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灾生存指南:更懂自己,更懂救援

徐斯佳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07-11

溺水、触电、感染……水灾中究竟有多少隐患?突然遇到,你能应付吗?

《山谷与洪水》


作者 | 徐斯佳 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


大雨滂沱,奔腾暴注。河南遭遇的这场史无前例的强降雨,牵动全国亿万同胞的心。截至7月29日12时,已造成超1300万人受灾,99人因灾遇难。


这种巨大灾难发生时,不仅人们经济受到损失,生命也受到各种严峻挑战。溺水、触电、被急流或倒塌建筑物创伤等可能让人直接丧命,生活环境的迅速恶化也让人们面临长期健康威胁。


水灾后各种感染性疾病逐渐增多,包括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等感染。后续因水源传染,微生物、蚊虫滋生导致的各种传染病性疾病爆发。另外受灾人员的精神创伤也不容忽视。


在灾害中用到的一些拯救生命的方法,其实也值得普通大众作为常识来学习。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意外会何时到来,唯有熟悉其原理,才能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反应,拯救自己和他人。

 


溺水与低体温

 

溺水是青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地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数约为23.5万。今年4月,联合国将每年的7月25日定为“世界预防溺水日”,希望以此强调溺水对家庭和社区悲惨而深远的影响。


溺水在非灾难环境下也可能发生,当溺水人员被救捞上岸,你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吗?


首先,千万不要控水,就像这种:



一般这么控出来的只是胃里的水和食物。原本这些东西并不致命,吐出来后反而容易被误吸入气道,加重缺氧。如果患者颈部已经受伤,这么做更可能加重损伤。更重要的是,时间浪费不起。溺水5分钟,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或死亡的风险为10%;溺水10分钟,风险飙升为56%;超过25分钟,风险接近100%。总之,控水不可取。

另外,掐人中什么的也能免则免,真正有用的是心肺复苏和做好保暖
 
先提一下容易被忽视的保暖。大多数溺水发生在温度较低的水中。长时间浸水或湿身暴露在大风中,人体热量会大量流失。低体温(低于35℃)会激发身体的保护性反应,如心跳变慢、泵血量减少,身体组织对氧气的需求量降低,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低于33℃的体温若不能及时纠正,则可能导致心肺功能抑制,患者对心肺复苏反应迟钝,使急救成功率降低。
 

体温过低是致命的 | 电影《泰坦尼克》
 
正确流程是:

先联系急救人员。同时,快速评估溺水者状况,是否清醒(拍打、大声呼喊)?有没有呼吸?分清主次,展开急救。

如果人清醒,可给予保暖:脱去患者的湿衣,擦干皮肤表面水分,用毛毯或衣被包裹保暖,陪伴观察。

如果患者没反应,但胸腹仍有呼吸起伏,清理口腔异物,让人侧躺、保暖,持续关注呼吸状态。

如果呼吸已经停止,就需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窒息、缺氧是导致溺水者心脏骤停的最关键因素。所以此时和抢救倒在大马路上的人步骤略有区别:

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要先做,然后再胸外按压。清理口腔异物,用“按额抬颌”法做5次人工呼吸(若患者牙关紧闭,可以口对鼻吹气)。再以100/分钟的频率做胸外按压30次。然后以30:2(按压:人工呼吸)的比例持续施救,直到患者恢复反应呼吸或急救人员到达。施救的同时,尽可能做好保暖复温。

“按额抬颌”能开放气道,提高人工呼吸效果 | 作者整理
 

电永远比你快
 
触电也是水灾中常见致死的原因。

电击伤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四个因素:电压、电阻、电流通过人体的路径、通电时间。不同供电设备的电压可以从数伏特到几万伏特。有时很低的电压也可能造成致命伤害,这取决于其他三个因素。而水下电击要比地面上的厉害得多

街边的路灯直接与城市电网相接,因此电压一般为220伏特的交流电。

人体电阻并不是一个固定值,一般可变范围大致为1000~10万欧姆,取决于触电面积和皮肤状态。当手或身体潮湿,电阻就会锐减。在水里泡着就更不必说了。

电流如何通过人体则更为关键。如果电流只在手指尖流过,影响的只是手或一部分手臂;但如果流经心脏,就可能造成心脏骤停,是致命的。医生用特定能量的除颤仪纠正紊乱的心率,也逆向说明了电击对心脏的强大影响。

人站在水中,相当于一个固态导体浸在带电且导电的液体中,会形成复杂的电流走向。电流路径可以直接作用在两脚间,水深的话就直接作用到胸部心脏,由于此时人体电阻极小,经过心脏的电流轻易就能引起心室颤动,停止跳动。

再说通电时间。毫秒级别(1/1000秒)的触电就足以造成损伤。超过一秒的接触已经算是长时间了。但对很多人来说,一秒根本反应不过来,尤其涉水时行动迟缓的状态。

水下电击危险倍增。|图虫创意      

触电的后果根据这四个因素的组合就可预先判断。“电永远比人快”,须臾打击就可能致残或丧命。所以必须要判断是否有带电设备浸泡在水中、高压线塔或电线杆倾倒、树枝压住线路等,有上述情况,不可涉险。即使没有,水下有没有居民等私拉的电线断裂,依旧难以辨别。

所以最明智的就是避开危险因素:远离积水、保持皮肤干燥。

一旦发现有人触电倒地,如情况明确,保证自己站立之处干燥,身体直接触碰的物体干燥绝缘,关闭就近电源,用干燥木棍之类的将人挪至安全范围再施救。如果无法判断状况,最好还是停留在安全处,联系救援,千万不能贸然行动。
                  
 
接着……各种感染开始浮现
 
潮湿环境里,形形色色的感染都会接踵而至。暴雨停歇,人们的警惕有所放松,这时看不见的危险开始伤人于无形。

最容易遭殃的是皮肤。就像我们游泳之后手指会发白一样,浸水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皮肤角质层吸水过度,对外界的屏障功能就会下降,变得柔软易擦破。真菌和细菌容易趁虚而入,引起皮癣、淋巴管炎等。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你也许也听过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叫“糖尿病足”。这类病人的外周血管普遍脆弱,平时皮肤的血运就很差,容易罹患感染,伤口经久难愈,感染一旦蔓延,治疗也会很困难。

专家提醒,应尽可能避免与污水直接接触,尤其是有伤口的皮肤。即使是完好的皮肤,迫不得已接触,下水前可以涂抹一些油脂类的霜剂帮助隔水。事后尽快用确认干净的、或事先煮开过的水清理皮肤,并擦干。应阻止孩子们在水中嬉戏。因为可能一个不起眼的皮肤擦伤,就会引发棘手的感染。

积水、潮湿环境会使霉菌滋生,通常灾后48小时霉菌孢子会逐渐在受浸渍的区域蔓延。灾后的房屋清理等进一步促使其在空气中的传播。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人、接受化疗的患者等容易患上真菌性的呼吸道感染。霉菌还会诱发有原本有过敏、哮喘、慢阻肺的患者病情反复或加重。

如果发现物品上沾染霉菌,可用开水加洗涤剂处理。对大面积的污染区,不要逗留或擅自清理,穿戴口罩等防护物,求助专业人员进行消毒。一旦皮肤或黏膜等出现感染初期的症状,尽快寻求治疗。

                  水灾后的霉菌滋生不容小觑 | waterdamagemiami.com
 
另外,水源污染、蚊虫等滋生也将带来传染性疾病风险。7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接受采访时提醒:应格外注意预防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洪涝导致垃圾、污水、粪便和淤泥等排污处理系统损毁,化肥渗漏,农村地区的旱厕等简易的设施更是难以抵挡。这将直接导致饮用水源被各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及加速繁殖的微生物污染。

以水污染为主要契机的传染病包括痢疾、甲型肝炎、血吸虫病、霍乱等,这类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短期内可呈爆发性流行。

对此,在进食前尤其要注意手部清洁。对饮用水要严格密封保存,食物加热充分加热,对任何存有疑虑的水源或食物,不可侥幸食用。

废水废物堆积、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为病媒蚊虫提供繁殖的温床,加重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等虫媒疾病的传播。灾区人员尽量穿长袖长裤,并在衣服上预先喷洒驱蚊剂

灾后物资缺乏,生活环境恶劣,群众聚集,容易造成人群的整体免疫力下降,加之夏季空气流动性强,疾病传播速度快。张院士特别提醒,除了水灾相关传染病之外,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趁机反弹,防护不可松懈。佩戴口罩,加强开窗通风,避免人群密切接触的做法仍应尽力贯彻。
 
比语言更温暖的是陪伴和支持
 
灾难带来的亲人离世、生活改变和病痛残疾,会导致人们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更可能造成长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研究表明,19%的患者在灾后长达10年的时间症状持续存在。特别是原本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加重。

心理专家指出,在灾害发生后的短期,受灾者往往心力交瘁,比起开门见山的心理疏导,他们更需要的是常识性的帮助,如温暖的饭菜,舒适的被褥或安静的住所。

这一点对帮助刚刚经历意外和灾难的人有普适性。平复伤痛、重建生活并非一朝一夕。作为帮助者,我们可以提供更多植根于生活的支持,与他们自然交流,不要以心理疏导、安慰者的态度自居。

作家丽贝卡·马奥尼的小说《山谷与洪水(The Valley and the Flood)》封面
 
接踵而至的挑战,如这次的暴雨洪涝般冲断了人与人比邻而居却依然陌生的厚墙,涤荡了我们面对自然灾害的侥幸。作为个人应积极学习医学救助常识,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同时照顾好身边的人。

(责编 高佩雯)
 
参考资料:
1.  https://mp.weixin.qq.com/s/kQyyAAtxI_c1qVcf5I69Mg
2.  Li L, Zhang ZQ, Zheng CZ, Shi Y;Pediatric Disaster Branch of Chinese Pediatric Society of Chinese MedicalAssociation; Pediatric Branch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Army. Zhongguo Dang Dai Er Ke Za Zhi. 2021;23(1):12-17.
3.  David L Paterson, Hugh Wright, PatrickN A Harris, Health Risks of Flood Disaster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Volume 67, Issue 9, 1 November2018, Pages 1450–1454, https://doi.org/10.1093/cid/ciy227
4.  Fish RM, Geddes LA. Conduction ofelectrical current to and through the human body: a review. Eplasty.2009;9:e44. Published 2009 Oct 12.
5.  https://woodard247.com/tips-for-preventing-mold-growth/
6. https://www.mdanderson.org/content/dam/mdanderson/documents/about-md-anderson/about-us/employee-resources/Storm%20Resources/flood-infection-control-english.pdf
7.  Ding G, Li X, Li X, et al. Atime-trend ecological study for identifying flood-sensitive infectious diseasesin Guangxi, China from 2005 to 2012. Environ Res. 2019;176:108577.
8.  https://www.keguanjp.com/kgjp_keji/kgjp_kangzai/pt20200409000003.html


文章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ID:cspbooks)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还想看

大热天,到底能不能吹电风扇?

如果人们多读些书,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周而复始,人类的历史是个环?


关注我们,收获更多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