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精讲、第三单元试卷及答案

我们坚持每天更新五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

电子教材


知识点


1.这七则字谜的谜底是什么?

(1)第一到四则是字谜,谜底:日、田、立、也。

(2)第五、六则谜面是画,谜底也是猜字。谜底:休、斗。

(3)第七则谜底:默。

2.猜字谜的方法。

(1)会意法——总体理解谜面的意义,扣合谜底。

(2)加法——将笔画相加或将某些字相加,以扣合谜底。

(3)象形法——根据事物特征、汉字结构进行拟人拟物,加以形象化,引起联想,增加趣味。

3.门内添活则为“阔”,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密切的关系。

4.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这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书上出现的是谐音性歇后语。它们的特点是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谐音:旧(舅)、无(吴)、输(书)、动(冻)、言(盐)、名(鸣)、枇杷(琵琶)。

5.古诗中有时也运用谐音达到一语双关的表达效果。《“枇杷”和“琵琶”》就告诉我们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笑话。

6.形声字是指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7.“象形”和“形声”是汉字产生初期十分重要的造字方法。

三、总结拓展,激发探究

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汉字的有趣。的确,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



图文讲解

教学视频

课堂检测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根据自己对汉字的了解完成填空。

(1)汉字产生于(    )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沿用至今。

(2)(    )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一些周边国家的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

(3)(          )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      ),他们的书法作品是艺术中的珍品。

(4)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可以通过(        )、(        )、(        )等途径查找有关资料。

二、读一读,猜一猜。(猜字谜)

1.字谜:山上还有山。猜一字,谜底是:(    )

2.字谜:十张口,一颗心。猜一字,谜底是:(    )

3.字谜:说它小,下边大,说它大,上边小。猜一字,谜底是:(    )

4.字谜:一只黑狗,不叫不吼。猜一字,谜底是:(    )

三、下面的歇后语用到了有趣的谐音现象,你能把它们的后半部分补写出来吗?

1.三九天穿裙子——                     

2.飞机上敲铜锣——                           

3.墙头上挂狗皮——                           

4.秃子打伞——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见鸡而作

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户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还得先送一只鸡给他.

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租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说起第二年租田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地说:"此田不予张三种。"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

地主见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 ?"

张三说:"你的话变得好快呵!"

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之谈',此刻这句话是见机(鸡)而作'。"

1.这里的谐音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字。

2.从这刻谐音小故事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地主_________的性格。

3.请你搜索资料,找一个谐音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巧设字谜:

你会出谜语吗?经常出字谜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我们是自己子的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和开发我们的智力呢。用下面的几个字出字谜,你能做得到吗?赶快试试吧!(自由发挥)

(1)烬:                       

(2)焚 :                       

(3)姓:                       

(4)景:                       

(5)卡:                       

(6)胡:                       

参考答案:

一、(1)汉字产生于几千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沿用至今。

(2)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一些周边国家的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

(3)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作品是艺术中的珍品。

(4)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可以通过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等途径查找有关资料。

二、1.字谜:山上还有山。猜一字,答案是:出

2.字谜:十张口,一颗心。猜一字,答案是:思

3.字谜:说它小,下边大,说它大,上边小。猜一字,答案是:尖

4.字谜:一只黑狗,不叫不吼。猜一字,答案是:默

三、1.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2.飞机上敲铜锣——名(鸣)声远扬

3.墙头上挂狗皮——不像话(画)

4.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

四、1.鸡  稽  机  2.贪婪  3.略

五、(1)烬:被火烧光。

(2)焚 :火烧森林。

(3)姓:女同学。

(4)景:京城是晴天。

(5)卡:上下不分家。

(6)胡:古时一明月。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rén cái bèi chū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                )                   (                )

tiān dì xuán huáng    hán lái shǔ wǎng

   (                )                    (                )


二、有趣的字谜,我们来猜一猜。(4分)

1.哥哥一半大,莫作可字猜。(         )

2.田里跑到田外,不能当作古字猜。(           )

3.林字多一半,不当森字猜。(          )

4.一只狗,两个口,谁遇它,谁发愁。(         )


三、我知道下列歇后语中加点字的谐音字。(6分)

1.秃子打伞——无法无天(          )

2.盲人戴眼镜——假聪明(          )

3.黄鼠狼钻鸡笼——投机(          )


四、按规律填词语。(6分)

一尘不染—两败俱伤—(        )—(        )—(         )—六神无主—七上八下—(        )—九霄云外—(        )


五、下列歇后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身体一向很好的王老师生病住院了,同学们想选出三个代表去看望他,大家问班长都选谁。班长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B.一片好心却把事情办糟了,我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C.奶奶的医术可真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啦!连外省的人都辗转奔波来找她治病。

D.奶奶第一次来我家,做饭的时候找不到盐,我对她说:“这不是‘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吗?您怎么就看不到呢?”


六、精彩回放。(16分)

1.甲骨文是刻在上的;它出土的地方是现在的。(2分)

2.按照顺序写出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     )——(      )——(      )——(      )。(8分)

3.形声字分为形旁和声旁,分别代表了字义和读音。如“星”的形旁是,声旁是。我还可以写出几个形声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七、连线。(5分)

李耳                北宋女词人

李清照            明代医药学家

李时珍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李世民            春秋末期思想家

李大钊            唐太宗


八、课外阅读。(23分)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吟“爆竹声中一岁除”;吟“清明时节雨纷纷”;吟“明月几时有”;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吟“漫卷诗书喜欲狂”;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1.根据意思写词语。(2分)

(1)半开玩笑地回答。(        )

(2)比喻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难以抑制。(         )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文中横线上。(6分)

A.中秋时B.清明时C.过年时

D.喜悦时E.慷慨时F.送别时

3.仔细读短文,回答问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有的答案不止一个)

(1)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3分)

A.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

B.又整齐又灵动,适宜表达一种微妙、诗意的情感

C.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文字

(2)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是(      )。(3分)

A.汉字的形        B.汉字的义

C.中国古典诗词    D.汉语拼

4.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6分)


(1)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3分)

                                                 

                                                 

                                                 

                                                 

                                                 


九、习作。(填写研究报告计划表) (30分)

学习了本单元“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我们学会了如何写研究性报告。下面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完成下面的研究报告。

年  月  日

            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2                                              

3                                              

(三)资料整理

调查统计:

                                                 

书籍、报刊:

                                                 

网络:

                                                 

(四)汇报、交流的方式

                                                 

                                                 

                                                 

                                                 

(五)研究结论

                                                 

                                                 





参考答案


一、人才辈出 源远流长 天地玄黄 寒来暑往

二、1.奇 2.叶 3.梦 4.哭

三、1.发 2.充 3.偷鸡

四、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彩缤纷 八仙过海 十全十美

五、D

六、1.龟甲或兽骨 河南安阳

2.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3.日 生 蜘 蛛 湖 课

七、

八、1.戏答 心潮难已 2.C B A F D E

3.(1)ABC (2)C

4.(1)路上行人欲断魂 (2)把酒问青天 (3)西出阳关无故人

5.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九、提示:填写研究报告时,可以模仿本单元“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写法,选择的课题不用很难,可以是你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