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审计工作实现非现场“全覆盖”!看辽宁农信如何巧用大数据

作者:辽宁省联社总审计师 刘杰 阜新审计中心 赵丽敏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庚子年初无情的向我们袭来,把大家卷入了一场大范围的防“疫”阻击战中。

为了确保疫情防控和审计工作两不误,辽宁省联社党委书记王中印在全面布置疫情防范工作同时单独对审计工作进行了部署。按照中印理事长要求,省联社制定下发关于疫情期间推进审计项目工作的通知,要求利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展非现场审计。在科技人员积极配合下,对各家审计中心现场审计人员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查询权限进行了调整,为现场审计主查人开通辖区内法人行社交易流水查证、大总账系统穿透等功能,审计人员通过信贷系统“影像扫描”实现对法人客户相关贷款资料的调阅,并查询信贷系统中被审计机构上传的相关报告、公司章程等影像资料,极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疫情防控期间审计工作方式的转变,侧面反映出了农信社未来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大数据技术为数据分析查询处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影响着审计技术的应用。当前,国家审计署正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坚持科技强审,利用大数据时代优势向精细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探索多维度智能化数据分析方法。可以说,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广审计电子化,具有多方面优势

当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实现数据集中化处理,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安全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开展信息采集转换和分析,并根据本行自身特点开发符合业务实践的审计软件,从而有效开展监督、审查。尽管目前开发的审计软件在风险评估审计抽样效率和准确性上有待提高,还不足以完成从现场审计到非现场审计的转变,但利用大数据开展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已因其三大方面优势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接受。

一是运用大数据审计可以降低审计成本。信息获取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需要到被审计单位调阅相关审计资料,查询所需要的审计数据,通过检查、盘点、抽样、观察、询问审计技术来获取审计证据。现在,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开展前期数据分析,将来自财务、会计、信贷、风险等多个条线的管理数据进行关联,能增强审计项目的针对性,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可以缩短审计时间,降低工作成本。以某省农信审计工作为例,某省农信社下设10个审计中心,近三年平均每年度实施大型审计项目三项。如果开展全面审计类型项目,5人审计小组对一个法人行社开展审计大约需要20天时间,要想实现全省近70家法人行社审计全覆盖,所需人力、物力等费用成本较高。如果能够利用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审计和远程审计,仅人力费用和差旅费用每年就可节约几百万元,既能缩短审计时间,又能够有效降低审计成本。

二是运用大数据审计能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大数据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语言进行数据汇总和综合分析,可比手工查账方式更加精准。审计人员利用累计分类分析挖掘技术,能够迅速准确地采集、存贮、分析、处理大数据,从容应对海量数据、无形信息,并从中发现审计线索,找出审计疑点,锁定审计目标,达成审计目的,实现数据的标准化,保证审计成效,让隐蔽的问题充分暴露,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以某省农信社现有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为例:如果在现有的数据基础上完善内部审计技术,嵌入1104工程报表,同时完善数据收集和加工工作,推进审计信息库建设,并逐步建立动态的多维度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和风险监控模型,对于提升审计效率,查找案件线索等方面起到独特作用。运用大数据分析,能够将采集到的原数数据按照审计需求去除多余和无用数据做好数据再加工,将分散独立的数据整合为互联互通的系统性大数据生成审计需要的公式模式,从数据库中选取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再根据审计需要导入相关数据,在导入数据的过程中对数据逐个按“数据结构”对“数据类型”和长度进行修改,按“数据结构”编写一些对审计有用的字段进行数据标准化的脚本,利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快速进行大数据汇总、筛选、分析,能够快速地发现问题,提升审计工作效率,来完成审计步骤的需要。

三是大数据审计能够更好的服务经营与管理。在新形势下,依法加强审计监督,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贯彻依法治国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农信社审计系统不仅是保障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也是规范经营管理、防止违法违纪现象发生的重要屏障。审计监督的过程也是审计服务的过程,不仅要通过审计查出问题,更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反馈审计发现的问题,促进有关专业条线部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提升对法人行社的管理水平。如果借助大数据的功能,可以助推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让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增长率、成本效益率、资金需求预算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预测,为部门决策提供实质性参考,及时的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增强内审组织在决策层面的建设性作用。

二、已初步具备从现场审计到非现场审计的转变条件

目前,大多农信社的主要业务条线的信息在审计系统中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共享,为有效防范法人行社的经营风险、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覆盖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下一步推广非现场审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审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目前,某省农信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与数据采集程序,通过既定的监测规则,利用科技信息手段抽取符合监测规则的业务数据,能够有效发挥风险监测在预防和控制法人行社经营风险方面的作用。现有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由管理员负责参数管理、监测规则管理,实现了对部分条线业务的数据采集及监测,并能自动产生各类预警信息,使用程序审计工具,变手工查账为电子化业务信息查询与风险排查,为后续审计数据查证、业务风险监测、审计作业管理以及审计项目评价提供了数据基础。

二是审计系统监测作用越来越大。如:某省农信社现使用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是集审计工作管理、审计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统计、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化综合应用系统。据相关行内资料统计,从2017-2019年累计跟踪处理风险预警和对监测预警排查出的问题性质看,信贷业务和票据业务问题较多,信贷业务问题金额占比71%;票据业务问题金额占比为22%,财务会计、电子银行等其他业务占比为7%。通过预警排查出的问题,能够揭示出辖内法人行社在信贷业务、票据业务、柜面业务及三重一大事项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检测系统的及时预警,有效防范了重复问题的发生,为农信系统依法合规经营、健康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三是为加强条线管理提供了有力依据。通过某省审计信息系统三年来所监测的问题结果来看,贷款监测的问题主要有借款人主体不合规、贷款担保不合规、授信不合规、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等;票据业务方面的问题主要有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背景不真实、为异地企业办理票据业务和超比例办理票据业务等方面。通过审计系统的预警监测结果和排查出的问题,为了加强管理,相关业务条线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相继出台了《关于暂停发放新增社(银)团贷款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信贷业务营销及风险防控指导意见》《关于信贷业务集中度及差别化授信限额的通知》《关于对加强新增贷款风险管控的通知》《关于全面规范票据业务管理的通知》《新增信贷业务风险管控方案》等制度,有效发挥了风险监测在预防和控制法人行社经营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

三、加快推进审计管理科学化、电子化、信息化、规范化,推动农信社审计变革,实现跨越发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非现场审计已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大势所在,加快推进审计管理的科学化、电子化、信息化、规范化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方向。

一要加深对电子数据审计需求的认识。电子数据审计已成为现代审计工作的重点及趋势,持续性审计工作也将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和重心,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技术应用更是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体现。当前审计人员只有转变传统的审计思维方式,提高对电子数据审计需求的认识,改变原有的审计方法,广泛运用数据信息,在信息中充分挖掘相关联线索,运用大数据技术应用对业务发展及经营管理中各风险环节及其数据变化中快速准确地发现疑点,做出判断和反应,消除传统审计工作中各项因素的影响,才能大大提升审计效能。推广阶段可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大数据审计案例,通过学习新方法、新技术,进行集中分析,提升数据核查参与度,切身体会大数据审计带来的成效,让审计视角从单一审计识别到运用整合信息全面识别风险,通过信息智能化审计来提高大数据审计的认识。让审计人员在所属权限以及能力范围内,对被审计单位内部信息系统所提供的财务数据、审计系统信息以及互联网多媒体信息等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全面监督,从而实现审计工作目标。

二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审计分析平台。传统审计只能看到单个项目信息,难以发现疑点。现在依托审计系统平台,通过关联、比对等手段,能够监测出疑点信息。某省农信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已建立了审计信息系统,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想全面实现电子化审计技术,可在以往审计系统原有数据基础上进行完善,充分运用审计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原有的审计系统软件数据处理能力,完成审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为数据接收发送、转换存储、处理和应用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在数据库基础上建立集中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组建审计数据分析团队,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采取集中分析、共享交流、全面推进的一体化工作方式,并要降低大数据使用门槛,实现“按钮式”操作、“百度式”搜索、“菜单式”筛选,将复杂的操作变得简单、便捷;还要持续做好新功能模块的改造升级,开发出与新一代核心系统紧密关联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法人行社数据预测功能,通过比对和关联分析,全面掌握法人行社的经营管理整体情况,实现审计的信息化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三要加速培养能力过硬的审计人员。农信社要想实现推进电子审计建设,需加快引进大数据审计人才和计算机应用人才,并要对现有审计人员开展全面的大数据审计技术技能培训,逐步培养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和风险管理等符合电子审计的专业人才,来满足电子数据采集、转换以及分析等工作要求;实现多条线提供平台,促进审计人员与各部门业务骨干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充分合作交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为组织开展大数据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规范与保障,从而降低审计风险,确保能够发挥出大数据审计在农信发展中的推进作用。

四是加强电子化审计制度体系建设。新时代,大数据对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及其保护与控制、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与技术使用、审计基础信息以及分析平台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农信社应多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研究大数据审计模式及方法,完善理论体系,完善规章制度指导审计业务的开展,防范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共同推进审计目标的实现;要高度重视大数据时代审计制度建设和审计平台的安全防护工作,严格规范数据使用行为,实行数据加密管理,强化权限控制,提高系统保护等级,确保数据传输安全,并及时出台符合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大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大数据审计人员管理》等相关制度,切实防范安全风险。


责编:李金津

责校:王玺

责审:王汉



亲,你“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