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商银行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湖南省联社主任李勤给出五个着力点

李勤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2023-03-28

农金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支持乡村振兴是金融机构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金融机构顺应时代发展、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作为金融支农主力军的农商银行,如何更好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近日,湖南省联社党委副书记、主任李勤为《中国农村金融》杂志撰写的《找准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一文指出,湖南农商银行系统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点、以支持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以创新产品服务为切入点、以增强科技赋能为支撑点、以强化基层党建为关键点,勇担服务乡村振兴、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任。

找准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作者 | 湖南省联社党委副书记、主任 李勤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他还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农商银行是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三农”发展血肉相连、共生共荣,在服务乡村振兴、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既拥有巨大施展空间又承担着重要义务和责任,既应当积极作为又可以大有作为。

1

以服务“三农”为根本点  

自觉担当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是农商银行的天职和使命,是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和依靠。全省农商银行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自觉担当起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要充分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优势和作用。湖南农商银行系统有3985个机构网点和8000余个金融服务站点遍布城市乡村,有近4万名“金融湘军”服务三湘大地,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在过往近七十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中,为“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立足新发展阶段,农商银行要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研判和牢牢把握农商银行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的发展方向、战略定位,全面加强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金融支撑。“十四五”期间,要在进一步整合、优化、提升农村网点和站点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在每个行政村因地制宜地建设能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功能的“福祥e站”,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要全面实施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农村金融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要充分发挥好地方金融排头兵的优势和作用。湖南农商银行系统无论是服务的客户数量、存贷主业规模、还是促进地方就业和缴纳财政税收等方面都位列区域金融机构前列,是名副其实的地方金融排头兵。在金融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要主动担当起主办银行的责任,真正沉下去、融进去,实现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共生共荣的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全省农商银行将把信贷支持重点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争取各项贷款净增5000亿元以上,每年净增不低于1000亿元,其中每年涉农贷款增量的比重不低于60%;保持农林牧渔业贷款持续增长,涉农贷款比重逐年稳步提升;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量的50%,以稳定扩大的信贷投放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金融“活水”。

要充分发挥好普惠金融领跑者的优势和作用。农商银行出生在农村、在地方,深深地烙印着“农”和“土”的基因,发展的历史、形成的文化都源于当地,植根本土,近七十年来,与地方经济血脉相融在一起,与千家万户百姓相连在一起,与地方党政、企事业单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联系在一起,与他们一起共克时艰,一起成长壮大,一起憧憬未来,这种特殊的发展渊源使得农商银行自然成为普惠性的百姓银行。“十四五”期间,湖南农商银行系统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畅通城乡经济金融循环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更好地履行“支农、惠农、富农”的社会责任,更好地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逐步解决其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确保全省农商银行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逐年增加

2

以支持产业发展为着力点  

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力度和深度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建设总要求,聚焦构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三农”发展新格局,全力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持续拓宽拓深服务领域和范围。

支持“稳粮保供”,让农业更“稳”。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湖南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农商银行要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积极主动做好对“稳粮保供”的金融服务。重点支持湖南湘米产业工程、优质口粮供应基地建设和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优先保障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水稻生产扩面、标准农田建设等资金需求,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立足优质湘猪工程、“菜篮子”工程,全力支持生猪、油料、水产、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支持农业特色发展,让农民更“富”。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推广种植养殖、制造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信贷产品,持续重点支持湖南十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支持地方小众产业,在最适宜的地区培植最适当的产业。支持农村区域特色发展,注重对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的深度发掘,支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品牌强农行动,继续重点培育“多县一带”“一县一特”优质农业品牌。支持宁乡花猪等地理标志产品、湘潭湘莲等区域品牌产品及“洞庭水产”等品牌水产的种植养殖,创响乡土特色品牌,提升品牌溢价,推动优质农产品出湘出境。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联农带农,建立入股分红、劳动获酬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让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实现富裕。 

支持农业转型升级,让农业更“活”。创新绿色信贷,支持绿色兴农、科技强农,做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提高农业产出质量和效益。支持绿色兴农,支持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等绿色经济,对接湖区、矿区、园区等重点区域,服务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节能项目,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助推“三农”绿色发展,促进绿色产业升级。支持科技农业,支持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智慧农场和数字大米示范基地建设。对农业科技型企业降低融资门槛,提高不良贷款考核容忍度,推广应用知识产权质押等贷款业务品种。支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按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思路,支持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等特色示范园建设。通过金融支持,促进向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转型升级,让农业活起来。

支持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业更“强”。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农村主体、业态、利益有机融合。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依托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支持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适度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合作化发展。培育农业发展新业态。践行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紧盯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紧盯“互联网+现代农业”、电子商务进农村,聚焦农村经济生产、流通、消费等基本环节,支持完善农村和农产品流通体系,补齐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村物流等短板,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培育利益联结机制,支持种养、加工、储运、销售全链条发展,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支持农民返乡创业、就近就地就业,切实把产业链主体留在乡村、把价值链收益主要留给农民。

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更“美”。大力支持乡村建设行动,依法合规探索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业务,加强对农村交通、教育医卫、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等的金融服务,支持水、电、路、气、讯、广电、物流“七张网”建设。支持文化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围绕红色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旅游、非遗旅游以及休闲观光旅游提供针对性金融产品支持,着力打造湘赣边乡村振兴示范区,加大支持工业、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全面促进住宿、餐饮、旅游、建房等乡村消费。精准对接湖南省委省政府推行的乡村振兴示范市、示范县和重点帮扶县建设,出台定制化金融服务措施,加大支持力度。

巩固拓展金融扶贫成果,让农民更“暖”。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整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疫情收入骤减户提供信贷支持。持续加大对脱贫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重点满足乡村振兴帮扶县、示范区融资需求,发挥产业、项目精准扶贫的脱贫带动作用,推动湘南、湘西园区企业开展“潇湘财银贷”试点,“稳帮扶、稳就业、稳产业”,找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新方向。进一步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较大额度资金需求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加强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消费扶贫信贷需求的优惠措施,不断提高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3

以创新产品服务为切入点  

更好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

针对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大力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渠道创新,着力增强农商银行金融服务的适配性、普惠性、安全性。创新信贷产品。适应农村经济特点和需求状况,因时因地开发、推广更多更优的贷款品种。针对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广“粮食贷”“生猪贷”“油茶贷”“药材贷”“茶叶贷”“水产贷”;针对农村基础设施,探索推广美丽乡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针对农村流通体系创新和新的业态,开发“电商贷”“物流贷”“循环贷”“仓储贷”“小微贷”“小商贷”“民宿贷”;针对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推广家庭农场贷款、农民合作社贷款、“基地加农户”贷款;针对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需要,稳妥开展银团贷款;针对乡风文明建设和产业带头作用发挥,开发推广“先锋贷”“劳模贷”“能人贷”等信贷产品;针对农户生产生活和消费特点,全面推广“农机贷”“汽车贷”“旅游贷”“教育贷”等消费贷款,促进农村消费繁荣。创新抵押担保方式。优化涉农主体评级授信模式方法,创新基于集体资产的抵押贷款、集体资产收益的质押贷款、集体股权的质押贷款。扩大抵押担保范围,继续推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开展“猪牛羊活体抵押”贷款试点,推动温室大棚、大型农机依法合规开展抵押贷款,促进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加强以涉农龙头企业为核心企业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贷款服务,提升包括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在内的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创新风险分担机制。深化与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合作,创新推广“信贷+政府增信”“信贷+担保”“信贷+保险”等业务。支持各地农商银行与市县政府及当地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加强合作,争取各项发展基金、专项资金、奖补资金、补偿基金、投资基金支持,形成新型“政银担”“政银保”“政银投”合作机制,有效补偿和分散贷款风险,扩大信贷投放能力。有效推广信用贷款。全面推进整村评级授信,面向湖南省内所有符合基本条件的农户开展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小额信用贷款授信,依托湖南省农信系统福祥便民卡、乡村振兴卡、“福祥e贷”等系列贷款产品,争取5年内实现湖南全省农户普惠小额信用贷款广覆盖,共对2000万左右农户提供10000亿元授信,有效破解广大农户生产生活资金的最低“刚需”问题,以信贷资金全面、深入的渗透来疏通农村经济金融循环最底层、最基础、最广泛的环节。以此为起点,细分种养大户、新农主体、小微企业以及农村不同消费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推广10万元至500万元的信用贷款,推广“税易贷”“流量贷”“信易贷”等特色信用贷款,增加首贷、信用贷的比重,促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进农村经济金融循环的渠道体系和运营效率。提升信贷服务效率。针对“三农”信贷需求的特点和要求,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优化贷款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信贷服务效率。尤其是针对小额贷款,要遵循简便原则,提供绿色通道。要提高基层网点和一线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优化审批程序,充分发挥农商银行经营重心低、决策流程短、响应需求快的服务优势。逐步降低涉农贷款综合利率水平,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和收费减免,确保涉农小微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4

以增强科技赋能为支撑点  

加快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供给能力

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大力实施“科技强行”战略,强化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以此赋能经营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全面提升乡村金融服务的供应能力。

建强科技平台。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加快建成全省农商银行集中统一的互联网核心业务大平台和涉农大数据中心,强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支撑,确保农商银行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市场需要、紧扣民生需求。健全省市县三级科技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支持县域农商银行建设个性化、本土化、特色化科技小平台和特色化数据中心,形成省县两级共建共享、灵活便捷的科技平台支撑体系,更好地为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赋能。

加快数字转型。以手机银行、线上贷款、线上服务、系列银行卡为重点,一方面,加快现有各类信贷产品、支付结算产品的线上化服务;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应用契合乡村振兴需要的各类线上服务场景,推动产品和服务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探索构建供销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为农服务体系,提高对各类农村需求对象在家服务、上门服务、上线服务、实时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覆盖所有乡镇的营业网点开展提质改造工程,做强做优实体网点柜台服务,形成线上线下双重服务优势,更好地满足乡村居民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推行移动服务。开发应用农商银行专属的移动银行工具,实行逐乡逐镇定时定点、进村上门服务,办理转账、放贷、开户、开卡、代理缴费等非现金业务,真正实现乡村金融服务的广覆盖。要针对广大乡村特别是偏远乡村、农村老年居民、外出务工人员等特殊客户群体,实行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服务,切实解决金融普惠“刚需”问题,更好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金融服务便民化程度、增强金融普惠性适配性的政治要求。

促进数字共享。围绕“十四五”规划关于“把乡镇建成为农民服务的区域中心”的政策导向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共建涉农信用信息平台的政策要求,推动各农商银行与县市合作开展涉农数据平台建设,共建共享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对域内广大农户、商户、小微企业、新农主体及农村新业态精准开展信用“画像”,精准开发“政务快贷”“商务快贷”等信用贷款产品,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依托共建共享的涉农数据平台、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以农商银行乡镇支行为纽带,参与并推动乡镇数据和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分县、乡、村多层次建立涉农信息数据库,有效发挥乡村数据资源对乡村振兴的综合赋能作用。

延伸服务触角。目前,湖南农商银行系统拥有的助农取款点、助农服务点、便民服务点、金融便利店等便民服务设施在全省金融机构中占绝对优势,并对行政村(居)实现了广覆盖。下一步,湖南农商银行系统将以各农商银行为主管,对这些助农取款点、助农服务点、便民服务点、金融便利店实行功能整合,并充实民生缴费、惠农补贴、上门服务等功能,争取用3至5年时间,建成全省农商银行统一维护、分散服务的农村金融便民服务平台,对所有乡村提供驻村服务、定点服务、上门服务。同时,依托共享数据平台,以向广大农户提供信息服务为重点,构建面向所有农村居民的智慧门牌信息服务系统,逐村逐户实行“一户一牌”,向包括农户在内的各类乡村市场主体提供“点对面”“点对点”各类信息服务,推进金融信息、政务信息、商务信息、村务信息共建共享。通过逐村建立便民服务点、逐户提供智慧门牌,把物理触角延伸到村、信息服务提供到户,建立健全紧密、管用的多方信息共享纽带,从而增强农村经济金融之间的信用纽带,提升和改善广大农户、商户等市场主体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5

以强化基层党建为关键点  

加快形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根本在于党的领导,依靠在于员工队伍,基础在于服务渠道,关键在于服务能力。要持续推动经营重心下沉,做强基层网点、带好员工队伍、激发经营活力、增强工作合力,推动各项服务工作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改进和加强系统党建。坚持和加强党对全省农商银行系统的垂直领导和统一管理,推动各级党组织紧密融入农商银行法人治理,强化农商银行党委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层等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领导地位,确保各农商银行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确保自身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建强建优全省农商银行各级党组织,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县域农商银行党委与各县市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合作互动,推动系统党建与服务乡村振兴紧密融合。

强化基层基石作用。湖南农信系统4000余家营业网点遍布全省2000余个乡镇,联接千村万户、承托发展重任。要通过改进绩效考核方式、推行内部独立核算、优化薪酬分配制度,切实做强网点功能、优化经营机制、激发员工活力、降低经营重心,把基层网点建成乡镇金融服务中心、基层党建融合中心、银行利润增长中心。强化乡镇支行网点党支部与乡镇党政组织、村(居)两委的组织对接、党务合作、业务合作。推行“金融村官”制度,选派农商银行优秀支行行长、客户经理到乡镇、村组兼任“金融镇官”“金融村官”,全面参与乡镇村组、协会商会的工作,推动农商银行的金融资源与乡镇村组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信用资源更紧密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各类主体更紧密结合,有效发挥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活血、造血功能。

提升员工队伍素质。适应服务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农业产业、农业技术、农村政策、农村文化教育培训,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专业优秀、业绩突出、作风优良的农商银行员工队伍,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信贷队伍,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发扬农商银行长期形成的“背包银行”“挎包精神”,激励干部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安心、踏实、自信工作,聚焦农信事业敬业勤业、奋发奋进、成长成才,锁定乡村振兴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创新创优,以农商银行员工队伍的优良作风、优质服务、优秀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达到新高度。

优化乡村金融生态。以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为标准,以授信、用信、不良率、金融宣传为重点,纳入地方平安建设、文明建设等多方面要求,全面开展信用村镇、信用市场、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和金融消费者维权保护,特别是做好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金融消保维权工作,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金融、非法网贷及各种高利贷、“套路贷”等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净化乡镇信用环境,努力形成更有利乡村振兴和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的乡村金融生态。


让奋斗者成为一束光、一把火!湖南省联社一把手对青年员工的嘱托

湖南省联社党委书记赵应云:青年一代是湖南农信的希望和未来

编辑:李金津 李书娜;校对:王峥;审核:王文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