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漳浦人物志】张晓荣:一唱就是一辈子,这位漳浦人太痴情了

2017-09-10 漳浦晨报 漳浦晨报


在很多漳浦人的记忆里,逢年过节,大小庙宇的戏台子前总要上演这样的热闹画面。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小孩在前,大人在后带上小板凳儿,拥到戏台子前占一个居中的好位置。大人们翘首以盼,期待着管弦奏响,孩子们则揣着糕饼和瓜子台前台后跑,看芗剧演员们上妆、耍枪、开嗓……



随着时间的推移,剧中的情节、故事或许会模糊淡忘,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却能留在脑海中,甚至历久弥新。


尤其是一些幽默而搞笑的角色,比如诙谐幽默、丑而雅美的老丑,总是给漳浦人带来不少欢乐。



今天漳浦人物志,给大家讲诉张晓荣的芗剧人生,让大家走进闽南音韵——芗剧。


张晓荣,漳州市漳浦县人,1959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歌仔戏(芗剧)第三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马戏第一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从小喜爱

坚守一生


张晓荣的父亲曾是文教干部,受父亲的影响,张晓荣从小对文艺充满了兴趣,1975年中学时期,张晓荣参加县城举办的中学文艺汇演,因表演出色,嗓音特别、声音高亢,被漳浦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领导看中,便被留在队里,表演曲艺、现代歌舞等。


1978年漳浦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改名为漳浦县芗剧团,主要传承弘扬芗剧。



张晓荣教徒


学习芗剧对张晓荣来说,既兴奋又痛苦。戏曲都是要从小练起的,那时的张晓荣已有十七八岁了,骨头比较硬,没有小时候的童子功基础,练起基本功来十分辛苦,常常练到皮下出血,仍咬牙坚持。


起步较晚,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对芗剧一窍不通,但这些却丝毫没有动摇张晓荣演戏的决心。张晓荣便开始研究芗剧的角色、道具和服饰。


张晓荣学戏


张晓荣说:芗剧里的每个道具和服饰都有不同的含义,去了解、去看、去吸收戏曲的精华,就会发现戏曲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内涵,嬉笑怒骂皆成戏。


每次剧目排练,小张晓荣便在台下留心观察台上主角们举手投足间的一颦一笑,并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加以练习模仿。

《芝麻官》


张晓荣说:学戏曲最难的就是声音,芗剧最独特的就是音乐,语言比较押韵,有很浓厚的地区风情。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有一次剧团排演剧目《梁祝》,张晓荣对祝英台父亲祝公远一角很感兴趣。每次一排戏,张晓荣便蹲在台下,认真仔细地观察演祝公远的演员,一句句默默地跟唱着唱词,练习模仿祝公远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每天揣摩如何表演能把祝公远一角塑造的更加形象、深入人心。



在剧目表演当天下午,演祝公远的演员因父亲病危,急忙回家。演出马上要开始了,导演很是着急。当时只有十七八岁的张晓荣向导演毛遂自荐,导演觉得张晓荣太小加上事先没有排演,演不了三十多岁的老生。


张晓荣没有放弃,向导演保证自己一定能把它演好。于是导演试了下戏,发现张晓荣演唱的十分到位,便让他担任祝公远一角。演出顺利完成,获得了阵阵掌声,观众们都意犹未尽。


有人可能会觉得张晓荣很是幸运,但幸运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张晓荣前期的努力,就算是机会来临也会悄然溜走。



祝公远一角的成功演唱,让张晓荣逐步在剧中扮演一些老生的角色。演技纯青,面相成熟,十七八岁的张晓荣演起老生毫无违和感,常常让人拍手叫好。


但演老生对于张晓荣来说是有局限性的,有些武老生常常需要翻跟斗、大刀阔斧,这对于十几岁才练基础功的张晓荣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琢磨角色

独爱丑行


张晓荣便开始思索如何才能做一个具有自己表演特色的演员,为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演,对自己进行了深度的解析。通过看书看视频,反复琢磨角色,希望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风格。


在观看昆曲《十五贯》中,一个娄阿鼠的丑行角色吸引了张晓荣,张晓荣便迷上丑行。觉得丑行的角色表演很适合自己,之后张晓荣便在丑行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



在第23届戏剧汇演《母子桥》(扮演阿三)  、第六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6届戏剧汇演《芝麻官系列》(扮演县官)的丑行角色扮演中,张晓荣分别获得了金奖。


张晓荣与妻子


对于金奖,张晓荣说:在基本功(翻跟斗、舞刀弄棒)上自己无法征服观众和评委,想让观众喜欢,让评委评价高。首先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风格,我喜欢丑行,便塑造丑行的形象,并树立起来。用语言,道白和演技征服观众,把观众带入情景里面去,并产生共鸣。


一辈子的坚守

会导会演会编


张晓荣演了一辈子的芗剧,会导会演会编。曾到北京学习戏曲编导,是剧团里的多面手。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创作排演的剧目高达百部。


其中《煎石记》、《保婴记》、《海边风》、《母子桥》、《黄道周》、《割须弄》等60多个芗剧传统和现代剧目,在福建省历届戏剧会演中,获剧目、剧本、导演、舞美、音乐、演员等项大奖。其中《保婴记》晋京展演誉满京城,并荣获福建省第二届百花文艺奖。《母子桥》荣获福建省第四届百花文艺奖,《黄道周》荣获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



曾为写好一个吸毒的角色,张晓荣深入到吸毒者里去调查,去了解吸毒者的形象和病发时的状态。


张晓荣说:创作剧目,要去悟、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把他们的特征状态展现出来,同时要通俗易懂,让百姓能够接受。


创作一个剧本张晓荣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戏曲传承

注入新活力



一些单一枯燥的小戏容易使得观众烦闷厌倦,张晓荣便在技艺传承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创新改革,让更多的人喜欢。


2000年,张晓荣到台湾探寻大车鼓,发现单一的打鼓枯燥乏味,吸引不了观众。张晓荣便进行创新改革加入新的唱曲,创作出了大型剧目《昭君和番》,大车鼓和芗剧的巧妙融合,深受台湾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张晓荣说:芗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两岸的交流,以文化作为突破口,起到了很大的纽带作用。



对于芗剧的传承和发展,张晓荣说:“发扬传承芗剧要从小抓起,培养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生命力,传承就不存在了。

要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需要政府的支持,还要落地演出获得观众,让人人都能哼唱几句,成为当地的流行。同时剧团也要邀请戏曲专家来教学,提高剧团的水平,进一步加强剧团建设,把人才外送培养,提高剧团的硬件设施。”



名人语录

多看、多听、多学,找到喜欢,坚持一辈子。


随着信息大时代的到来,现代流行元素占据了文化的主流,戏曲无法避免的边缘化。年轻人普遍更偏爱街舞劲曲和韩综美剧这样的快速文化,但还有很多闽南人,在为了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有时候,不妨放慢脚步,走进传统,走进根脉,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温暖与宁静。——小编手记



【漳浦晨报原创作品,其它公众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漳浦人物志》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蓝色字就可查看)

【漳浦人物志】黄全和:修路造桥半个世纪,年逾古稀仍旧热心公益


【漳浦人物志】陈丽萍:她在陶瓷艺术殿堂里浸润近30年,用温情打动人心


【漳浦人物志】杨亚州:木偶世家,六代传承,他坚持了50余载


【漳浦人物志】绝活世家:踩鸡蛋、顶钢刀!一手绝活,不可思议!


★【漳浦人物志】刘天富:培养1万多名厨师,著书弘扬漳浦美食


【漳浦人物志】柯目前:50多年坚持每天游泳;74岁时参加马拉松比赛


【漳浦人物志】漳浦90后青年作家吴可彦,用文学重启人生,照亮前行路


【漳浦人物志】李庭申:沙西残疾少年成游泳冠军,七年书写泳池传奇


漳浦人物志】林万发:海的儿子,古雷人的骄傲!海上屡次勇救遇险者


【漳浦人物志】卢云秀:这位漳浦女儿为国争光了,在国际上大放光彩


【漳浦人物志】吴海城:一雕一凿20多年,这里的木头会说话!


【漳浦人物志】邱跃进:一心一意制作乐器,执着坚守一份匠心


【漳浦人物志】游金美:一把剪刀一张纸,漳浦立体剪纸创始人


★【漳浦人物志】林仲文:四十年如一日,研习传承黄道周书法第一人


★【漳浦人物志】林艳环:缘结竹马,传唱千年遗音


★【漳浦人物志】黄灶顺:坚守一生,只为创作心爱的连环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