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湘论坛》2023年第1期

湖湘论坛 2024-02-05

《湖湘论坛》2023年第1期共刊发了王平、彭柏林、魏崇辉、杨正喜等作者的12篇文章,策划刊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基层治理”研究专题。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认识论思考                                                       王 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中国精神概念的流变               魏崇辉
组织动员群众:毛泽东“起来”革命话语的逻辑建构(1921-1949)                                            
夏 泉,康清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文化解读                                                      何良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宝贵经验与深层启迪                       陈朝霞

基层治理
软考核激励:村级治理行政化中的治理动力实现机制——基于鄂中 A 镇的经验调查                 吕德文,吴欢欢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制度优势与实践路径                                     杨正喜
“红色物业”嵌入村改居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与治理效能——基于武汉市 J 街道物业治理实践的考察     沈 迁

政治法律
推进“一带一路”核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国际法思考                岳树梅,于良东

人工智能赋能权力监督:图景、障碍与进路                                  段光鹏
互联网“内卷”文化对青年奋斗观的困扰与化解                              刘 琦


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认识论思考
王 平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摘要: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与西式现代化不一样的现代化理念和形态深入人心。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不是一厢情愿的理论冲动,我们必须深入到哲学认识论的层面才能真正把握它的出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是对单向度的、具有强烈西方中心论色彩的西式现代化的突破。西式现代化观念的形成与西方思想家长久以来的、充满偏见的意识形态打造密不可分。然而,西式现代化的排他性、暴力性及唯物质性等内在缺陷决定了它不是现代化的理想形态,它最终必然会被其他现代化形态所取代。中国式现代化由于有效避免了西式现代化的弊端,同时紧密立足中国国情,因此它能够成就为一种更合理、更完美、更高级的现代化新形态。
作者简介: 王平,男,江西安福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政治哲学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中国精神概念的流变
魏崇辉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摘要:中国精神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党和国家若干文献文本的考察,可以系统梳理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精神概念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基本框架之初步凝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集中体现之持续深化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时代精华之日臻完善的流变。通过对流变的透析可见,中国精神的“中国”蕴含着深厚历史积淀、党的有力领导、民族强劲韧性等基本维度。“精神”集中表征为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图式。中国精神概念的界定过程与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密切相关,展现出累积性特征。对中国精神的展现与弘扬就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与践行。
作者简介:魏崇辉,男,江苏徐州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志愿服务伦理价值分析
彭柏林 1,2
(1. 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志愿服务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可以凭借其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彰显独特的伦理价值。具体来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 志愿服务的伦理价值至少可通过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二是促进劳动幸福;三是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四是促进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五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作者简介:彭柏林,男,湖南平江人,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
组织动员群众:毛泽东“起来”革命话语的逻辑建构(1921-1949)
夏 泉,康清越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历经 109 年的苦难抗争,1949 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构建了“起来”革命话语,广泛组织动员群众。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来”革命话语的概念意旨逐步明确和升华,覆盖面不断扩大,对国人释放了强大的号召力、动员力、感染力,促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相连的信任桥梁。“起来”革命话语的三种语义既有主旨核心又有辅佐补充,兼具革命目的与革命成效,相辅相成,共同形塑了毛泽东“起来”革命话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即是“起来”作为革命话语最贴切的释义与最辉煌的成就。
作者简介:夏泉,男,湖南临澧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党建;康清越,女,湖南邵阳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文化解读
何良安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 湖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回应新时期“世界之问”而贡献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华道德文化为思想渊源和文化基础。与中华道德文化相比,西方以主体性和理性为核心的理智主义文化由于其内在的紧张,不但不可避免地给世界带来治理难题,也难以理解和认同这一方案的重大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丰富而深刻的中华道德文化价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真实意愿,而且是中国着眼当下、担当履行国际责任的道德实践。
作者简介:何良安,男,湖南桂阳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宝贵经验与深层启迪
陈朝霞
(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怀化 418099)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和根本经验。一百年来,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次伟大飞跃,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之“矢”来射中国这个“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作者简介:陈朝霞,女,湖南怀化人,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软考核激励:村级治理行政化中的治理动力实现机制
——基于鄂中 A 镇的经验调查
吕德文,吴欢欢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村级组织仍能保持治理活力,其核心在于村干部治理动力的合理动员。现代综合考评体系强化了村干部的行政化取向,村级治理唯上性增强。弹性化的考核安排可以释放自治活力。通过其内含的行政 - 社会激励式动员机制、类中心工作的精力配置办法和与社会条件相适应的检查强度,促使村干部积极回应村民诉求,实现“软考核激励”效果。作为一种治理管理工具,软考核激励机制可以重塑互动型的乡村关系,留存村级自治空间;并借助多重激励兼容功能,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最后,在保持治理目标不偏移的情况下,实现行政体系对社会治理资源的总体动员。由于软考核激励机制可以形塑“国家”与“社会”双强的治理效果,是基层治理体系“三治”融合的有效实现形式。
作者简介:吕德文,男,福建武平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变迁与基层治理;吴欢欢,女,海南海口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问题与基层治理。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制度优势与实践路径
杨正喜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党建引领既是推动乡村善治的前提,也是乡村治理显著优势的重要体现。党建引领具有保证乡村治理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优势,具有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功能性优势,具有保障乡村治理中人民主体地位的社会性优势。实践中,一些地方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强化党组织建设来引领乡村治理,显示出良好成效。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实践路径在于强化组织建设实现党建引领政治优势,构建党政复合治理体系实现党建引领功能优势,发挥党组织资源链接服务作用实现党建引领社会优势。
作者简介:杨正喜,男 , 湖北天门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乡村振兴研究院评估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红色物业”嵌入村改居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与治理效能
——基于武汉市 J 街道物业治理实践的考察
沈 迁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村改居社区的过渡性与复杂性要求治理视角的实践性与适宜性,推动物业治理嵌入社区治理,实现治理模式的创新,进而提升治理效能。既有稳定的“制度性视角”和发展的“市民化视角”指向的治理模式无法突破主体互动不足和权责分工不清的壁垒。引入实践的“嵌入式视角”,提出“国家、农民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分析框架,基于 J街道红色物业治理实践的考察,研究发现:村改居社区物业治理一体化模式形塑基层党组织统筹的多元主体嵌入与资源共治的物业治理格局,发挥党建引领与组织再造的协商机制、动员治理与事务治理的规范机制和责权分配与资源整合的激励机制。红色物业真正提升村改居社区治理效能,突破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参与”困境、“悬浮化”困境、“市场失灵”困境和“整合”困境,对构建中国特色村改居社区治理理论提供重要的路径思考。
作者简介:沈迁,男,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乡变迁与基层治理。
推进“一带一路”核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国际法思考
岳树梅,于良东
(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重庆 401120)

摘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是核能发展的主要国家,对核安全合作具有浓厚的兴趣。推进“一带一路”核安全共同体构建是中国核安全合作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参与核安全国际合作的关键。而核安全国际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凭某一个国家是很难有效进行的。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者,中国有责任推进“一带一路”核安全共同体构建。核安全的特殊性,使核能领域的合作关系到政治、经济、文化、大众安全观念和国际区域格局等多方面因素,而要实现核安全一体化的目的,必须通过法治化规范“一带一路”核安全共同体构建的框架体系、框架内容、规则制度体系,确保核安全共同体有序运行。
作者简介:岳树梅,女,四川通江人,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核安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核安全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于良东,男,河南新乡人,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核安全法学、国际经济法学。
人工智能赋能权力监督:图景、障碍与进路
段光鹏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权力监督从侧重经验推断到依赖数据计算,从因果关系归责到相关关系预判,从监督方式外显到技术赋能监督,人工智能在权力监督中的工具理性愈加受到重视。人工智能在为权力监督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责任认知模糊、基础工程阙如、安全隐忧凸显、伦理规范缺位等诸多新问题。因此,必须树立智能化的权力监督理念、创设制度化的权力监督场景、共建标准化的权力监督体系、破除垄断化的权力监督隐患、构筑共治化的权力监督范式、培养专业化的权力监督人才,努力实现主动监督、精准监督和全覆盖监督,构建人机协调有序发展的权力监督模式,确保权力监督更加透明、公开、有力和有效。
作者简介:段光鹏,男,山东新泰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智能革命与治理现代化。
互联网“内卷”文化对青年奋斗观的困扰与化解
刘 琦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摘要:互联网“内卷”文化的传播经历兴起、流行、演变、泛化几个阶段,并在其泛化过程中对青年奋斗观造成困扰。具体表现为:对资本逻辑的追逐影响青年确立长远奋斗目标;对量化表征的片面追求影响青年寻找可持续的奋斗方法;对恶性竞争规则的服从使青年难以在奋斗中获得价值感;对长期收益和集体收益的忽视使青年难以认识奋斗的客观规律。为摆脱“内卷”文化的困扰,提振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需从现实条件、理念指引、实践落实与保障三重维度共同发力。首先,要破除造成恶性竞争和滋养“内卷”文化生成的现实条件;其次,要灵活运用新发展理念引导青年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奋斗观;最后,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三单元共同参与,帮助青年提振奋斗精神。

作者简介:刘琦,女,甘肃正宁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现代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湖湘论坛》2023年第1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