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键人|网络综艺2.0:在“奇葩说”的日子

2015-08-12 邢晓宇 狐说

朋友圈里帮“奇葩说”刷屏的都是我以前在央视实习时结识的前辈们。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们离开舒适的体制内选择到商业市场从零开始呢?怀着这个疑问,我记住了这个节目。(本文作者:邢晓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2级本科生,在“奇葩说”实习超过一个学期)


空有噱头的纯网综艺?


”奇葩说“是2014年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仅靠蔡康永、高晓松、马东,以及十八位”奇葩“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便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拥趸。该节目自2014年11月底上线以后,总点击量已经破亿,微博话题阅读量也轻松破10亿大关。


在“奇葩说”刚还未进入市场的阶段,我已被朋友圈里烈度巨大的花式海报刷了屏。海报上的三个男人(马东、蔡康永、高晓松)穿着苏格兰裙,骑着单车,吹着泡泡举着大喇叭……一开始看见这样的海报,我并没过多留意,因为在这之前有过许多卡司阵容强大,宣传铺天盖地的纯网综艺,都没有特别强烈的反响,慢慢消失在了竞争激烈的综艺节目大军里。


可即便是没有太多期望,这次被刷屏还是让我很好奇,因为发这些朋友圈的是我以前在央视实习时的一些前辈们,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们离开舒适的体制内选择到商业市场从零开始呢?怀着这个疑问,我记住了这个节目。


14年底第一季刚上线我就看了海选,有意思,但无功无过,编剧干预痕迹明显,就弃了没追。而节目发展到演播室对战阶段,我开始意识到这不是个虚有其表的“纯网综艺”:它从前期的话题设置到后期的节奏把控,都和电视节目有很大不同。所以,我又继续追起来。在追完一季后,我决定把大三下的实习时间,都投入到这个组去一学究竟。


下面,我就向大家讲讲这个组的故事。




家庭式的网络团队风格


“台前是三个男人,台后则是一个85后女制片人率领的年轻团队,导演组成员80%是90后。2014年对牟頔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一年她率领20多人的小团队出走央视,加盟爱奇艺。”(摘自“首席娱乐官”对“奇葩说”制片人牟頔的专访)


1

培训会,家庭式


我进入团队的第一天正在开全组培训会。每个版块的主讲人发言的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随便插话提问,发言积极者还会获得来自老大的精神奖励。这种家庭式的管理让我很是意外,也让我受益匪浅。


2

选手甄选,家庭式


这样的家庭式办公能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发挥出来。整个IP的内容产生,从选手甄选开始,每一个步骤几乎都鼓励所有人参与其中发出声音。在第二季启动初期找人的时候,我们会把有可取之处的报名选手按类型配比好后分组组织对辩会,对辩会中选手的去留则由所有人投票决定,不管你是总导演还是实习生,你们对这个人判断的权重是完全一样的。


在每场对辩会上,导演们都会为一些选手的去留发生争执展开博弈,会从角色设置、舞台效果、表达能力等方方面面对选手做出预判。整个节目也就是这样,在大家一次次快撕起B来的讨论声中,将选手名单渐渐确认下来。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我们的判断到底能有多少中,但这个过程至少让大家对自己的产品有了更多的自信


3

辩题设置,依然家庭式


不仅仅是选角,内容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家庭式管理的优劣。拿辩题设置举例,辩题的渠道主要有供应商、粉丝及导演组三个。每次辩题讨论会,就是组内一场血腥大撕逼。


整个导演组没有专业辩手出身的,而且为了考虑节目效果,也不能完全使用常规辩论赛的题目。每次的选题会,所有导演都搜肠刮肚寻觅自己曾纠结过的人生难题,像家庭会议一样需要每个人发表意见贡献才智。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超高压会议中,我们才收获了如“应该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吗”、“你能接受开放式婚姻吗”等等这样让人啧啧称奇的好题目。



(2015-07-25期“奇葩说”·“好朋友可不可以约”:“二手性学家”柏邦妮发言被部分省略)


一个积极上进的好领导


如果各位看过“奇葩说”一定会记得那个在节目里负责敲木鱼但从来没跟对节奏的马东东老师,而他在我们团队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我们的大领导。他早早地从央视离了职,因为他发现了网络内容还是有技术壁垒存在,不是单单将网络作为播放平台这么简单。


1

看心情!突破传统电视思维


马老师是一个善于思考又敢于尝试的人,他在第二季的部署会上向所有导演提出要求,让我们学会做到生产2C的内容,好好经营粉丝,也要努力让节目尽快下沉三四线城市。而在第一季从0到1的过程中,整个导演组的注意力还在如何建立有网感的节目机制上。


毕竟这是电视体制出来的一个团队,所以一开始做节目还是有一些电视思维的,比如形式感,比如说赛制,比如铺垫,有情绪的铺垫才能产生高潮,高潮往后放,这些都是电视节目的时候的一些基本的规则。


后来整个团队发现互联网视频是快消品,互联网观众看视频一定是从头开始看的,前3分钟没抓住我,我就关掉不看了。这个原则是在团队初期编辑时是没有的,当大家发现这个道理,剪辑就越来越快,越来越把精彩内容提前,这是在不断变化的。




再比如说我们也在试选手能玩到、能嗨到什么程度,选手的调性能到什么程度,当我们渐渐发现大家还挺玩得开,可能就会把现场话语的开放程度再放得烈一些,这个也是每一期都会调整。


原来我们认为赛制要很严谨,后来马老师说现场的赛制就是随便,就是看心情,我们发现观众其实没那么在乎选手一定要得多少分才能进到下一轮,或者一定要拿到BBKING。他们在乎的就是一些爆炸性的金句,一些有趣的观点,所以我们也弱化了赛制这一部分。


2

用户的取舍之道


在与网友积极的互动中我们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当我们琢磨着觉得这些观众有道理试图在接下来的进程中迎合他们时,我们的领导马东东老师则会站出来教育我们说,会在互联网上发声的那一小部分观众真的是我们要力保的吗?自己好好权衡吧。


他会从一个介于市场部及导演组的中间状态来提醒我们,如何生产内容会让全局利益最大化,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做了很多新的尝试,例如最近他提出的离职创业,他向我们详细解释了我们未来会如何发展,为什么我们在爱奇艺不能这样发展,以及这样发展我们究竟能收获什么。


马东老师从一个互联网内容入门生产者,到现在成为了互联网现象级内容制造者,用他自己以前的话形容就是:“以前是在地上追赶火车,现在是手搭上了火车,而双腿还在地上狂奔”希望他的预判是对的,早日成为一个坐在火车上裸奔的木鱼敲击者。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回复关键字可阅读对应内容哟~

Youtube | Facebook | Politico | Twitter | VICE | Buzzfeed | Business Insider | BBC | Bleacher Report | Mashable | CNN | 金融时报 | 华尔街日报 | 卫报 | 赫芬顿邮报 | 纽约时报 | 政治 | 体育 | 科技 | 财经 | 营销 | 突发事件 | 人物 | 热点 | 注意力经济| 华盛顿邮报 | 武汉大暴雨 | 可视化 | 网络音乐版权 | 网络心理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