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科技人员兼职“红利”来袭 配套企业准备好了吗?

2016-12-12 周升友 中国船舶报


记者 周升友 江西报道


《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必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潜力,促使更多、更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得到应用,而这对长期以来一直深受技术短板困扰的中国船舶配套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近日,我国出台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该《意见》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兼职。一些业内人士称,这必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潜力,促使更多、更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得到应用,而这对长期以来一直深受技术短板困扰的中国船舶配套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技不如人”,国内配套企业多年的“心病”

虽然中国已是世界造船大国,但国内配套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一些重要的配套产品供应依然严重依赖国外企业。


以船用甲板机械为例,目前国内生产厂家不下50家,但真正能够自主生产电、液、机高度一体化大型克令吊的厂家不过一两家。在国内克令吊市场上长期占据支配地位的,依然是麦基嘉、赫格隆、TTS等国外品牌。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生产厂家在克令吊研发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某船级社一位资深验船师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造船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内配套企业为迅速满足出口船的需要,大多通过技术引进或与外企合资的方式引进国外相关配套技术,直接跳过自己研发这一阶段,造成我国甲板机械、电子通导等配套专业人才需求减少,从而也直接导致这方面人才缺乏成长的“土壤”。出于对投入产出回报的考虑,国内一些配套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之后,一般就将重点放在生产、经营方面,而对产品技术研发及技术储备关注甚少,长此以往,就难免在技术上依赖国外厂家。也有国内厂家曾试图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配套产品,但因没有能力从源头上“吃透”引进技术,开发出来的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不少技术缺陷,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独立开发的产品。


江苏科技大学一位教授认为,要开发配套产品,企业一定要对技术方案进行全面论证,否则开发出来产品的性能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设计中存在技术缺陷,还可能导致重大的安全事故。而一些配套企业,特别是民营配套企业对产品开发只重结果,对技术方案还未全面论证就匆忙上马新品,导致新品试用后问题不少。该教授说,为此,经常有一些配套企业的老板上门请他解决产品开发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难题。


一家民营配套企业的老板则表示,受企业自身财力的限制,配套企业技术开发不可能从基础理论开始,一些产品特别是新品技术的理论论证只能求助于相关高校及研究单位,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技术论证合作伙伴,就只好凭着自己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


用好“政策红利”,配套企业还需作好“两手”准备

有业内人士指出,配套企业要想用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红利”,必须作好两手准备。


首先,慎重选择兼职科技人员。高校及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的专业特长及能力各不相同,这就要求配套企业在选择兼职科技人员时,对兼职科技人员的技术专长及业务能力进行全面评估,挑选出专业对口、业务能力强的人员。记者了解到,有一家民营配套企业曾慕名“挖到”国内一家知名研究所的一位技术人员兼职,可是一年下来,该企业发现,该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并不比自己企业的技术员高,最后不得不提前解除了同该技术人员的合作关系。


其次,作好“兑现”准备。一些配套企业为吸引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科技人员到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一般会许诺提供高额报酬。而一旦科技成果被研发出来,到了该履行承诺的时候,有的配套企业就以种种理由拖延或克扣。据记者了解,有一家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先后为两家配套企业提供过产品技术开发咨询服务。该教授帮助第一家企业开发的配套新产品获得了当地政府近百万元的科技产业扶持奖励基金,按照约定,教授应得近10万元报酬,但厂家却一直拖着,拒绝支付。该教授帮助第二家企业成功开发出新型压载水处理系统。当该企业新型压载水处理系统相继通过一些船级社认可之后,该教授按协议向该企业催要技术协作费用,该企业却以研发过程中走了弯路为由,要求大幅减少技术报酬。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配套厂家均如此缺乏诚信,即使有“政策红利”,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人员与配套企业合作的大门也难以开启。因此,与兼职科技人员合作,配套厂家切勿投机取巧、见利忘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