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原初信仰的追寻与探求:伊斯兰复兴改革运动的历史
从九一一事件、阿拉伯之春到近来伊斯兰国崛起,在西方主流媒体报导之下,使大众对伊斯兰的印象与武装活动、恐怖攻击或是极端保守主义划上等号。然而,这一切事件背后皆与当代伊斯兰复兴改革运动有密切关联。
当代伊斯兰复兴改革运动主张重新重视「伊斯兰」(Islam)在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而其中又以原教旨主义(Salafiyyah)作为其思想与实践的核心。原教旨主义提倡回归到伊斯兰原初精神、价值观,并强调依照《古兰经》(al-Qur’ān)与先知传统(Sunnah)作为穆斯林日常生活的指引。
诚如近期推出,由美国女记者卡拉・鲍尔(Carla Power)所撰写的《古兰似海:用生活见证伊斯兰圣典的真谛》中提到:「伊斯兰本身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段历史。」因此欲理解伊斯兰中激进主义的源头,最好的方式仍是要回到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脉络中来检视与理解。
《古兰似海:用生活见证伊斯兰圣典的真谛》,
八旗文化出版。
原教旨主义,或基本教义派?
「原教旨主义」一词对许多人而言,的确相当陌生,但若提到所谓的「基本教义主义」(Fundamentalism),或是译为「基本教义派」、「基要主义」等,一般普罗大众却又是耳熟能详。实际上,这二者间有一定程度的区别。
凯伦・阿姆斯壮(Karen Armstrong)在《为神而战:基本教义派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提到,基本教义主义此一词汇,源于一九二〇年代,美国基督新教徒主张圣经字面上意义正确无谬误,应依照圣经字面意义来诠释教义,强调基督宗教传统的基本价值。此后,「基本教义派」一词即开始草率地被应用在世界其他宗教改革运动中。
这情况在伊斯兰中特别显著,并透过主流媒体的渲染而使其充满负面的印象。《古兰似海》的作者鲍尔曾经在伦敦的一场饭局上,亲耳听见一名知识分子充满自信的说:「穆斯林活在中世纪,他们该加把劲赶上整个世界的脚步。」她尝试向他解释,媒体总是将镁光灯对准极端分子和狂热分子,温和派却因此被噤声,塔利班、沙乌地阿拉伯对女性的限制与迫害其实并非实践伊斯兰,而是地方或部落习俗:「没错,那些法律和限制糟糕透了,但它们不属于伊斯兰。只要回归原典,你就会发现它具备普世价值──和你我信仰的普世价值非常相像。」鲍尔的亲身经验鲜明生动地描述,西方世界普遍将这群尊奉《古兰经》并主张改革的穆斯林与保守、食古不化、激进划上等号,甚至进一步衍生出所谓的伊斯兰恐惧症(Islamophobia)。
然而,原教旨主义的真正主张究竟为何?从阿拉伯语词汇的根源来分析「Salafiyyah」(原教旨主义)这个字,乃是从阿拉伯文 Salaf 字根所衍生出来的,在《古兰经》经文中有「先前、过去」之意。因此,原教旨主义所强调的是回归伊斯兰初期,先知穆罕默德与前三代追随者的传统、精神与体制。
诚如美国学者马丁・马提(Martin E. Marty)与史考特・艾波比(R. Scott Appleby)的编著《被奉行的基本教义主义》(Fundamentalism Observed)所述,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指的是「二十世纪末,重申伊斯兰信仰根本原则,且产生原因多元的一连串人、事件与运动集合体。」因此,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内涵,基本上是依照伊斯兰中两个基本根源──《古兰经》与先知传统,来规范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并力图复兴伊斯兰社群(Ummah)。
马丁・马提与史考特・艾波比的编著
《被奉行的基本教义主义》。
从历史发展来看,现代原教旨主义乃肇始于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由阿富嘎尼(Jamal al-Din al-Afghani)和穆罕默德・阿布都(Muhammad Abduh)所提倡现代伊斯兰复兴改革运动中的核心理念。而在现代,原教旨主义一词常与伊斯兰世界观中两项重要概念,亦即「改革」(Islah)和「复兴」(Tajdid)交互使用。
不过,综观整个伊斯兰历史发展,复兴改革运动乃一历史循环。诚如伊本・马嘉(Ibn Majah)圣训中所提到,每个世纪神都会派遣一位领导人前来「复兴」穆斯林社群,并对不符合伊斯兰的仪式或是教义进行「改革」。因此,唯有在伊斯兰历史脉络中,才能全面理解现代伊斯兰复兴改革运动的理论根源。
自发之声:十八世纪前的伊斯兰复兴改革运动
伊斯兰创建之初,整个穆斯林社群的行为准则为《古兰经》以及先知传统,为原初伊斯兰的体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以及穆斯林社群的扩大,原初伊斯兰的原则与精神开始面临许多外来传统的挑战以及人为诠释的影响。
在先知穆罕默德归真后,为了维持伊斯兰的原始精神,除了以《古兰经》为依归之外,也开始进行先知传统以及圣训(al-Hadith)的编纂。这个过程相当复杂且费时,一直到九世纪时才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但时间因素再加上人为因素,在蒐集、编纂与诠释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不符合传统教义的创新,而悖离了原初精神。
此外,随着伊斯兰社群扩张,外来的传统也催化了伊斯兰改革运动。穆斯林开始接触其他传统,受到如犹太教、基督宗教或是琐罗亚斯德教等传统的影响。特别是在八世纪时,大量希腊、印度等外来典籍被翻译为阿拉伯文,让中世纪伊斯兰神学发展染上希腊哲学与理性主义的色彩。
而当时穆斯林学者欲对这种情形进行改革,特别是顺尼伊斯兰四大学派中,伊本─汉巴勒(Ahmad ibn Hanbal)所创立的汉巴里学派(Hanbalite),可说是原教旨主义最早的思想根源,伊本─汉巴勒亦被称为「原教旨主义之父」。汉巴里学派反对人为的主观性诠释以及神学的创新,并强调《古兰经》与先知传统的权威性。同时规范独立理性判断(Ijitihad)[1]与类比原则使用的时机。这主张影响了后来十三世纪重要神学家伊本─泰米亚(Ibn Taymiyyah)。
原教旨主义之父伊本─汉巴勒,是创立汉巴里学派的学者。
图为其法学相关文献的手稿。(Source:Wikipedia)
伊本─泰米亚的思想大体上是承袭汉巴里学派的传统,并提出许多改革理念。十三世纪中叶之后,蒙古人入侵伊斯兰世界,带入萨满信仰(Shamanism)的传统与仪式,再结合先前已相当盛行、具高度融合特性的苏非主义(Sufism),使得伊斯兰不论在教义或仪式上,再次融入许多非伊斯兰的元素。非伊斯兰传统伴随蒙古人进入伊斯兰世界,造成伊斯兰世界政治、宗教动荡,穆斯林史家称之为「黑暗时期」。[2]
在这背景下,伊本─泰米亚重新强调《古兰经》的地位,以及伊斯兰信仰核心的独一神概念,这主张在面对苏非导师影响力更胜于《古兰经》与先知传统的情况,起了很大的匡正作用。而伊本─汉巴勒和伊本─泰米亚的思想理念,亦为当代原教旨主义理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六世纪之后,伊本─泰米亚的理论随着伊斯兰学术网络的发达,以麦加与麦地那为中心,配合上游学的传统与朝觐活动,传播到南亚印度地区。当时,蒙兀儿帝国(the Mughals, 1526-1857)建立,强调波斯、印度教与伊斯兰在宗教文化方面高度融合,促使西尔辛地(Ahmad Sirhindi)发起伊斯兰复兴改革运动。
西尔辛地认为当时民间所盛行苏非主义诸多迷信的行为,诸如圣人崇拜或是透过圣人说项等,导致穆斯林忽视伊斯兰法的落实,必须对其进行改革。这理念透过相同的学术网络,从印度再传回阿拉伯半岛学术中心,间接影响日后的瓦哈比运动(Wahhabiyyah, Wahabbism)。
瓦哈比运动发生在西方殖民势力尚未入侵伊斯兰世界前的十八世纪,以阿布杜─瓦哈比(Muhammad Ibn Abd al-Wahhab)为首,强调纯粹化的伊斯兰,主张应改革许多苏非仪式,如对去世的圣人崇拜、圣陵建造与朝觐,或是民间习惯对于圣人祈求平安与庇右等情况。瓦哈比运动所认知的伊斯兰,必须要完全符合《古兰经》与先知传统,任何与之违背者都应该去除。
十八世纪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替当代伊斯兰复兴改革运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不过,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差别在于,当时复兴改革运动纯粹是伊斯兰内部的自发性改革措施,并非受到任何外力刺激所致。十九、二十世纪,伊斯兰世界面临来自欧洲外来势力重大挑战与威胁,是穆斯林数世纪以来前所未见的问题。
与西方抗衡:现代伊斯兰复兴改革运动
十八世纪末以降,西方从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延续至今的现代化新思维,成为现代伊斯兰改革者的崭新挑战。在这思维与价值判断下,西方在科学、工业技术上突飞猛进,在政治、经济、社会上全面转型。藉此,欧洲势力挟带着军事、经济上的优势,进入了伊斯兰国度。而现代穆斯林思想家在面对当代穆斯林自身定位以及西方势力入侵等问题时,形构出诸多不同的回应模式,使得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思想多元发展。
关于伊斯兰世界开始现代化之肇始年代,学者们一般都以一七九八年拿破仑入侵埃及为起点。拿破仑入侵埃及除了让伊斯兰世界首次接触到启蒙运动后西方新思想与科技,实际上也突显出另一个重要问题,即是鄂图曼帝国(Ottoman Empire)的衰微。拿破仑撤军之后,当时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开启了埃及现代化过程。
在这过程中,西方思想与传统伊斯兰理念的关系,在穆斯林思想家间产生了争论。受西式教育产生的穆斯林菁英阶层主张应全面西化,而传统宗教学者(Ulama)集团反对前述主张,认为这样的举措是背离伊斯兰正道,将进一步导致社群的衰微。
在这思想光谱两端之外,另有一派思想家主张要从伊斯兰内部寻求改革之道,反对长久以来对既有伊斯兰教义诠释的盲目遵从,并且同时兼採西方理性科学思想,期望藉此使伊斯兰适应于现代环境的需求,进而达到复兴纯净的伊斯兰社群之目的。
这样的途径则由阿富嘎尼开启先声,而后他的弟子穆罕默德・阿布都,透过巡迴演讲,宣扬伊斯兰与西方科学是相容并蓄的。并要重新诠释伊斯兰,去除非伊斯兰的元素,以适应当代的需求,最终以《古兰经》与先知传统为依归。他透过政治与教育两途径的改革,对当代复兴改革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现代原教旨主义乃肇始于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
由阿富嘎尼率先开启先声。(Source:Wikipedia)
政治改革之路:穆斯林兄弟会的发展与激进走向
到了二十世纪,埃及穆斯林兄弟会(Ikhwan al-Muslimin, Muslim Brotherhood)继承了前述改革者的理念精神。兄弟会创始者为哈珊・班纳(Hasan al-Banna’)。兄弟会着重在政治改革,并不惜以激烈的手段,企图恢复伊斯兰早期政教合一的穆斯林社群体制。
班纳反对西方过度强调物质主义的理念,加上对于伊斯兰的不理解以及道德腐败,才得以让西方殖民势力与文化侵入,并宰制了伊斯兰社会。他承袭先前穆罕默德・阿布都强调独立理性之判断来理解伊斯兰,而非一味地盲从中世纪法学家的传统。班纳本身并非传统宗教学者阶层背景出身,他的复兴理念某种程度上,造成传统宗教权威庶民化的倾向。不过,也正因为这样的主张,使得传统宗教学者感到不安,并对当时世俗化威权政府造成威胁,而最终遭到暗杀。
虽然创始者班纳逝世,一九六零年代穆斯林兄弟会领导者赛义德・库特卜(Sayyid Qutb)接手将班纳的理念系统化。库特卜重新诠释了「蒙昧」(al-Jahiliyyah)以及「奋战」(Jihad)的概念,促使后来原教旨主义者倾向採取更激进的实践途径。
从一九五〇年代开始,兄弟会开始意识到当时埃及总统那瑟(Gamal Abdel Nasser Hussein)政权的世俗化走向,因而与政府爆发激烈冲突。兄弟会遭到镇压与解散,库特卜也因此被捕入狱。在入狱期间,他完成了深深影响当代原教旨主义者的两部著作,亦即《在古兰经的阴影中》(Fi Zilal al-Qur’an)与《里程碑》(Ma’alim fi al-Dariq)。前者为库特卜个人对《古兰经》的重新诠释,后者则成为后来许多激进主义者思想理论之根源。
其中最著名即为对「蒙昧」的再诠释以及「奋战」理论。库特卜将蒙昧概念拟人化,主张要积极对抗它,并认为不论哪种社会型态,只要权威来源并非来自于神,就是属于蒙昧的社会。因此,他认为当前所有社会皆属于蒙昧,甚至当前的穆斯林社会也是。这样的理论也成为他主张要积极发动「奋战」的基础。库特卜主张下的奋战应该是积极的,以建立一个普世性的神圣统治体系。这样的理论亦成为后来盖达(al-Qaeda)组织在进行武装活动时理论依据。
《在古兰经的阴影中》(Fi Zilal al-Qur’an)为库特卜深深影响当代原教旨主义者的著作之一。
二〇一一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让穆斯林兄弟会透过民主选举掌控埃及政权。虽然穆兄会在选举时获得多数埃及穆斯林的支持,二〇一三年却在军方以及固有菁英担心伊斯兰力量独大的情况下,遭军事政变而黯然下台。
回归个人的伊斯兰复兴之路
十六世纪之后,伊斯兰三大帝国鄂图曼帝国、萨法维帝国(the Safavids)与蒙兀儿帝国因内部官僚腐败,以及穆斯林道德上的衰微,还有外部欧洲强权影响等因素,使穆斯林社群面临存亡考验。作为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核心的原教旨主义者,强调透过独立理性判断重新诠释伊斯兰,期望回到原初伊斯兰的体制与精神,落实伊斯兰法(Sharia)来重建与复兴穆斯林社群。
在《古兰似海》中,透过作者鲍尔与穆斯林学者阿卡兰(Mohammad Akram Nadwi)间的对谈,可看出阿卡兰同样强调伊斯兰中理性的部分,且更进一步强调个人虔诚性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阿卡兰深信人类只是地球的过客,对土地或权力的庸俗追求不是伊斯兰的重点。他认为,二十世纪原教旨主义者如库特卜与毛杜迪(Abul A’la Maududi)的最大问题,在于倾向把伊斯兰的重点放在政治斗争,而不够注重宗教虔诚。
「政治事务是伊斯兰的一部分,但伊斯兰不等于政治事务,」他解释,「诚如马克思让万事万物都和钱脱不了关系,毛杜迪和库特卜把政治事务变成伊斯兰的核心。没有人否认钱的重要性,但钱不是万事万物的核心。同理,政治事务不过是伊斯兰的一小部分。」
穆斯林身处在现今全球化时代中,不论是伊斯兰或在非伊斯兰境域中,所面临关于自我认同,或是与不同信仰、价值理念间的冲突时,阿卡兰的主张或许提供除了外在形式(如政治、教育、社会)改革之外,另一条可能复兴伊斯兰的途径。「与其煽动改变,人应该在面对改变时,平静而坚定不移。总统和世界强权崛起后必当衰落,信念却将天长地久。」
[1] 阿拉伯文Ijitihad指的是尽自己所能独立且理性地对于律法、教义的判断,也就是运用类比原则去诠释《古兰经》和先知传统。
[2] 台湾伊斯兰研究学者林长宽在〈伊斯兰现代改革本质初探〉一文中亦曾提到,自 1258 年之后,蒙古人将非伊斯兰之宗教、文化带入「伊斯兰境域」 (Dar al-Islam),造成伊斯兰世界政治、宗教动荡。虽然穆斯林史家称之为「黑暗时期」,亦即伊斯兰前的「蒙昧时期」(al-Jahiliyyah)。但他认为实际上是使得伊斯兰文明进入一个大融合之时代。
本文选自说书: https://sobooks.tw/
原文链接:https://sobooks.tw/salafiyyah/
作者:江孟勳(成大历史所博士生)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半层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