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贺麟学长家坐坐
“从知到新,从行到新,
知行合一,学贯古今”
成都市金堂县五凤溪上游杨柳河畔,
坐落着一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
蜚声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
石室的优秀校友贺麟先生就诞生于此。
近日,两校区师生及家长代表们
来到贺麟故居,
开展了一场
意义非凡的迎新之旅。
贺麟(1902年—1992年),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
早在20世纪40年代,贺麟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的重要人物。贺麟学贯中西,在中国哲学方面也有极高造诣,是“新心学”的创建者,是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哲学村”五字便因他而立。
贺麟故居门前杨柳河旁的小桥处,有两句木刻诗句:“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这句诗出自杜甫所作的《秋野五首》,贺麟将这句诗刻在小桥上,体现着一名贺家人对家乡浓浓的眷恋。
贺家历史悠久,可上溯至贺知章时期。贺麟故居历史讲师冷维刚老师介绍道,贺氏绵延三百年的优良家风便从那时开始。
走过杨柳桥,穿过竹林掩映的川西小路,来到心园,一块历史底蕴浓厚的门板伫立在祠堂前,这便是石室校园文化景观之一“诗书传家”的原型。门内三个展馆中陈列着贺麟丰富的哲学著作,体现着他对学问的“勤思考”,屋内素雅的陈设,生动展现出贺家的“倡简朴”;“芝兰室内有余香”的牌匾,告诫着后辈们要“慎交友”。
这些老物件带来的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同学们好似穿梭时空,切身感受到“爱国家、孝父母、重教育、倡简朴、慎交友”家训背后的深刻寓意。
讲解结束后,同学们观看了贺麟先生生平纪录片,并对贺麟先生的深沉哲思与学术报国的精神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学生代表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与看法,表达了对贺麟先生的崇敬。
文庙校区高2025届15班
孙庆元
文庙校区高2025届11班
王浩宇
北湖校区高2025届2班
张恒浩
北湖校区高2025届7班
彭子涵
同学们在研学手册上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向上滑动阅读)
辞旧迎新时 新生永不息
——再论贺麟新心学的开展 重申青年新生命的建构
高2025届15班 孙庆元
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在过去三四百年里人类创造的财富超过了过去上万年的总和,我们因此骄傲,并且宣称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时间,不少人为了标榜自己背负“文明”的使命而热情于哲学,各种哲学大词信手拈来,甚至有了“文不在兹乎?”的感叹。但是,有没有人愿意好好地想一想,在这三四百年里,我们走得很远,也很快——人有了生存的保障,却失去了自由;人有了自由,却失去了平等;人有了象征平等的法案,却失去了生命的慰藉。而当哲学失去了其对“人的存在”最基本的关怀,那它只能是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混杂煮成的一锅汤。冬天,很冷,我也不愿用再用同质化而单调的祝福向大家辞旧迎新,我更想用“我”的方式、青年的口吻、人类的姿态,写给2023送给2024,写给自己也送给大家。
人类到底为什么对辞旧迎新报以永恒之追求?这是个值得好好思考的大问题。所以今天,我想以校友“贺麟先生新心学的开展”为例,向大家谈谈我的看法。
一、民族之新道德
百余年前,我们脚下这片大地上充满了新与旧的博弈,但是,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的事实——即新文化运动旨在普遍的民智启蒙而非简单的政权争取。与此同时迫于民族存亡之危机,时局催生出的五四运动尽管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却并未让国民深刻地认识到“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贺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差异,他提出,我们的工作不仅要求“新”(即一个新生的推翻一个腐朽的),更要求“心”(即强调人的主体性原则)——这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只不过是“一个目前看来尚且明智的君主取代了上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如果人们将希望寄托在帝王能勤政爱民、仁爱爱人,那么其努力只能是步其后尘的徒劳。而惟有“新心”才能跳出愚民统治的语境,摆脱几千年来的历史循环。是故他将“儒学新开展”与“文化复兴”“民族复兴”统一起来,主张建立民族之新道德,一如费希特当年为德意志民族建国的鼓与呼,我们的民族需要新理性、新人格以铺垫复兴之基石。
而新道德又应当从何而来?于是,贺麟将目光投向了儒学。
二、哲学之新气象
一说到赋予儒学新内涵,不少人都能想到“中西结合”。但大家很少想过,这一工作的开展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文化的融合(尤其是植根于两大迥异的文明土壤的文化之间)毕竟不像牛奶倒入咖啡就做出一杯拿铁那样简单的混合。中国哲学重精神修养与实践工夫,西方哲学则重纯粹理性与逻辑思辨,两个体系巨大的差异导致当今学界仍有不少人质疑“中国是否有自己的哲学?”而“有没有”不是某个人说了算,也不是某本书写了算,这一论题势必需要数十年的潜心研究与赤诚真挚的学术精神,贺麟从历史手中接过这一任务,一改传统哲学纯证悟式生命体验的风格,发扬欧美哲学理论分析的优势,坚守哲学惠及大众的学术追求,不仅丰富了儒学的言说逻辑更首个指出阳明心学与康德道德律令的相通之处;不仅论证了中国有哲学更使其科学化,留以后来儒学研究者新的希望。也正是因为这一希望,叶秀山先生在遗作《哲学的希望》中指出:当代哲学的危机恰是中国哲学的机遇。那我们又应当如何把握这一机遇呢?
三、青年之新生命
贺麟创造性地提出“自然知行合一”这一命题,实际上发扬了中哲“挺立人的生命性与德性”的精神。无论是朱熹“知”到“行”的过程,还是阳明“不一”到“合一”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实现”,“实现”需要一种“努力”,而哲学上的“努力”与“蓄满一杯水”这种具体的概念不同,哲学的“努力”是海洋式的、无际的而难以描述的抽象,对于这种抽象,大多数人往往难以获得一个确实的感觉,从而对于“实现”就难以恒久保持相当的热情。而贺麟恰恰消解了这一过程,换言之,他将“终身追求”进化到“终身践行”,掷地有声地指出——知行不可能不合一。这预示了一种“希望”,正如张世英先生的“希望哲学”那样,突破现实缺乏诗意与激情的困境,在不断向未来的趋近中达到无限。
青年的理想不应被学阀口中“不切实际的空谈”所抹杀,尽管这种崇高的追求看起来难以实现,但它仍旧张扬了青年人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生命价值,证明了“人”的存在;尽管不少既得利益者批评青年“一天到晚都在解构,解构到最后却什么都剩不下。”但“解构”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对现实的不满,随“不满”而来的则是“新的建构”,意味着新的希望,自由、民主等现代概念,也只有在解构中实现建构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民主。
“解构”是为了新的超越,“理想”是知行合一的生命。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人类为什么执着于辞旧迎新?”我想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人类为何一直以一种历史主体的姿态迎接新的时代?”从笛卡尔掀起哲学革命以来,我们在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中看到“人类在数据处理能力与知识储备能力上的弱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技可以取代人类,我们依旧有自信地宣称:“人类不会从这片大地上消失!”正是源于我们独特的生命性与德性。
人作为人本身,纯粹而无目的地进行知识的反思与价值的创造是我们的本性。一如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大地上一次又一次地钻木起火、打磨石器,他们在庆祝丰收的舞蹈中获得美的感受与襟怀的润泽,他们在群居的契约中觉醒了峭拔、冷峻的反思。辞旧迎新是一种生命的姿态,是新的人格、新的精神、新的超越,是以无上之勇气创造生命无穷尽之新价值。对于青年,我们更要回归这种原始的生命意义,如果青年仅仅将自身的价值锚定在预设的身份认同上,如果青年沉迷于宏大的叙事风格而冷漠于“我”的存在,那么这个社会,就不足以称之为“人”的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就仅是被攫取利益的冰冷机器!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不止于辞旧迎新之时,而是时刻坚持生命的理想,相信“人的存在”:相信理想超越于金钱,相信真理超脱于野蛮,相信学术不同于权术,相信规则不等于潜规则,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请相信,在生命的回归中,新世界属于青年,新世界属于人类。
深受贺氏耕读文化的感染与启发,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自己动手准备午饭。通过有趣的分组游戏,同学们被分为不同小组,分工合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完成这项挑战。
尽管许多同学对烹饪略显陌生,但在师傅的帮助下,同学们成功制作出了美味佳肴。
饼饼组——金黄酥脆的烙玉米饼
面条组——香气扑鼻的手工面条
炒菜组——青椒肉丝、土豆丝、
番茄炒蛋、洋葱炒蛋
丰富美味的菜品引来了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的一片赞美之声,为我们的贺麟故居之行增添了欢乐喜悦的烟火气。
饭后,大家在贺氏故居后山里亲身体验了“耕读传家”中“耕”之文化。石室学子挽起袖子,忙于树间,深入农田,与自然深切拥抱。摘取橘子,挖掘红薯,采摘南瓜,椪柑果肉粒粒饱满,红薯口感绵密香甜,南瓜色泽鲜亮诱人,这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饱含劳动给予的意义。
探访百年前学长故居,瞻仰先哲之气,体验劳动之乐,沉浸式体味“辞旧迎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行有所成。学生们从贺麟故居中汲取智慧与精神力量,从知到行,从行到新,更加坚定未来努力的方向,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
通过了解贺麟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与贺氏“诗书传家”的家风,通过劳动实践体验“耕读文化”,石室学子未来将在新的征途中,以贺氏优良家风为榜样,弘扬校友“学术报国”的精神,时刻践行石室“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的校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往
期
推
荐
什么神仙开幕式?连奥运冠军都来了!
震惊!2026届的第一次集体亮相竟然是这样的……
前方高能!2026届班主任团队强势来袭,这阵容爱了!
愿以吾辈之青春护卫盛世之中华
文字 | 高2026届2班 杨蕊菡
编辑 | 文庙学生发展中心
审核 | 文庙学生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