画


《孩提记忆》 数码绘画  尺寸可变


层层递进,当把绘画语言的转换与探索放在美术史中去看,书法与远古文明,水墨与农耕文明,油画与工业文明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那么,身处现代信息时代的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工具能够代表最先进的艺术的表现形式?毫不犹豫,数码绘画屏成为我们用艺术表达的载体,而且采用保留了艺术家温度的“手绘”的形式,从过往经验出发,通过计算机的语言对其进行解构和重构。因其有着丰富的表现力,炫酷的色彩搭配着变化多端的点线面构成,使其画面洋溢着青春、时尚和未来、科技感,表达了对都市消费文化视觉感受下的一种快乐原则。这样就完成了从单一的黑白色彩到多色彩的转变,从书写性到绘画性的转变,从二维到多维的转变,其本质内涵也从静穆的崇高转向单纯的快乐。


当一山在研究抽象水墨画时,是解决了水墨在内涵上的拓展问题,而当把水墨走向不同媒介的时候,实际上是解决了水墨在外延上的问题.虽然摒弃了水与墨,宣纸的使用,但是却在外延上保留了其水墨精神,也正因为不同的表现媒介呈现不一样的表现效果,水墨艺术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强大生命力。


《懵懂》数码绘画 尺寸可变


《图腾系列》之一 尺寸可变  数码绘画


《悦动》尺寸可变  数码绘画


 《民族风》系列创作中


后记:无论是一山的后水墨作品,抑或是水墨精神的数码转换,皆源自于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度汲取和对当代理念的精准认知,再加上丰富的生活、工作阅历,始终带着一种激活传统、复兴传统的使命,让中国艺术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


数码雕塑作品:



《图腾柱》 玻璃钢  雕塑


影像与装置作品:




艺术简介


 

 一山


当代艺术家,主要探索水墨抽象化、数码绘画及空间艺术多形态研究;


曾获美国纽约第二届亚洲艺术节展览“当代水墨创新奖”,蒙古乌兰巴托国际艺术节获得最佳艺术家奖,第三届阿根廷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提名奖;作品曾参加第三届阿根廷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联合国总部展览、法国大皇宫艺术沙龙展;第57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及蒙古国乌兰巴托UB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性重要展览,最新个展即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4年一山首次建构并提出“后水墨”这个当代水墨艺术的学术理论,出版《极无2014—山先生当代后水墨作品集》、《一山先生当代后水墨作品集》及《后水墨》学术专著;


水墨作品被联合国总部、乌兰巴托市蒙古国艺术家联盟、今日美术馆等机构永久收藏。大型雕塑作品捐赠给威尼斯、罗马、米兰、巴黎、蒙古国等地





封面人物:张强

张强:重庆市省部级专家“两江学者”、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学与水墨高等研究  中心主任。著有《张强艺术学体系》四十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