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3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享受今生的最佳之道,就是诚实面对死亡

马修·麦克劳 古旧福音 2020-03-08

享受今生的最佳之道,就是诚实面对死亡

 

马修·麦克劳,《莫忘死:通向永生盼望的惊人道路》

 

本书是写给那些自以永远不死的人,帮助他们有一种现实主义的眼光,和遭遇丧亲之痛或罹患晚期疾病之人一样的眼光。

 

本书也是写给那些觉得死亡遥远、并不真实,只与别人有关的人,要帮助他们看到,现在就了解死亡,这对他们现在的生活十分重要。

 

这种写作目的,让本书归于一种历经时间考验的基督教反思源流,人把这种反思称为memento mori(勿忘你终有一死)。这种传统聚焦认识死,思考死亡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在哪些方面经历死的影响,目的是让我们与此同时活出一种真正、相信神和喜乐的人生

 

我一开始是在研究英格兰和美洲清教徒侍奉的时候,被这做法深深震撼。这对他们来说处于中心地位的思考,是现代西方文化至为缺乏的,按我的经验,也是美国基督教信仰至为缺少的。

 

话虽这样说,本书其实讲的并不是死。本书讲的是耶稣,所以是一本关乎盼望的书。对死亡的觉悟,能有力解决一种和回避死同时出现的问题。当死亡这现实远离我们的思想,耶稣各样的应许常常似乎就与我们的生活脱节。这些应许看起来抽象,属于另一个世界,不是我现在生活的世界,与现在占据我视野的各样难题没有关系。

 

请把这种想法和彼得在彼得前书第1章讲到的耶稣基督的现实意义进行对比。彼得描写基督徒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的那种人(彼前1:3)。彼得认定,耶稣的复活,对于信靠祂的人来说,意味着“活泼的盼望”。这盼望并非遥不可及,也不属于另一世界,而是在今生,为今生广而告之的事情。但是请看他对这盼望的目标有何说法:“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前1:4

 

也许你对这句话不以为然,它甚至让你生出一丝怒气。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我为什么要在乎这些?我不需要存留在天上的基业。我需要现在的帮助,这世界上的帮助。也许你对耶稣许多的应许也有同样感受。面对失业,或担忧找不到配偶,流血献祭或称义对我有什么好处?我对现有的身体都感到不满意,还讲什么关注不死的身体?耶稣为什么讲了那么多永生的事,我不只是需要一条通往荣耀之地的道路,我还需要知道怎样应付今天的各样难题。

 

如果你对耶稣的应许有这样的想法,我认为这是因为你对死想得不够。请看彼得是如何总结关于盼望的这一章。在第1章结束时,他再次讲到“重生”,“不能坏”,然后引用以赛亚书40章:

 

“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

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

草必枯干,花必凋谢;

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

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是这道。(彼前1:24-25

 

你看到彼得的思路吗?要让他读者在基督里这不能朽坏的盼望落地,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他就让他们看到,他们为何如此迫切需要这盼望。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这些是相对的说法,由反面定义。只有和它们的反面,就是朽坏,玷污,衰残相比,人才能明白它们的含义。所以彼得在这一章结束时提醒读者,他们身边的一切,就像干旱炎夏的嫩草,都在朽坏。无论好坏,没有一件事能持久。一件事除外:主的道。传给你们的福音。钉十字架和复活的耶稣基督。

 

你必须接受这事实,就是你,连同你在意的每一个人都在朽坏,否则你就不可能盼望要得到这不朽坏的生命。你必须认识到,你在这世上可以成就或获得的一切,它们已经正在衰残。只有这样,你才会开始渴慕耶稣已经为你成就和获得的那不能衰残的荣耀。你需要认识到,你在这世上所爱的一切都会失去,然后你才会盼望那为你存留在天上的基业。

 

即使你现在的生活完全如你所愿,死仍会偷走你已拥有的一切,摧毁你的一切成就。只要我们还处心积虑追求从今生获得更多,耶稣的应许在我们眼中就总是看来属于另一个世界。祂给我们义,神儿女的名分,荣耀神的人生目的,永生——只有当死常伴我们左右,我们才会尝到这些事情的甘甜。

 

如果我们要看到耶稣的美,我们就必须首先认真和诚实看待死。Walter Wangerin如此说:

 

“如果福音似乎和我们日常生活无关,这是我们的错,而不是福音的错;如果死不是日常的现实,那么基督胜过死亡,这就不是日常,看起来也不真实。敬拜,宣讲,甚至信心本身都会变得如梦一般,不真实的虚浮缥缈,耶稣就会被简化成一份长期保单,归档,然后被遗忘——而祂本应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盟友,能直接去到祂面前、常在我们身边的朋友,摧毁死亡和邪恶的那圣者,我自己美好的救主。”

 

但我们回避死的真相,就是回避耶稣的真相。我们要从今生得到的如此多事情,耶稣并没有应许要赐给我们。祂应许我们胜过死亡。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看到那在生活难题背后的死亡阴影,然后才能认识到,耶稣与我们天天面对的各样障碍息息相关。这是一本讲死的书,因为这是一本讲耶稣的书。

 

我要讲的主题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当盼望变得活泼,在你生命里里外外,方方面面涌动,这盼望就要结出喜乐的果子——这是生生不息,面对现实的喜乐,无需假装看不见艰难才能存在下去(彼前1:6-8)。本书核心的宣告具有一种反讽的意味:享受今生的最佳之道,就是诚实面对死亡。

 

当死亡这现实淡化,退到我们意识的身后,其他盗窃喜乐的难题就会快快起来填补它的空缺。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四百年前对此就有了一针见血的看见。他留意到,大多数人对于“失去他们的生命”无动于衷,却极关注任何别的事情:“他们害怕最琐碎的事,提早看见,感受到这些事情;这同一个人,在如此多的日日夜夜里,对失去某个职位,或幻想出来的他人对自己荣耀的冒犯大发雷霆,或满心绝望;但正正是这人,他知道自己会因死失去一切,对此却既不忧虑,也不动情。看到同样的人心,对小事如此敏感,与此同时,却对最大的事如此怪异毫不敏感,这真是一桩怪事。”

 

帕斯卡的洞见在今天更显重要:当我们把死从我们的想法里推开,死并不会由温暖、平安和幸福取而代之。取代死的,是死的许多其他面孔,我们只是定睛我们更深毛病的那些相对琐碎症状。我们仍然焦虑,仍然有强烈的防备心,仍然没有安全感,仍然愤怒,甚至绝望。我们让自己远离死,好让我们能把时间,精力集中在追求幸福上。但这种抽离并不改变我们必死这事实,最终来说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幸福。

 

认识耶稣,应当就是认识喜乐。然而,我们生活中的喜乐难道不是常常受制于骄傲、恐惧、嫉妒、徒劳、不满和很多其他忧虑吗?我要论证说,诚实觉悟到死,这要让这些喜乐的仇敌回归本位,这样,耶稣的得胜也就能发出原本的荣光。换言之,如果我们要活出生生不息的喜乐——这喜乐不是受制于变幻的处境,而是建立在耶稣如磐石般坚固的成就之上——我们就必须诚实看待死亡的难题。这可能是一种讽刺,却合乎圣经,并且是真。

 

Remember Death: The Surprising Path toLiving Hope, Copyright © 2018 by Matthew McCullough, Published by Crossway


延伸阅读:

马修·麦克劳,《莫忘死:通向永生盼望的惊人道路》,书摘20条

莫忘死,这是一种属灵操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