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技艺与乡愁 ——呼唤房山区南窖乡南窖村保护规划的灵魂

2018-01-18 苏琛其 cityif

时光飞逝,数十年的城乡变迁改变了太多人的生活。有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到异地打拼,有的人选择留在家乡守护世代生活的故土,但不论身在何处,都常怀一份“乡愁”。


乡愁无法被具象的提取,它牵系在一桩桩生活琐事里,更包容在温厚的传统文化中。传统文化如同潜意识对个人的作用,扮演着心灵的一面镜子,默默的传承着属于民族文化的精神,让人们不得不正视有关他们自己和他们祖先的那些光彩和不光彩的事实。他们在为我们保留过去的故乡,创造未来的故乡。


我院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动房山区南窖乡南窖村和水峪村的保护工作,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在生长,乡愁记忆在延续,“你走不丢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34c8qm6x&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水峪村有幸成为十二五时期市名城委确立的“一个探访路线+四个试点”中的传统村落类型试点项目。在《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保护规划》中,我院提出了村庄的历史文化价值、传统生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成为传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核心。该规划作为北京市第一批通过审批的村庄保护规划,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路的“内涵、外延”。


水峪中幡(左)和南窖银音会(右)


时隔三年我们再次走入南窖乡,缘由2015年原市规划委开展的“北京市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研究及协作式村庄规划试点实践”工作中,南窖村是唯一的传统村落试点。我院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编制完成的《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南窖村保护发展规划》,以水峪村规划经验为基础,通过研究探索传统文化和技艺如何在新时期得到延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公众参与、传统文化搜集整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形成兼顾创新性与实践性的规划方法,推进南窖村成功申报为中国传统村落,同时正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


南窖村掠影


南窖村和水峪村地处深山,缺乏可记载村庄历史的文字和图纸资料。规划团队扎根乡村,拓展渠道,从现有的物质文化现象和村民言传口述入手,分析挖掘历史文活动,包括从“大槐树”到山西洪洞大移民文化,从“石路埋胎盘胎衣”到客家迁徙文化,从“坨清线遗址”到煤炭与高线文化,从“古商街古商铺”到南窖村鼎盛一时的商旅贸易文化等等。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基础,又通过历时九余月、二十余次公众参与、三次规划宣讲会,宣贯规划价值观,转变多方意识,达成共同认可的保护发展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宣讲活动


规划团队建立创新性公众参与机制,将规划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融入日常生活和基础教育。包括通过组织全村民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将保护理念融入日常生活,让村民切身感受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更好的宣传南窖村的传统文化,更自然的与村民互动,规划团队与村民沟通、合作,共同再现了南窖村乃至周边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活动——南窖村灯笼会、银音会、中幡会、南六山会等,使重见传统花会的村民颇受感动。


与村民合作共同再现传统花会


将保护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培养孩子从小树立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并将这一理念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打动一代人。在南窖中心小学开展“我心中的家园”主题美术活动,让小学生绘制心中的南窖村。同时,规划师进入到课堂讲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保护的意义,让小学生了解的到身边司空见惯的物品可能是代表一定时期特征的传统文化元素,从小培养小学生建立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理念等等。


“我心中的家园”主题美术活动


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是规划工作的新领域,规划师要做的不仅是用文字写下保护手段、在地形图上绘制发展蓝图,更多的是要将规划的语言变成行动帮助村民一起保护、复兴、延续传统文化。目前,南窖村和水峪村的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南窖村古商街两侧已重新挂上传统牌匾,一家家商铺仿佛昨日重现,水峪村的重点院落也在用传统技艺一砖一瓦的修缮重砌。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我们要留下的不仅是房子和山,还有人和故事。未来虽不可预见,但我们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要到哪里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