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前高管辞职卖菜,搅乱了全国20多个城市的“菜贩子江湖”,农业部也盯上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40kcxe3a&width=500&height=375&auto=0
12
39岁的安徽土豆种植户“小胡”成了县政府的座上宾。当地政府要“送”给他四千亩土地用来种土豆,因为他的土豆不愁销。
在上海七宝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打拼了20年的杨祖玉,靠一款手机APP“垄断”了市场内的中高端土豆批发生意,一天卖出土豆30吨。
改变这一切的,是一名来自杭州的阿里前高管。他创造了一个名叫“宋小菜”的APP,一出手就搅乱了全国20多个城市的“菜贩子江湖”。
△图源网络
“宋小菜”干什么活?
简单理解,这就是一个生根杭州的互联网农产品批发平台。
它收集每一个“菜贩子”的采购需求,对市场进行准确统计和预估,进而提前下单,指导千里之外的菜农“按需生产”。
今年5月,农业部点名表扬了这种反向供应链模式。
8月1日,“中国蔬菜协会&宋小菜价格行情数据项目组”正式运行,旨在利用大数据准确研判全国蔬菜价格行情。
上千年来“靠天吃饭”的农业种植,真将因此而改变?
我们跟着胡宗龙的这颗“土豆”,走到安徽田头、深入上海菜场、最后走进杭州城西的创客场所,追踪这场可能引发中国农业巨变的农业供给侧改革。
一季土豆净赚30万元
土豆种植户“小胡”变“胡总”
输12
△胡宗龙和他的土豆
胡宗龙的老家在安徽阜阳市太和县三塔镇,这里地处黄淮平原,广袤的平原和一排排挺拔的白杨树,连绵不绝。
今年,胡宗龙在村里承包种植了100亩土豆。4月19日,第一批土豆出货。没想到,这批土豆让他成了太和县的名人。
“按亩产5000斤、每斤卖1.7元算,一亩地纯收入就有3000元!”胡宗龙掩饰不住欣喜之情。
这是什么概念?
村里的种粮大户李军告诉记者,在产粮大区太和县,种一亩小麦或大豆,纯收入只有300-500元。而“胡宗龙这100亩地,一季就净赚30万!”
听到这个数字,村民们震惊了!房前屋后家家户户都能扒拉出一点的土豆,为什么到胡宗龙手里就变成了“金疙瘩”?
△胡宗龙的土豆地旁,树着“三塔镇土豆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宋小菜’互联网+农产品示范基地”牌子
在胡宗龙的承包地边上,竖着一块大牌子:“‘宋小菜’互联网+农产品示范基地”。
他指着牌子说:“我卖的是网上最畅销的土豆!”
其实,胡宗龙以前并不是种土豆的,而是卖土豆的。
从18岁开始,他就跟着父辈们出去闯荡,最终落脚在上海做土豆批发生意。
2016年,他在批发市场里遇到了“宋小菜”。这是一家来自杭州的互联网企业,“他们说可以帮我卖土豆,价格好,还包销。”
小心翼翼试用了半年后,胡宗龙成了“宋小菜”的“忠实粉”。
△“宋小菜”APP上的订单详情
打开手机上的“宋小菜”APP,他向记者演示:“‘宋小菜’卖土豆和别人不一样,他们标出很多分类选项:比如,要四两打底还是一两打底?要山东产的还是安徽产的?要黄心的还是白心的?不同产地不同型号,价格都不同,买家可以任选。”
胡宗龙不懂互联网技术,但他会用淘宝。“‘宋小菜’看起来就像一个批发版的农业淘宝网,菜贩不用再穿梭各大市场,可以直接在网上挑货;生产基地不用为销售发愁,只需照单生产。”
这中间,省下的每一个转运和选货环节,都创造了利润空间。胡宗龙果断地决定回家种土豆。
△胡宗龙田里的土豆
不同的销售模式,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
依靠“宋小菜”给出的“选项”和销售大数据,他种出了“网上最畅销的土豆款型”:每箱50斤装,每个都在三四两间,不能有坑洞也少有麻点,一个个像饱满的人参果。
6月底,我们见证了“最畅销的土豆”出货全过程,农机一路开过,黄澄澄的土豆一颗颗从地里翻滚而出。
几乎同一时刻,远在杭州的“宋小菜”采购平台上,这批土豆已上架开卖:安徽一级土豆,50斤装,每件34.50元。
完美的网购体验,在一颗土豆上同样可以实现。
输入
用大数据引导农业生产
一个农业大县的“互联网实验”
△宋小菜上海公司负责人(左)和胡宗龙
胡宗龙的最后一批土豆864箱,上架不到2小时全部售罄。
如果说,最初村民们对“互联网农业”这个新概念还心存疑虑,那么时至六七月间,他们已经完全信服。
今年是土豆大年,三塔镇附近的界首、利辛两地,数千亩成熟的土豆无人上门收购,眼看着一场大雨就会全烂在地里。而在“宋小菜”平台上,胡宗龙的土豆正在源源不断地出货。
“仅上海市场,‘宋小菜’一天就要卖出60吨土豆。我的100亩土豆近300吨,只够卖5天。”
界首市、利辛县两地的土豆种植户闻风而动,一口一个“胡总”找上门来,蹲在田头取经。
△附近村民在帮胡宗龙挖土豆,一天能有50元收入
此情此景,最激动的当属三塔镇党委书记付斌。
“太和是一个农业大县,80%是农业人口。仅三塔镇,还有9千人在贫困线以下。”怎么让农民增收致富?付斌盯上了胡宗龙背后的“宋小菜”。
“一亩土豆至少相当于种3亩玉米;在地头捡土豆的农村妇女,也有50元一天的收入。这不仅可以让村民脱贫致富,还可以带动农村闲置劳动力。”
一个互联网农业产业园,在他脑海里雏形初现,“太和县将总共流转4000亩土地给胡宗龙,种什么、种多少,由他说了算”。
用大数据引导农业生产,这是一个农业大县的“超前实验”。
平生第一次,胡宗龙走进了太和县政府大院,和县领导坐在一起,探讨如何用互联网解决产销不对路、丰产不丰收的农业难题。
曾经,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多赚点钱、让自己的小家生活地更好;
而今,他全身上下涌动着另一种激情:原来他也可以有这样的力量,让数千人改变人生,脱贫致富。
△杨祖玉和宋小菜工作人员
抱着手机做生意
一个“菜贩子”的舒心日子
输12
6月23日早上8点多,上海七宝蔬菜批发市场的杨祖玉打开“宋小菜”APP,下单了704箱安徽一级土豆,每箱50斤。
这批土豆就是胡宗龙出产的,直接从安徽田头拉到了杨祖玉的摊位前。
杨祖玉是上海的一个普通菜贩子。做了半辈子土豆生意的他,在一年前还不敢想象,能过上这样轻松的日子,并且“轻松”地“垄断”了上海最大的二级批发市场的中高端土豆生意。
△胡宗龙田里的土豆,到达上海杨祖玉的摊位
改变这一切的,就是来自杭州的“宋小菜”。
“过去,每天一大早,我就带着两辆货车去上海最大的江桥蔬菜批发市场挑货。”有看中的,分拣、过磅,搬运,起码一两个小时后才能把货拉回来,再开始摆摊做生意。“如果看不中,那只能空手而归,车费、油费都倒贴。”
现在,他每天抱着一只手机做生意。“选择我要的品种下单,然后坐等送货上门。”货款也在手机上自动扣除,每隔一周他就会将一笔至少二十万元的预付款转到宋小菜账户上。
过去,每天最忙乱的就是半夜时分:好几台磅秤一字摆开,买家挨挨挤挤,到处是叫喊声,“老板,这个给我装一下”、“老板,再不过秤我走啦!”
△杨祖玉在手机上用“宋小菜”下单
现在,“宋小菜”运送过来的都是标准化产品:统一50斤一箱,土豆的大小品种也提前在网上选定了。
所以买卖就变得很方便,不用过磅,只需点数。有人干脆连市场也不来了:“微信里说一声要几箱,直接送货上门。”
因为交易方便、货源稳定,且品质有保障,杨祖玉的生意越来越轻松,客户却越来越多。吃饭、打牌、旅游……原来没时间干,现在他却可以边玩边做生意。
犹记得,最初他在“宋小菜”上买土豆时,很多人提醒他说,别是遇到了骗子。现在,杨祖玉无比庆幸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仅仅一年多,他眼见着“宋小菜”迅速占领上海蔬菜交易市场:土豆占了总量的10-20%、洋葱占了20%、蒜薹蒜头占30-40%。
“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用不了多久,宋小菜将影响上海蔬菜批发市场的定价。”
△宋小菜创业团队 图源网络
输入
蛰伏杭州的“全国蔬菜大数据中心”
一个阿里前高管的农业“乌托邦”
8月1日上午,我们走进撬动安徽上海两地变革的“中枢”之地——杭州城西优盘时代中心的“宋小菜”总部。这是一家年轻的互联网企业,成立只有2年,员工不足400人。
在“宋小菜”的交易后台,我们看到,过去24小时,平台上的土豆交易量达204吨。卖得最贵的是山东的滕州特大土豆,1.57元一斤;最便宜的是胶州中号土豆,0.42元一斤。这些数据将即时提供给中国蔬菜协会及商家,成为后者重要的采购依据。
“‘宋小菜’卖的不是菜,大数据才是我们的核心资源!”公司创始人、曾一手建立淘宝特色中国馆的阿里前高管余玲兵说。
余玲兵告诉我们,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顺序,是先把粮食和蔬菜种出来,然后等顾客上门采购。种什么、种多少,无法预知。只能凭借经验判断。能不能大卖,要看运气。
△右二为余玲兵 图源网络
但在“宋小菜”上,一切都反向了。零售商先下单付钱,订单明确、需求和数量明确。那么,以销促产,引导生产就有了可能。
“小散农贸市场现在约占整个城市蔬菜流通量的70%到80%,有了他们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城市蔬菜需求的总数据。市民爱吃什么菜,爱吃多少,爱吃哪个产地的,都可以通过订单大数据的集合来科学推导。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提前一年向生产基地下单。”余玲兵说。
从2015年1月公司成立至今,“宋小菜”已覆盖北京、上海、浙江等六地20多个城市,每天约有40多个品种80多个品类同时上架。其中土豆、生姜等多个单品年交易额过亿元。今年上半年,平台交易额同比增长300%,预计全年将突破20亿元。
这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很快引起了农业部的关注。
中国蔬菜协会一直致力于想要精准掌握全国蔬菜价格,此前他们只能靠抽样调查,而今,“宋小菜”却可以分分钟给他们实时的数据。
今年7月,中国蔬菜协会明确将与“宋小菜”在大宗蔬菜价格行情数据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改革上进行深度合作;8月初,双方联合成立的项目组进入实际运行阶段。
一场辐射全国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或许就此从杭州起步。
“
手记
重新梳理这一颗土豆的路径:一家杭州的IT公司,指挥一群安徽农民怎么种土豆,然后在上海市场大卖。而它的核心产品不是“菜”,而是“大数据”。
听起来天马行空的故事,却在杭州真实地上演。
为什么这场农业供给侧改革会在这个远离农业生产基地的城市率先打开突破口?
看似意料之外,其实在情理之中。
走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历程,杭州从来不缺开拓和创新精神。无论是冯根生、鲁冠球、马云造就的“一个人的神话”,还是滨江、钱江新城、未来科技城筹谋的“一座城的崛起”。
进入21世纪,“敢想敢干”这四个字,更是被她发挥得淋漓尽致。
她孕育了阿里巴巴,并将其树为标杆,让“梦想是一定要有的”成为这座城市的风尚;
她认定了信息经济,并以之为“一号工程”,让互联网经济在这里遍地开花;
她将“创新”作为生存之道,让各种奇思妙想,在一座座“梦想小镇”里生根发芽。
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曾经在很多场合表示,他最“爱”杭州的理由是:人们都用怀疑的眼光来看你,却又无条件地支持你。
在这种城市文化的洗礼下,如余玲兵一般的创业者们,还有什么不敢想、不敢干?
跨越地域和行业的边界,在传统与现代的冲撞中,他们寻找全新的机遇,这正是互联网文化的精髓,也是杭州这座信息之城的文化新基因。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有了阿里巴巴的垂范在先,有了海康威视的成功在后,有了支付宝、滴滴打车这一个个“乌托邦”梦想的接踵落地,谁能说“宋小菜”不会成为下一个“杭州样板”?
”
文案 俞熙娜 唐骏垚
视频 姚颖康
版式 NLDF 唐骏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