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 • 特别策划】执行力不行,谁之过?(上)

2014-12-20 刘佳 梁雪 经营与管理

为什么看似完美无缺的方案,最终却成为流于形式的“废纸”?为什么同样的策略,不同企业员工的业绩却相差悬殊?为什么付出是计划的十倍,结果反而毫无所获?为什么许多企业会陷入“高层怨中层,中层怨员工,员工怨高层”的怪圈?我们不禁要问:执行力不行,谁之过?

“执行力”作为最常用的管理词汇之一,无论是企业家、经理人、社会组织的领导人,还是理论研究者,都在不遗余力地强调它:“没有执行,一切都是空谈”、“三分战略,七分执行”、“规划和实施不力,是下属执行力不强”……但也有人认为,个别员工执行力差是能力问题,公司整体执行力差就是管理的问题了。那么,执行力不行,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呢?

执行力不行,战略之过?

“执行”应该成为一个组织的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和实施单位,因为它是目标和结果之间“不可缺失的一环”。然而,常被忽略和误读的是,当强调“执行”的同时,整个组织系统设计和战略方向的正确性,才是“执行力”的基石和根源。

谁去给猫挂铃铛

一群老鼠开会研究怎样对付猫。一只聪明的老鼠提出,给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听到铃声老鼠们就能赶快溜之大吉。大家都认为这个主意好。然而,问题在于:谁去给猫挂铃铛呢?没有一个老鼠有这个本事。可见,当我们喋喋不休地讨论如何把事情做成功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应该做“正确的事”!如果执行的方向错了,后果只有一个:你不是在计划怎么成功,而是在计划怎么失败。

10年前,MySpace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其市值最高达20亿美元,而当时的Facebook只有1亿美元。10年后,当MySpace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被贱卖时,Facebook的估值已超700亿美元。正是由于MySpace的战略接连失误,让职业经理人无法对战略实现有效的执行。最初,为保证网站的负载能力,MySpace舍弃了“朋友链”这个重要的社交功能环节。接着取消了对普通访客的限制,以致所有人无须注册即能访问任何会员主页,此举短期骤增了网页访问量,也让偷窥者有可乘之机,整体广告价值和美誉度下降。后又缩小战线转型为社交娱乐网站,定位进一步萎缩,最终市值缩水了94%。

成功执行的前提是有一个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战略部署。换句话说,“管理”是把事情做好的学问,而“战略”必须保证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尤其在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推向了高潮,也将企业置于生存环境变幻的界点上。曾经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已不再适用,许多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发挥得不错的企业依然走向了悬崖边缘,而大量战略领先、踏准“风口”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在竞争异常激烈、淘汰速度惊人的环境下,当一个企业的战略目标、愿景不清晰、不准确,不能应对经营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时,又遑论团队成员的“执行力”呢?企业的根基已经危机四伏、摇摇欲坠了。

摇摆等于缺失,坚持才有希望

战略偏差对于执行力造成的危害性自不待言,而战略摇摆造成的后果同样严重。2001年,时任惠普CEO的卡莉采取了将PC、打印机与服务器品牌结合的战略。四年后,接任者选择了PC业务的发展方向。后来接任的李艾科,推翻了前两任的理念,积极向IBM化路径转型,剥离PC业务。2011年,新上任的惠特曼一开始倾向李艾科的战略,后来又继续保留公司的PC部门。而惠普的总市值,从2010年11月的1003多亿美元,到2012年12月的278.41亿美元,两年内降幅约70%,2014年3月才回升至613亿美元左右。惠普未能在大致既定的战略方向上深耕,其经营计划的落实也就收效甚微了。

一个企业整体战略的“摇摆”会产生惨痛后果,而一个决策和理念上的“摇摆”,也会给执行力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某公司承接了一个工程项目,合同写明必须采用A方案施工,但总经理考虑到成本和进度,下令改用更省时省力的B方案。项目经理分析了方案B的利弊,希望不要临时变更,但总经理还是表示坚持。于是,就按B方案做前期准备。不料一周后,总经理又认为违反合同不妥,于是通知项目经理还是按A方案实施。就这样,不仅大量前期筹备付之东流,工期、经费、资源上的损失也无法挽回了,员工士气还受到了很大影响。

如果一个企业在基本的战略方向、经营策略、管理理念上不坚定,决策出现诸多摇摆,下属就会产生疑问,进而变得犹豫、不说不动,甚至产生观望情绪。这样的团队会有执行力、战斗力吗?

与此对照,拥有强执行力的组织都具有正向、明确、坚定的战略目标和方向,一旦决定后就一往无前。1999年~2000年,海尔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变革,涉及了公司所有重要的事业部,覆盖两三万名员工,整个方案没有借助咨询公司,全靠自己的力量制定和实施。在战略的坚定性上,只要认准了的事,即使面对外部的重重质疑和阻力,海尔从未动摇。

在联想ERP转型会议上,柳传志曾这样表达了对战略实施的决心:ERP必须做好,做不成,我会把李勤(时任联想集团副总裁)干掉!李勤当即表态:做不好,我下台,但我要先把杨元庆和郭为干掉!战略上的坚定决心,为各个层级的执行奠定了基调。

当然,战略的正确不能完全保证执行力的成功,但执行力及团队绩效的提升,离不开正确而坚定的战略支撑。成功的经营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巩固、优化战略,以优胜的战略保证执行力的方向和力度。

执行力不行,领导力之过?

一家酒业公司的大区销售经理正在电话里冲着下属发火,放下电话,他不停地抱怨:“这些人啊,执行力太差!还剩一个月就到年度结账了,实际销售额却还不到年初计划的一半。春节促销战也要打响了,但活动的商超和渠道网点数、销售预计,却不堪入目。三个月前,我在全体销售人员的动员大会上,给每位销售主管发了一本《执行》,大家也都豪气冲天,怎么现在就是没效果呢?”

然而,当被问到以下几个问题时,他却哑口无言了:要求下属执行的目标,他们真的明白并坚信吗?在执行前,是否结合市场情况,与他们商讨过具体策略?在执行中,进行了动态监控和及时指导吗?在执行后,又有何指导性意见?

案例中的大区销售经理口口声声谈执行,抱怨下属执行力不行,自己却忽略了两个问题:

领导力也是执行力

实际上,提高执行力并不是下属自说自话、自发完成就能一劳永逸的,这位销售经理一心盯着各地的销售主管,却恰恰忽视了自身的作用。在《执行》一书中,作者拉姆·查兰和博斯蒂特别强调了企业领导人对企业运营实践的积极参与。领导力领域的大家沃伦·本尼斯也曾指出:“领导力是把愿景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看,领导力又何尝不是一种“执行力”呢?在企业战略的执行过程中,企业家、管理者自身的领导力对于团队整体的执行力至关重要,如果自身的领导力、执行力就不强,怎么打造一支高绩效、高执行力的团队呢?

客观上说,必要的资源支持、流程控制、方法策略等等都很重要,但从下属的内心深处看,执行需要心悦诚服,是从心底坚定地愿意去执行,不惜克服一切困难去执行。领导者如果不具备描绘企业前景的能力,如果没有身体力行去“执行”这一愿景,又怎么能感染和号召别人呢?怎么能让下属从根本上对目标产生积极的认同感呢?

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一家公司经常出现员工用餐浪费的现象,总经理使用了很多办法、出台了不少制度规章,但总不奏效。这一天,他终于想出一招。午餐后,他把部门经理全部组织起来,自己第一个走到剩菜剩汤桶边,二话不说,先舀起一碗吃了个干净,然后号召经理们排队重复他的动作……后来,食堂里竟再也没有浪费现象出现。从此以后,这个故事成了这家企业的一个“传奇”,甚至在日常工作、执行任务等方面,团队上上下下的风貌也焕然一新。虽然是一件小事儿,却能反映大问题。下属的表现是上司行为的反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譬如,海尔的“OEC日清体系”,要求每位员工“当日事、当日毕”,每一位海尔的高层都对身先士卒,每天认真填写,并且不定期地公开张贴公布。在管理层的带动下,每个层级的员工也都积极执行,高层领导的潜心修炼、以身作则,保证了整个组织上下都能严格、不打折扣地执行这项工程。于是,其他企业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OEC日清管理”就这样踏踏实实地执行并坚持到了今天。

可见,在每一支执行力超强的团队背后,都有一个具有出色领导力和执行力的管理层,领导者从不以超然的视角自居,而是去主动关注团队的执行过程、指导执行方法,让整个团队的运转半径、效率和协调性保持最佳状态。

领导力也是指导力

一个强调执行力的领导者,也应是一个团队执行力的“指导者”。上文那位“怨妇型”的大区销售经理,一味抱怨下属的执行力太差,实际却反映出自身的严重问题——他对执行的指导力太差。缺乏畅通平等的沟通交流,也没有进行及时的辅导协作,只把执行力的提升希望寄托在一本《执行》和一次动员会上,当然徒劳无功。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老板叫员工去买复印纸。员工就买了十张复印纸回来。老板说,十张复印纸哪儿够啊,至少要三摞。第二天,员工又买了三摞复印纸回来。老板一看气坏了,我要的是B5的啊,你买了A4有什么用?过了几天,员工才买了三摞B5的复印纸回来,老板哭笑不得:为什么这么久才买好?员工回答:你又没说什么时候要!一件小事,员工跑了三趟,心里抱怨老板连个任务都交待不清;老板也会觉得,员工的执行力实在太差了!

实际上,有效提高执行力,不仅要进行充分沟通,还要对完成的目标任务取得较为一致的认同,而各层级的执行力也都离不开上一层级的指导和支撑。小到买纸的一件小事儿,大到公司战略、目标、愿景的明确阐释,一个流程、一项任务、一个岗位……到底是什么样的?要做成什么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实现?如何做好?管理者需要有效介入。基于一个组织上司和下属之间事实上的“传、帮、带”的关系,上级应该对下属施加不同程度的指导,培养团队成员自发、自觉地寻找合适的执行规律和恰当的执行方法,最终达成执行的目标。

有了在动态过程中的互动、纠正和指导,及时有效地指导下属的方法和态度,上一级的“控制”贯穿于下一级的“执行”过程始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避免那位销售经理“只剩一个月结账了,而实际销售额却不到计划一半”的恶果。管理者指导意识的有无、指导能力的高低,将对每个员工和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强弱和绩效好坏产生极大影响。

换句话说,不论领导者的才华、能力、经验、水平有多出众,把员工的目标与公司的未来有机结合起来,帮助下属更好地成长,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潜能,才是领导最重要的技能。新希望六和股份联席董事长兼CEO陈春花教授,对于变革时代的领导者提出了这样的希望:管理者需要像一个布道者一样去传递正能量,你不能仅仅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你还要告诉他做这件事情你会得到的美好是什么,支撑是什么,这种推进能力是对所有管理者的新要求。

执行力不行还有哪些原因?怎样提高组织内各个层级的执行力?精彩内容,明天继续!

温馨提示:

本文系《经营与管理》杂志独家策划,转载请注明出处哦!

欢迎添加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jyygl1983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更多内容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