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穿的女作家,迷人的不止衣橱
一直以来,作家都不仅在文学上备受关注,他们的衣橱也同样令人着迷。时尚记者特里·纽曼甚至特地写了一本书,从女作家的穿衣打扮去反观她们的创作。她在书的引言感叹:“这些作家的着装品位同她们的文字一样出色!”
“一个人的穿着代表了他本质的一部分”。今天要介绍的Joan Didion(琼·狄迪恩,以下简称“狄迪恩”),不仅是美国“新新闻主义运动”的传奇、美国文化标杆性人物,还备受时尚界喜爱。26年前,她就曾为GAP代言。
2015年的时候,狄迪恩因为出现在 Céline的广告中而广为人知。照片中的狄迪恩当时已经81岁,她身材瘦削,宛如细长的女士香烟。看不出情绪的黑色墨镜遮去了她大半的脸,但嘴唇抿紧的她看起来既严肃又优雅,既聪明又漂亮。
01
出身时尚编辑的狄迪恩在尚未流行的性冷淡风格的时代里,就常常以一身简约的穿搭出现在镜头里。纯色T恤、剪裁利落的连衣裙是她的标志性穿搭。
在她的服饰中,我们看不出年代感。即使是在波西米亚风、disco风流行的6、70年代,她也没有夸张的配饰和发型。如果硬要说一样配饰,那可能是她从未离手的、没有燃尽的香烟。
在这个意义上,她很像是一个作家。她站在人群之外,手中未燃尽的香烟一如加缪那张经典的街头照片,带着“局外人”的敏锐洞察。
02
很多人还未真正认识狄迪恩的时候,都会被黑白影像中的狄迪恩吸引。她总是表情淡然,带着疏离的冷酷感。
但狄迪恩在一篇演讲<Why I Write>中,讲到她的少女时代,她也像多数人一样自我怀疑过。大学毕业前后的时间里,她不断在旅行。
她说:“我知道在任何思想世界里都没有我一席之地。我知道我不善思考。那个时候我只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是什么人。我花了好多年才发掘出自己是什么:一个作家。”
和后来作家、小说家身份不太一样的是,狄迪恩的写作生涯是从Vogue的时尚编辑开始的。在Vogue的工作经历,让她学会了尽可能简短的去进行创造性写作,删去不必要的东西。
这期间,她也认识到了丈夫约翰·邓恩。1964年,30岁的狄迪恩和约翰·邓恩结婚,回到加州。两人在家工作,写剧本、小说和报道,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他们相互竞争、相互扶持。
回到加州的狄迪恩,虽然本意是写小说,但是面对美国西海岸剧烈的社会运动,她无法放弃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写下成名作《向伯利恒跋涉》。这本书至今仍是对60年代美国的最好记录之一。此后她还著有《白色专辑》《亨利之后》《我来自何方》《河流奔涌》《民主》和《他最不想要的东西》等多本随笔集和小说。
03
相比于她早期的随笔集和小说集,很多读者可能对《奇想之年》和《蓝夜》这两本非虚构小说更加熟悉。她“热情的忧郁”,“朝圣者的纯粹”、“爱的肝肠寸断”,都糅合在了这两本悼念亡人的小说中。
2003年,狄迪恩的丈夫在晚饭前突发冠心病去世,狄迪恩写下《奇想之年》,并且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
在《奇想之年》的开头,狄迪恩写下“你坐下来吃晚饭,你所熟知的生活就此结束。”,“那一刹那稀松平常”。之后在打散的、零碎的、关于丈夫的回忆里,这两句话反复出现,言语间溢满了对约翰·邓恩突然逝去的丧恸之情。
从“丧恸”到“哀悼”期,狄迪恩经历了漫长的、奇想的一年。与“哀悼”区分开来,她这样形容“丧恸”:“丧恸像海浪,像疾病发作,像突然的忧惧,令我们膝盖孱弱,令我们双眼盲目,并将抹消掉生活的日常属性。”
“我醒来,感受到黑暗的荒野,不见天日”。在这本回忆式的小说里,狄迪恩不再是镜头里那个始终冷酷的女人。尽管《名利场》曾经这样评价她,“她的镇静、暴虐,和那种酷女孩的洒脱,就像是戈达尔电影里的蛇蝎美人”。
但在面对丈夫的死亡的时候,她不理性地想要尖叫,她脆弱得赤裸裸,她甚至最初保持独处只是因为“我相信发生一切仍然可以逆转。”
她形容自己像是一个“冷静的未亡人”,“失去亲人的人们也许会觉得他们像是被包裹在虫茧或是毛毯里;在别人看来,他们的表现像是能够挺得住。实则这是死亡的现实尚未穿透意识,令失去亲人的人们表现得仿佛尚且可以接受亲人的死亡。”
她将自己埋进阅读和回忆里,试图在文献和书籍中找寻到“丧恸”的治愈之法,试图在碎片式的回忆中找到可以阻止这场死亡的线索。
但是当她拿到尸检报告,意识到自己或约翰所做的或者没做的都不可能导致他的死亡。她哀伤、悲痛,终于接受那多不出的一天,是“我爱你比多一天更多的一天。”
书籍的最后,狄迪恩用“正如太初直到现今,万古常更新,永无穷尽。”安慰自己。她还恍然写道“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让死者活下去:我们努力让他们活下去,是为了让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也明白了如果要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在某个时刻放手,让他们走,让他们死去。”
04
在《奇想之年》出版后不久,结婚仅几个月的养女金塔纳也因为病重离开了狄迪恩。她写下《蓝夜》,再次感受到“稀松平常”的日子里的生死无常。
她在金塔纳的婚礼上,送上她认为最“稀松平常”的祝福,然而她在书中回忆的时候写道:“我们祝他们幸福,祝他们健康,祝他们拥有爱与好运,生下漂亮的孩童。……我们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些稀松平常的祝福,在他们身上根本无法成真。”
“蓝夜将尽,天光无多,夏日已去。”,和《奇想之年》相比,《蓝夜》更加歇斯底里,她没有再埋进阅读里,她怀着悲痛写下:
“这种事情不应该发生在她身上。”
“我们谈论死亡的时候,就是在谈论我们的孩子。”
“生而为人,还有什么比目睹自己的孩子死去更可怕的呢?欧里庇得斯说。”
在回忆里,从最初领养金塔纳、金塔纳“换牙”、金塔纳写的诗、金塔纳结婚...狄迪恩不断反思自己是否曾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以至于有人对她说“你们留下了那么美好的回忆”的时候,狄迪恩在书中写道:
“回忆不是慰藉。回忆的定义,是过去的时日,是消逝的事物。回忆是衣橱里西湖女校的校服,是折痕累累的褪色照片;是婚礼请柬,而新人已经离异;是葬礼弥撒通知单,而逝者面容早已模糊。回忆,是你不愿再面对的回忆。”
除了对金塔纳的回忆,狄迪恩也在小说里记录了自己的衰老,她写自己独自摔倒在公寓里,但是公寓里的十三部电话,没有一部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
“蓝夜将尽,天光无多,夏日已去。”写下“我这一生从未真正相信过自己会老去”的她也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衰老和死亡。或许这就像她在《奇想之年》里写的,“当我们哀悼逝世的亲友时,我们多少也在哀悼自己。哀悼我们的曾经。哀悼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哀悼我们终有一天也将不在人世。”
如果每个职业都有一个“武器”,那作家的“武器”无疑是文字。狄迪恩曾经在《白色专辑》一书写下:“为了生存,所以讲诉”。她用文字让自己仿若一个“局外人”,她疯狂而清醒,感性又理性。在她的字句间,我们看到的是她的无力挣扎、疯狂想念和不尽倾诉。
琼·狄迪恩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文字相处。无论是阅读还是创作,文字是她掌握生活主动权的一种方式。尽管时代不再,所爱已去。琼·狄迪恩最终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永恒的地质学中找到了出口。“地壳板块会移动,深层洋流会涌动,岛屿会消失”,这是她给自己的慰藉,也是给我们的。
- End -
不靠谱的主编:fakesion
撰稿:567 | 图片:网络
联系:info@fakeshion.com
加入读者群
fakeshion02(个人)
你可能错过的内容
这个女演员,会演戏就多演点
菅田君,请和我交往吧!
喜欢这篇内容的话,帮我们点一点“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