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中国青年的样子,你 get 到了吗?

学生发展中心 成都石室中学
2024-10-18


110 年前

陈独秀先生以恳切的笔触

刻画了中国青年应有的样子:

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

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

伴随文字所承接下来的

不只是热血的呼喊,还有独属青春的精神

石室的青年正以坚定的信仰与满心的热忱

塑造着新时代青年的模样


SHISHI YOUTH



在青年团校的课堂上

一双双专注的眼睛闪烁着对思想的渴望

在这里

石室青年正努力成长为

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入团仪式上

文庙校区所有新团员

肃立在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下

田间书记、毛道生校长殷殷关切,谆谆嘱托

北湖校区所有新团员

聚集在北湖生态公园湖畔红心驿站

在团委书记的带领下完成属于共青团员的庄重仪式

新团员们高举拳头,誓言铿锵

这一刻,他们仿佛蜕变成新的自己

向着新时代,发出石室青年的世纪强音

肩负起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走进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

那一幕幕厚重的历史

如在昨日

那为家国而献身的革命精神

永不褪去它的荣光




球场上

汗水与激情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每一次奔跑、每一次跳跃

都是中国青年拼搏精神的最好诠释

无畏挑战,青春无悔



道不能坐论,德不能空谈

石室沧溟志愿服务队

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与责任

用青年力量传递温暖与关爱

石室沧溟·队徽

唐僖宗乾符五年,文学家裴铏挥毫写下《题文翁石室》,诗中所道“更叹沱江无限水,争流只愿到沧溟。”“石室沧溟志愿服务队”队名由此而来,所体现而出的是我们志愿服务热情像石室教育一样奔腾不息,绵延不绝的愿景与追求。队徽由文庙校区高 2025 届 13 班徐诗汶同学设计,整体由鲸鱼、海浪等元素组成。上半部分为一大一小两条鲸鱼跃出海面,大鲸鱼象征帮助者,小鲸鱼象征被帮助者,表达志愿服务对爱与奉献的传递。下半部分结合石室校门与海浪的元素,校门的设计形似一座桥梁,波浪线将两条鲸鱼连接起来,象征石室沧溟志愿服务队通过石室的平台建立起互助的纽带。队徽采用绿色、红色、黄色三色拼接,与石室中学校旗颜色相呼应,表现了石室学子投身公益事业的热情与恒心。

石室沧溟·理念


向上滑动阅览

石室沧溟建队理念

石室沧溟首任队长 高 2025 届 15 班 孙庆元

一支由高中生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伍,没有人敢妄言它能在这个社会中激起怎样的浪花;甚至不少同学口中光辉理想的豪壮宣言,在一些人眼中也不过是矫情而幼稚的卖弄——青年朋友们的激情遭遇到现代犬儒者的无端指责后导出了一种近乎无解的羞辱式失败。而我,并不愿在意这些内核价值空洞且单一的论调,纵然希望渺茫,尽管作用微乎其微,但是,这又能如何呢?一个有信仰的团员,一个有理想的青年,一个有生命的人,并不会因“没有结果”或“难出结果”就不去做,因为,当他试图鼓起勇气不断创造可能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实现了存在的价值,为人类留下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摆在青年朋友面前的一大难题,是历史遗留给东亚的文化困境。现代东亚国家利用从传统儒教手中继承的一系列思想命题,建构起独特的东亚氛围:即政治上的“卡理斯玛与法理权威混合体”与文化上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两只手软硬并施,继而影响经济、教育、军事、科技等领域的展开,而与我们直接相关的,是它带给青年普遍的焦虑与忧郁,并为大家设定了最终犬儒者的虚无归宿。现代话语中对未来的愿景与对美好的期盼遭遇了空前的挑战,现代主义承诺的个人发展空间早已阖上大门,世界不再为青年提供不同的价值,拜物教笼罩了每一寸土地,每个人都被要求按部就班地重复枯燥的工作进而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志愿服务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牺牲品。我很难过,现代人一边接受并传达着平等、博爱、包容、善良的教化,一边又对志愿服务的工作嗤之以鼻,左右徘徊于功利与理想之间,甚至患上“文化价值分裂症”。这样的人,既怀着一些对“互助”的渴望,但又不愿拉下面子去实践,对于肯志愿服务的青年朋友又总以偏见去揣测其是为了某种利益。事实上,我们的文明之所以会如此气象万千,正是有人不囿于利益的自我捆绑,而为了超脱的精神价值不懈努力。

价值上的焦虑是一种文化的候症,但它并非逻辑的必然,更不是永恒的法版,我们依旧可以直面并质问这些单一的价值,我们依旧可以去想象、努力、奋斗,我们依旧可以生意盎然地展示我们的生命,为历史上众多伟大的灵魂,为人类曾在这个星球上一切美好的念想,为自己的初心和理想,去活出璀璨丰盈的人生。

所以,我不愿再以针锋相对的姿态为“志愿服务”正名,只是想和大家坐下来好好地想想——什么是志愿服务?怎么做志愿服务?以此,张扬“石室沧溟志愿服务队”的宗旨——在物化与同质化的陡峭间,复归“志愿服务”酝酿的生命冲力与人类文明包含的青春气势,冲破焦虑与麻木的险障,高唱爱与美之歌,流淌向无尽的沧溟。 

什么是志愿服务?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志愿服务归结于“做好事”,却往往忽略了其内在的“仁爱观念与互助性人格”。也就是说,“论迹不论心”的观点放在整个社会的导向上是不合适的,将“爱”在志愿服务中的地位让渡与“利”,势必消解了“做志愿”朴素的情感与追求,因为志愿服务的存在,既不是一昧为个人的私利也不是单纯为社会的进步,而还要为证明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人格特征——仁。很多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鼓吹竞争、崇拜胜负的同时,却忘了达尔文在回顾人类史时发出的喟叹:“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道德奠基石”的命题向我们昭示着一个事实——自我们在历史轴上确定的那个“文明”分割点起,往后数几千年造化神秀的智慧成果固然令人欣喜,但这些,都源于我们的祖先在数万年的草昧时代中用手足经验凝结成的伟大精神,即“互助”。

伴随着自然选择与社会化的过程,人类的情感、同情、怜悯等伦理观念逐渐抽象为人格符号,区别于纯自然的宇宙生成,这种“人之为人的人格”充当了社会的守护者,它使得人类的欲望在社会发展中以一种恰当而不过分的形式建构起“生产力与社会福利在某种微妙中寻求共谋”的理想结构。基于此,群、善、道德等观念油然而生。即是说,仁爱观念(即志愿服务的内核)产生于与人类进化相伴随的情感需要中,它不但是一种社会集体化生产的需要,还是一种道德化的承诺。

青年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承载着这种原始的追求,“爱”的普遍性充分扩充,主体升华至更外他者维度以审查自身、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每一方都在它者中直观到他/她自身,尽管这个他者是一个陌生者,而这就是爱(Liebe)。”综上所述,志愿是主动从他者视角审视自我的契机,志愿的实质是仁爱与互助,体现了人之为人、文明之为文明的存在标志与胜利希望,志愿服务,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对“爱”和“美”朴素的追求。

普遍的“爱”不仅是平等的,更是实践的。

怎么做志愿服务?这与志愿服务本身的性质密不可分,“人”在试图志愿服务的助人情结中将自我从孤立的历史语境中解救出来,承认了“人格自由”在情感上得益于“爱的维系”,故而我们试图张扬个性自由的时候就必须保留“爱”的要素。“爱”的公共性与普遍性,恰恰验证了“志愿服务”并非对某个特定人或群体组织的倾斜与关照,而是对整个世界的态度、是一种大海的襟怀。诚然,开篇所述之困境给“志愿服务成为社会主流”的宏愿打上了冰凉的问号,但是,严格来说,“志愿服务”本身就并不应该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并将其终极目的锚定在“全社会的时尚”上。简而言之,志愿的创发源于人类朴素的情感继而作用于“爱”的传递,它区别于世俗的价值追求,功利眼光中被妖魔化的志愿服务只是对其质料的抽空与符号的扭曲,我们有理由相信,“仁爱互助”仍将不受干扰地在“实在”中担当文明脚手架的角色。

这对志愿者的启发已经跃然纸上——无视犬儒者的质疑与否定,并将犬儒者的悲哀包容进自我沧溟式的胸怀,将怜悯与博爱尽情挥洒向整个世界! 

如果说物质上的互助令人热泪盈眶,那么精神上的“志愿之举”则是仁爱以他最纯粹的形态到场。无比庆幸,石室沧溟的情怀由此诞生。

唐僖宗乾符五年,文学家裴铏挥毫写下《题文翁石室》,适时之情景如何已淹没于时间的风吹雨打中,但诗中所道“更叹沱江无限水,争流只愿到沧溟。”依旧是这座学府的真实写照。三江汇流,孕育了成都平原的丰饶;文翁石室,哺育了蜀地两千年的文脉。无论是文翁的开创之举,还是扬雄、贺麟等人的学术追求,这座石室中氤氲的教化传统,所关注的,是人类永恒的命题——我们能够预见,在贫瘠的边陲上,一位太守放下了行囊,以他悲悯与博爱的人文关怀,开馆授徒。他从不强求要将蜀地打造为“儒学比之齐鲁”的圣地,他只是想为这片土地上苍白的心灵带去海水的滋润,而他的心中,则是沧溟的襟怀。这,难道不是最早的志愿服务么?

江水,奔流向前,而江依旧在,我们从这条古老的河流中接过通往沧溟的志愿。红门徐徐打开,一湾浪花跃动的小河缓缓淌出,他蜿蜒蜀中的每一寸泥土,你若侧耳倾听,那应当是他高唱“爱”与“美”的歌声!


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

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石室青年

正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

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凌然

不必去等待炬火

因为青春二字,便是最耀眼的光


往期推荐

最好的成长在路上|高 2025 届学生研学记

愿以吾辈之青春护卫盛世之中华

青春大讲堂,在石室开讲!



编辑 |学生发展中心

初审 |周书羽 孙庆元(高 2025 届 15 班)

复审 |黄飞非 刘爽

终审 |李保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成都石室中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