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谁持彩练当空舞

农信改革发展的历史,其本质就是一部不断滋养着“三农”大地的“扎根史”。全国近2300家农信机构相互支撑、彼此成就,共同奠定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坚实地位。它如此平凡却又如此耀眼,它历经坎坷而又足音铿锵,它润泽大地、生生不息,扎根沃野、绽放华章

文/本刊编辑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亦是红色农信90周年。


  推开乡村振兴的大门,沃野千里的滚滚麦浪诉说着新时代的繁华与兴旺;拉开普惠金融的帷幕,科技的“秒贷”之速给“三农”、小微企业注入无限能量;走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贫困户脸上绽放的微笑、蔬菜大棚里的郁郁葱葱、希望小学里的朗朗读书声,让偏僻的村庄里升腾起新的美好与希望。


  在这繁华与荣光的背后,是农信机构守望“三农”、深耕不辍的努力与付出,是农信人肩负使命、砥砺前行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农金力量的彰显、农金价值的绽放。


  在福建,红色农信精神绵延传承90多年的文化积淀。


  在浙江,不忘嘱托的农信人让绿水青山焕发新的希望。


  在贵州,大山深处飞出一个又一个金色的凤凰……


  这就是农金的力量,它如此平凡却又如此耀眼,它历经坎坷而又足音铿锵,它润泽大地、生生不息,扎根沃野、绽放华章,它与农为伴、初心不改,以金融之水润泽“三农”大地,闪烁着农村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熠熠光芒。



  扎根:“支农年轮”日益加深 


  农信改革发展的历史,本质就是一部不断滋养着“三农”大地的“扎根史”。


  90年前,一粒种子播撒在福建省永定县。1929年10月,以阮山、赖祖烈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永定县太平区发起创建信用合作社,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红色信用合作社。红色农信社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在党的领导下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过上美好生活的初心和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信用合作作为三大合作之一在中国农村推行。从合作化时期(1949至1957年)、人民公社时期(1957至1979年)、恢复“三性”时期(1979至1996年)、合作制规范时期(1996至2003年),到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时期,农信社与新中国同行,走过了70年的风雨兼程。无论管理体制如何改变,70年来,农信血脉在“三农”大地从未间断,那颗为“农”服务的初心始终未变。


  然而,农信改革发展并非一条平坦的直线,在具体发展路径、发展方式方面,有曲折,有回归,也有螺旋式突破。


  让我们凝眸这一幕:在2003年改革之前,受历史因素影响,大量农信社已举步维艰,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面对大考,以《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为起点,一次没有退路的征程正式起航。2004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明确提出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中国人民银行承诺向满足改革要求的农信社支付总额高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扶持。农信社管理权下放给省政府后,各地纷纷选择了组建省级农信联社的改革模式。


  树木的成长是有年轮的,每一年都要比上一年有一个明显的成长增量。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从不同角度透视农信机构这棵扎根“三农”不断成长的“大树”,我们都明显地洞察到其成长的印迹:


  从资产规模来看——2005年到2018年间,3.7,5.6,8.6,12.918.3,24.7,31.4,34.6(万亿元)……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农信系统的总资产规模已达到34.6万亿元,且2005~2016年,其资产规模的“年轮”呈指数型增长,2016年以后,年轮的增长虽有所放缓,但几乎仍在匀速递增。


  从支农支小力度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农信机构各项贷款的60%投向涉农领域,全国农信机构,以全国银行业约12%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国32%的农村贷款、54%的农户贷款、66%的农林牧渔贷款。全国农信机构年创利润超过2500亿元,为地方政府年缴纳税收1000亿元以上,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湖北、广西等地农信机构发放扶贫贷款均超过所在省(区)扶贫贷款的90%。


  从机构网点覆盖和人员数量来看——中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约有近300个地级市,2800多个县域,4万多个乡镇和60多万个村庄。而这里,有16万多个农信网点,约87万农信人。基本上,全国每三位银行从业人员中,便有一位农信人在“三农”大地上提供着金融服务。如今,除西藏外,各省(市、区)农信基本都已成为省(市、区)内资产规模最大、存贷款余额最高、支农支小力度最强、机构网点覆盖最广、金融服务面最宽、从业人员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蜕变:在“自我革命”中涅槃重生


  全面深化改革,对全国农信而言,是一次涅槃重生。成绩背后,是农信机构深入骨髓的显著变化,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让农信活力竞相迸发。


  变化,就在支农支小战略定位的坚守落实中


  普惠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农信机构重任在肩,农信人未曾忘却支农支小的光荣使命,用长期坚守和担当,改变了农金服务的面貌和格局。


  在黑龙江,农信机构持续推出“丰收时贷”系列产品,助力提升粮食产能,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为让“中国饭碗”更多装上“龙江优质粮”、筑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山西,农信机构持续实施“万名客户经理进村入户行动计划”,开展“大摸排、大调研、大起底”主题活动,实现了对93.3万户贫困户信贷基础资料的收集、评级、授信“三个全覆盖”,支持13.5万户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在贵州,农信机构在贵州籍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北京、广东、福建、云南、江苏、浙江等省(市)设立13个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和贵州驻外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提供金融知识、致富信息、维权帮助、招聘信息和就业指导等。


  在海南,农信机构大力推广“一小通”小额信贷支农模式,配备1000名“小鹅”(小额信贷技术员)和1000名“小鸡”(基层行社信贷员),走村串户发放“一小通”小额贷款。


  变化,就在经营管理的全面强化中


  这些年,农信机构公司治理全面加强。“如何发挥党的领导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如何将党的领导与业务发展有机结合”“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深入探索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日益成为农信人的共识,成为农信机构公司治理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这些年,农信机构锚定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关键词,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北京农商银行结合准事业部和准分行改革,按照“放权、辅导、支持和监督”的原则,实施并不断深化分层授权,在全部23家管辖支行实行信用风险条线分层授权。


  这些年,农信机构坚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推动网点转型、创新特色服务模式,一大批主题银行、特色支行纷纷亮相。浙江农信以遍布全省的11169个“丰收驿站”为阵地,将金融服务嵌入与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和产业,打造出一批以咖啡、图书、旅游等为主题的特色网点和“丰收驿站”。


  变化,就在风控水平的不断提升中


  风险防控是银行生死成败的生命线。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擦亮双眼,如何在案件频发的旋风中规避伤害,如何在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中找到平衡,农信机构一直在不断摸索和探寻。


  全面风险管理走上正轨。农信机构从制度、人才、科技、文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多方面着手,不断完善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安徽省联社按照“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科技管控、审计监督”的原则,指导农商银行构建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共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创新的风控手段层出不穷。从内到外,从传统到创新,从强健自身到外部联合,农信机构不断创新风险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江苏省联社在合规建设上,制定126项管理制度,强化员工行为管控;在高风险机构处置上,建立行业风险救助基金,引入省内优质农商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并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努力形成风险处置合力。


  科学摆布发展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关系。河北农信在防控风险中推进金融创新,前置审查创新业务的合规合法性,计量评估创新业务各环节风险控制水平,定期组织互联网支付和银行卡业务等专项检查,切断互联网金融风险向农信系统传导的路径。


  变化,就在金融科技的奋起直追中


  当前,金融科技热潮席卷全球,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受到了农信机构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村村通”、综合金融服务站、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农信机构让金融服务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变得更加智慧、更加便捷。


  近年来,四川农信大力推进“智慧银行”建设,开设金融科技大讲堂,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已建成投产10大类信息系统、120余个软件产品,有效提升了数字化应用水平。陕西农信通过应用数据驱动和互联网技术,创新研发了“秦e贷”系列产品,基本达到了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0人工介入的“310”信贷模式,初步形成了“自助+辅助”“线上+线下”“流程简单、风控有效、客户体验良好”的新型线上信贷服务模式。


  不仅是产品和服务,智能科技也被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湖北省联社实行信贷“七个进系统”,实现风险控制由人工控制变为系统控制、由分散控制变为后台集中控制;浙江省联社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达数十项,布设于风险管理的一二三道防线,形成了多业务、多层级、全流程覆盖的风控系统群。


  变化,就在人才资源的全面激活中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竞争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农信机构“以人为本”全面激发组织活力,打造了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人力资源管理闭环。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如何优化人才结构,建立一支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金融服务队伍,农信机构有着自己的策略。内蒙古自治区联社指导辖内农信机构引进高学历人才,从外部引进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专家型、紧缺型和拔尖型人才。河南省联社按照“凡进必考、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统一招聘人才,防止“近亲繁殖”。新疆自治区联社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以民族划线、领导岗位民族固化的局限,按照德才兼备、工作需要、岗位要求的原则选配干部。


  健全教育培训体系。近年来,“大平台+小法人”的省级教育培训学院、企业大学、合作培训、内训师培训等教育培训模式在农信机构遍地开花。不少省联社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大学,例如,浙江省联社建立浙江农信学院、江西省联社建立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商学院等。培训教育的方式也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例如,各省各行分条线的专业性内训师培训,以及吉林省联社等与金融类院校合作培养毕业生等。


  完善机制激发人才潜力。云南农信建立“赛马”的选人用人机制,旗帜鲜明地树立“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的导向,遵循竞争中“优者胜、劣者汰”的规律,充分考虑考核评价在薪酬分配中的保障因素、激励因素和发展因素,体现绩效管理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建立一套适合金融企业发展的价值评价体系。


  未来:在“纵深延展”中绽放华章


  虽然农信血脉深深扎根于“三农”大地,全国近2300家农信法人行社,相互支撑,彼此成就,共同奠定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坚实地位,但当下,农信机构必须直面发展中的诸多挑战:面对利润率下降与不良资产化解的双重压力,在利率市场化、金融开放、大行下沉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新环境下,农信机构如何实现经营突围?数字化转型如何推进?……


  2019年,银保监会发布了两份重磅文件。


  一份是《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银保监办发〔2019〕5号),要求农商银行坚持正确改革发展方向,坚守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市场定位;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内部机制;围绕“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点,提升服务匹配度和有效性。


  还有一份是《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发﹝2019﹞8号),要求地方法人银行要坚持回归本源,继续下沉经营管理和服务重心,充分发挥了解当地市场的优势,创新信贷产品,服务地方实体经济;要求抓紧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调了金融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扶持作用。


  面对转型发展的挑战,上述两份文件已为农信机构给出了清晰的方向性答案:坚守定位,强化治理,进一步将农信根系扎在“三农”大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效率和水平。


  农信机构有信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辜负监管部门的期望,做好金融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答卷。


  强大的自信来自于其背后的无穷力量。


  那是政策的力量,一路扶持。小微贷款尽职免责制度、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管理,扶贫再贷款政策,对金融机构符合条件的普惠金融领域有关贷款实行免征增值税、印花税,减征企业所得税,延续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一系列农村金融扶持政策如阳光雨露,为农信机构精耕“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了大力支持。


  那是信用的力量,向阳而生。在老百姓眼中,“农信社是国家的”,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为支持“三农”发展为老百姓设立的,被亲切称为“咱老百姓自己的银行”。湖南农信“建设有温度的百姓银行”,广西农信打造“广西人的好银行”,河北农信开展“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福建农信探索推出驻村客户经理制……如今,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农信血脉。敢于扛起社会责任重担,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不辜负老百姓的期许,这是信用,也是尊重,更是力量。


  那是机制的力量,不可估量。得益于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农信机构决策链条短、反应速度快,产品与服务创新更加“亲民”。江西农信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婺源模式”升级为“百福快贷”“创业百福e贷”,山东农信创新推出“兴农贷、宜居贷、先锋模范贷、治理有效贷、富农贷”五大系列50余种金融产品,辽宁农信推出贫困户养老接续贷款、贫困户危房改造贷款……在县域金融之中,农信系统是最深最广的“根”,那是农信人用“背包精神”“三水精神”与“三农”大地结下的最真切的友谊,他与农民最亲、与民企最近。需求在哪里,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就快速出现在哪里,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做实事,这便是机制的力量。


  那是人缘地缘的力量,枝繁叶茂。谁家在哪儿、谁家有几口人,对于任何一位深耕片区的农信客户经理,都如探囊取物。以湖北为例,农信机构在全省建立网格服务站13782个,配备网格员16767人,完善客户信息档案480万份,建档面达99.1%,构建起全省覆盖面最广的金融服务网络。纵横捭阖,上下连接,这便是值得深挖的人缘地缘的力量。


  最近几年,对于“五环外”市场的争夺日渐火热起来。客户便是市场,农信系统拥有着中国最庞大的下沉市场的客户资源,掌握着最真实的客户数据,服务着中国9亿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消费需求,亦担负着乡村振兴战略对最基层老百姓的普惠金融承诺。而这强大的农金社会潜力,目前仍是一片“蓝海”,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


  看清形势,胸怀大局,未来农信机构的发展前景,已然明朗!


  农信机构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肩负着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志行万里,必不会中道辍足。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眺望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携手科技、合作共赢,农信机构必将展示出更加生机勃勃的农金力量。(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19年第22期)

责编:王玺

责审:王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