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转型 | 农村中小银行场景金融的“度”与“路”

农村中小银行的场景化发展面临着跨界金融平台和银行同业的双重竞争压力,如何打造一条符合机构实际、具有本土特色、融合县域特点的金融场景化发展之路,是农村中小银行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中国银保监会福建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汪祺臻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无接触式消费倍受追捧。对银行业而言,如何在各种场景中迅速嵌入金融服务,打造“无接触”的服务模式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正如BrettKing在《Bank4.0》中提出,未来的金融是深入渗透到生活中,是以客户为核心,围绕着生活场景的一站式服务。当前,在互联网金融科技巨头的引领下,大部分银行机构积极跟进转型,不断提升金融场景服务能力,特别是一些大中型银行依托强大的信息科技实力和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技术,逐步将触角延伸到县域农村地区。农村中小银行的场景化发展面临着跨界金融平台和银行同业的双重竞争压力,如何破除外部壁垒、突破自我瓶颈,利用自身金融产品体系和业务平台,在有效风险管理的前提下,打造出一条符合机构实际、具有本土特色、融合县域特点的金融场景化发展之路,是农村中小银行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福建农信场景化金融建设实践


  细分市场,自主提供场景服务。福建农信基于实际发展水平,细分市场,探索构建针对特定人群、特定行业的金融场景,为客户提供线上线下金融服务。一是构建电商平台,对接特色场景。福建农信整合各行社资源,搭建“福e购”助农电商平台,寻找当地建档贫困户,挖掘特色农产品,开通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探索出“金融+电商+农副产品+扶贫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全辖23个贫困县均有商户入驻平台,共计548家,销售商品突破1000种,销售额4884万元。二是围绕地方产业特色,构建针对性的场景金融服务。例如,沙县农商银行围绕当地特色小吃行业,对由沙县政府成立的小吃集团的加盟商户推出扫码收单及“小吃创业卡”等系列金融产品。目前扫码收单商户12149户,累计发行“小吃创业卡”21535张,授信15573户、17.77亿元,用信12.54亿元,户均贷款8.25万元,户均存款8243元,小吃创业贷款已占沙县农商银行贷款总额的45%。福州农商银行为8个农贸市场的小微商户提供现金管理及支付结算服务,并提供各类授信融资服务,打造“农加超”农贸市场场景生态,目前累计服务聚合支付商户333户,配套“小榕通普惠金融卡”100余张,商户绑定结算卡月日均余额237.55万元。

  跨界合作,共建场景生态圈。依托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医教”等生活场景,福建农信将金融服务嵌入已有的互联网生态圈,活跃线上交易,配合“农e贷”等产品创新,通过融入客户生活场景引导金融需求,从而主动获客、精准定位。对接交通、医疗、文化、旅游、教育等行业,通过与当地政府、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创业园区、旅游景点等的合作,推动布局停车场、超市、校园、医院、餐饮、景区等行业应用场景,创造了良好的移动支付环境。目前,福建农信已经打造了“智慧公交”“智慧停车”“智慧旅游”“智慧菜市场”等11类民生行业应用场景。同时,与社保、交警、税务、公交等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合作,布局社保、交警罚没款、税款、公交乘车等公共事业性支付场景。

把握农村中小银行发展场景金融的“四个度”


  “初心”和“始终”的契合度。在金融场景化趋势下,银行主动变革、注重融合开放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特色,在融合开放之前,必须先自我审视、不忘“初心”。只有认清自己从哪来、有什么、缺什么、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才能明晰战略、保持定力,进一步升级技术、调整架构,实施改革转型。农村中小银行的“初心”是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乡村振兴,其股东股权结构、公司治理能力、客户群体、员工构成、管理水平、服务边界也有自身特点,如果脱离自身实际,场景金融只能是空中楼阁。农村中小银行的特殊性决定了大部分机构可能不适合“大干快上”,而应“小步快走”,要建立容错试错机制,走符合机构实际、具有本土特色、融合县域特点的金融场景化发展之路。
  场景和服务的连接度。客户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对银行场景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匹配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农村中小银行当前对客户体验的动态掌握还不够深,难以明晰产品在具体生活场景下的使用情况,如果产品和生活场景的连接不够紧密,容易造成客户黏性差的问题。同时,由于现有场景匮乏,高频场景数量少,场景关系的链条尚未真正建立等因素,农村中小银行在满足客户的整体化需求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由于同业竞争激烈,部分农村中小银行未能基于自身的产品体系和服务特色创新产品,盲目照搬同业的场景化转型之路,为客户提供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缺乏自身特色场景服务,存在产品和服务“形似而神不似”的现象。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在相同场景下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目前农村中小银行提供的场景金融服务主要是支付结算,与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尚有较大差距。
  发展和风险的平衡度。风险管理贯穿银行发展的始终,场景化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因声誉下降、不当操作、数据泄露、法律纠纷等问题带来的风险。声誉风险方面,在场景金融应用中,银行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增加了因不同体验感带来的声誉风险概率。例如,在自媒体环境下,用户将体验通过不同渠道发布在社交平台和网络媒体上,信息的不对称性加之业务的复杂性,可能会出现负面舆情,影响银行的声誉。而在脆弱的农村金融生态下,一旦某些问题被放大,往往容易导致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操作风险方面,对客户而言,场景金融的核心需求是便利性,不同平台的产品及服务操作流程极大地考验银行在操作环节的风控水平,在资金安全、数据隐私、信息安全等方面,更容易出现操作风险,这对在金融科技方面还存在短板的农村中小银行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法律风险方面,场景金融属于金融创新的产物,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未能完全适应其发展需求。在场景化发展中,场景搭建的双方很有可能涉及不同的法律适用问题,也有可能处于监管真空地带,从而带来一定的法律纠纷隐患。
  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度。信息技术是场景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的掌握程度与场景金融的业务量、风险防控的技术含量密切相关。相较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大中型银行来说,农村中小银行在技术上的优势并不明显,普遍存在IT系统尚未成熟、科技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近年来,福建农信系统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但是科技投入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有效的产出。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速度较快,无论是银行独立研发还是依托外部机构建设系统,几年以后难免出现技术落后的状况。除了依托省联社开展科技建设之外,辖内不同农信机构之间的科技水平也存在差异,部分农信机构未充分考虑自身科技发展水平实际,采取了被动跟随策略,存在科技资源过度投入的问题。同时,场景金融的主要价值在于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但从目前农村中小银行对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情况来看,由于农村地区电子支付场景少,通过农户建档采集的数据又很难动态更新,农户建档数据尚未转化为有利于场景化建设的有效信息,数据的深层次价值未得到有效挖掘,制约了金融科技产出的提高。

发展场景金融还需“三管齐下”


  企业文化重塑。场景金融的构建必须转变理念和思维方式,从整个系统文化的重塑着手。首先,增强本源意识。当前,监管部门倡导农村中小银行要坚守定位、回归本源。这个“本源”不仅包括业务范围、服务范围的回归,也可以理解为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要时刻审视自身的初心定位、审视自身实际情况,尊重不同法人之间的差异化水平,在场景金融发展上既不掉队落伍,也不跟风盲从。有条件、有一定场景发展基础的机构可以加快发展脚步,条件不健全、场景化发展滞后的机构则应循序渐进。其次,增强战略定力。数字化转型是银行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合金融场景线上化的大趋势。但作为农村中小银行,操之过急、过度追求速度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农村中小银行应潜心做好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工作,尽力挖掘存量资源、拓展资源边界。例如,通过对现有数据进行清洗、梳理关联关系、进行标签处理等举措,磨砺技术和数据之刃,沉淀金融科技资源。最后,增强服务意识。应摒弃传统银行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意识,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明确“金融即服务”的观念,从“坐商”转变为“行商”,将线下走村入户的精神移植到场景化建设中来,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
  金融科技赋能。市场、客户都是动态变化的,银行的场景金融发展必须建立基于市场需求的反馈和响应机制,而响应能力的建设离不开稳定的金融科技支持。第一,农村中小银行应差异化地进行科技建设。当前无法负担过度资源投入的机构,可以采取不同的科技发展策略,在保证核心风险、核心环节自我管控的前提下,选择与外部科技公司合作的模式发展场景金融。有条件进行自建的机构,应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增加灵活弹性的中间件层,既要与历史系统协同交互,又要减少重复开发,支持敏捷开发,实现创新类应用业务的迅速交付使用。第二,进一步优化大数据平台。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整合内部数据,综合运用农户建档数据以及城镇、农村不同层级客户的年龄、学历、家庭背景、储蓄习惯、投资偏好等信息,积极对接政府部门共享数据、外部企业数据,刻画完整的客户画像,精准定位服务。第三,场景金融建设依托于高效有序的组织架构,应以扁平化管理为基本思路,打造专业化程度高、内部协作高效的团队。重点突出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领域人才的引进,注重科技、风险管理及业务拓展等部门的融合协作。
  场景生态构建。获客、活客能力是场景金融发展的基础。对于农村中小银行而言,快速获客能改善客户结构不平衡、业务品种单一的问题,而场景生态的构建是获客、活客的关键。农村中小银行应充分利用扎根县域经济的天然优势,凸显“船小好调头”的灵活特色,构造新的场景生态圈。第一,走“内外兼修”的发展道路。一是与掌握丰富场景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合作,以支付为纽带加大与特定日常生活场景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力度,获得相应的社群用户和基础数据资源;二是自主搭建金融平台,利用自有渠道进一步挖掘数据深层次价值,专注市场细分,通过分析用户习惯、客户需求进行交叉销售,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匹配符合实际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满足客户的非金融需求。第二,强化“线上线下”结合。在线上充分营销场景金融服务的基础上,以线下物理网点为阵地,结合物理网点的功能定位、结构布局,充分挖掘乡村区域的生活场景,围绕地方特色、本土场景选择细分市场,使金融服务覆盖产业链环节中所有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线上线下互补的场景体验,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20年第7期)


责编:李金津

责审:王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