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办公正在毁掉你的工作!

2018-04-02 薪人薪事企小薪


最近,官方宣布微信活跃用户破10亿,同时,一条吐槽“微信社交礼仪”的帖子在网络走红,引发热议。起因是一家公司下发通知,规定员工,微信头像必须真人,昵称必须真名,朋友圈不允许转发其他广告,只能宣传自家公司和正能量内容。本来属于生活的微信,如今却被工作绑架,原本的8小时,变成7*24小时在线。



联想起之前沸沸扬扬的亚马逊中国VP辞职信事件,也是吐槽朋友圈的意淫。作为一个影响中国的庞然大物,没有人能质疑微信改变沟通和社交习惯的影响力,但是作为一个职场老鸟(入行10多年,一直在外企从事管理工作),有必要梳理一下我对于工作流程和管理效率的理解,并开门见山的表达一个观点:微信不适合办公


被打乱的时间管理矩阵



时间管理人戴维·艾伦提出的“移动硬盘”式时间管理方法(GET THINGS DONE),有三个核心是:收集、处理、回顾


收集,指的是你需要清空大脑,并所有事情100%放入“收集篮”,是GTD的第一步;

其次是处理,处理收集篮的每一件事,记住,你只有6个选择——删除、归档、将来/可能、等待、下一步行动、项目;

最后是回顾,每天处理事情,只要打开下一步行动目录,一件一件去完成就好。如此往复,会使工作效率倍增。


(时间管理大师戴维·艾伦的流程处理)


时间是一条轴线,人人平等,时间管理造就了人与人的差距。而微信零碎的点对点沟通,让时间被极大的碎片化,当把工作也放在微信上的时候,对90%的职场人来说,都是噩梦的开始,这对人们处理零碎信息和优先级的能力要求极高,大部分人的“时间管理矩阵”被打乱,进入无序状态,每一天都会陷入“瞎忙”的怪圈。如此往复,疲惫不堪。


公司和职场,有一句话我很赞同:“在快面前,完美不重要”,效率是很多公司(尤其是创业型公司)的生命线。而集体效率的获得,关键点在于员工“深度工作”的能力。


培养深度工作的4种工作哲学:


一,隐居哲学:减少外界联系,专注个人研究;

二,双峰哲学:将个人时间分为深度工作时间和闲适时间;

三,节奏哲学:每天保证有深度工作的时间;

四,新闻记者哲学:通过自控力,随时切换工作状态。


在用微信办公上,这个深度工作的状态也是一个伪命题,微信的口号号称“连接一切”,只要你的工作场所搬到了微信,就无法进入专注状态,没有深度工作的时间,整体公司的效率提升也变得毫无意义。


被破坏的工作仪式感



大约2年前,我在上海报过一个空手道的培训班。在那里,我曾经体验过无比艰苦的训练与意志上的摧残。我们的老师相当变态,从外貌到身材,和《街头霸王》里的隆相差无几。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手臂和我腿一样粗的人。


每次训练开始,老师都会说一声:“Osu”。只要这个词一出现,老师周围一圈的人,神情都会立马严肃起来,连呼吸都会保持一种特有的节奏。就是这个词,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仪式感的力量与意义。因为它是一个敬意词、问候语,象征着耐力、决心以及坚持。空手道是一项极其严格的训练,需要逼迫自己的体能趋向极限。


仪式感是一种暗示,是精神上的礼仪,在公司和职场环境,往往被友好的称作:Team culture。很多人觉得自己效率低下,倒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没有进行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区分。提姆·菲利斯(Tim Ferriss)有一本书叫《每周工作4小时》(The 4-Hour Workweek),里面有一个概念叫“神圣时间”。我们越是受到严格的规定时间内的约束,越是能被激发潜能。我们的执行力、控制力、压力水平会因此达到新的高度。而我们常常通过工作仪式感进入“神圣时间”。


(蒂姆不仅是畅销书作家和企业家,还是一个生活实验者。他检测、挑战各种常规设想,并向人们证明,其中多数都是愚蠢而低效的做事方式)


在美国,人们开始工作的第一件事是收邮件。一个高效地沟通闭环,肯定是由一个带有极强动机的人发起和主导的,参与人贡献反馈,最后以共识的沟通结论闭环。而微信沟通,会模糊主导人,模糊参与人,模糊大家沟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为什么邮件和微信不一样,因为邮件为了防止别人犯懒,所以以傻瓜式的收件人、抄送人、发件人、正文内容、邮件附件等条件界定了我们的工作关系和角色。在每一个沟通中,出现问题,都可以依照信息流的追踪到问题所在。


被纵容的不等价交换



先把你所听过的职场鸡汤或者毒鸡汤放一边,来看看职场的本质。职场的本质是交换。你提供时间和能力,公司为此支付费用。一份来自咨询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年轻人,是全世界最勤奋的工作群体。平均工作时长在全球名列前茅。而用微信办公的情况一旦大面积出现,这样的情况只会雪上加霜。


而微信的本质是熟人社交,你的朋友,亲人,亲戚,都在微信,各自分享生活点滴。工作场景被引入微信之后,微信将从熟人社交变为陌生人社交,不得已,只能把微信签名改为:加我请备注来意。熟人关系链被工作侵蚀,而且这种连接是7*24小时,不同圈子,不同规则,都硬生生放在了一起。很多人为此设置了朋友圈3天可见,或者直接关闭


(朋友圈3天可见的人越来越多)


从原本的8小时(当然,勤奋的中国年轻人实际远不止8小时),到现在的7*24小时待命。年轻人将没有个人时间去社交,去休闲,去向往的诗和远方。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变成随时待命的工作机器。创造力和想象力就无从谈起。当这样的情况,越来越被默许,甚至被纵容,对于公司和公司的年轻人来说,都显得很不公平。


作为一个职场老鸟,我希望在未来,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能够为中国的年轻一代做一些改变。让微信回归生活,把工作协同交给更专业更适合的工具,比如阿里的钉钉。


-End-


版权信息丨本文未联系到原作者,仅由薪人薪事企小薪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