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月入三万撑不起暑假VS乐嘉带女走沙漠,中产阶级的焦虑和作秀

2017-08-15 霍老爷 霍老爷

每一个很酷的人都置顶了霍老爷


从《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到乐嘉带4岁女儿4天徒步76公里沙漠,中产阶级的育儿秀再次成为热点呈现在大众眼前。


究其热点的背后,反映的是国人教育、中产阶级的焦虑,还是源自教育鄙视链上的作秀?而低收入的家庭,教育出路又在何方?



1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催生商业教育产业链

 

月入三万,为何还撑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


那篇文章中的高管妈妈说,女儿就读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书,平日里家里的大开支由老公搞定,而现在暑假到了,孩子要报夏令营。所以,她穷得不敢买新衣服了。真惨,心疼那些月入3000元的人,想必已经哭晕在厕所。


当所有人质疑她矫情的时候,这位高管妈妈算了一笔账:女儿出国游学,10天2万,平时照顾女儿的阿姨每月5千,每周两节200元/次的钢琴课,月开销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等培训班加起来6000元,共计3.5万。


这位妈妈固然有炫耀划胖的成分,但中产阶级的教育市场却也确实存在!比起10天2万的夏令营,3-10万的夏令营、冬令营比比皆是。


中产阶级的教育消费,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在上海打拼的张先生,月入5万,孩子上私立国际学校1个月就要花掉1万。平日里,张先生还要供房、供车,日子过得并没有月入5万那样风光。


数万的夏令营也好,数千的兴趣培训班也好,私立学校高额的学费也罢,为何频频有家长愿意买单?


因为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的教育就要买最好的——从单纯的商业口号,变成渗入人心的教育共识。


当追求不了最好的,也要退而求其次。


要知道张先生式的中国家长并不是个例:没几百万买学区房,无法就读公家学校,就高价上国际双语学校;上不了高级的学校,就用各种高价的兴趣班来弥补;国外的游学去不了,就退而求其次去北大清华接受熏陶。


中国式家长的焦虑,催生了整个教育的产业链,从高等到次等的供需链,收割的不仅是中产的焦虑,而是整个国度家长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担忧。


其实,家长们应该警惕的不是教育阶级的固化,而是那些专业收割他们焦虑的商人。


15年北京某个城区的教育实力,曾在同个时间段里,被多家自媒体放大。而这个老城区,相比海淀区房户型太大,动辄几百万的总价位相比,“老、破、小”的房子更容易被大众接受。随之而来的自然是,该区的学区房水涨船高,节节攀升。


事后,这个事件被媒体爆出来,所谓的自媒体报道都是该城区一家大型房产中介机构在背后控盘,并从中获得巨额利益。




2



中产家长的焦虑是固化欲望

也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向往

 

即便知道商人从中获得巨额利益,为何高知的中产阶级仍然愿意买单?


阶级固化是原因之一。


相比其他阶级的人,中产阶级主要由知识型、高级技能型、创业青年组成。


他们大都是凭借“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群。他们的原生家庭可能并不富裕;


他们是通过苦读、没日没夜的提升自我,拼搏来获取目前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


他们希望能把从底层晋升到中层的阶级地位巩固住,不愿意子女过上“倒退”的生活。


所以,新晋中产阶级希望子女能够跟他们一样从教育中获利,过上高人一等的生活。


实际上,中产阶级家长的固化欲望,与底层阶级家长的晋级欲望是一样的,而这背后是源自中国式家长对现实的失望。


“自己累死累活,真的不希望子女以后过同样的生活?”


“每天活得战战兢兢,看着老板的脸色干活,真累。”


“没有背景的人,为了往上爬,牺牲的是小资的情调,取而代之的是五点起床,凌晨一点入睡的拼搏。”


“白天上班,晚上做兼职,还要利用等车、等电梯、坐车的碎片化时间充实自己,真不想子女这么累。”


即便是别人眼中的小老板,也同样希望子女不要走自己的旧路。因为他们经历过初创阶段非人的折磨,品尝到为发一帮人薪水发愁独坐到天亮的滋味,体验过当孙子借钱后在车里扇自己耳光的日子。所以,他们也希望子女能拥有速成式、无痛楚成功。


须不知这种想法正是乌托邦,美好而不切实际。


人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历练。有的人历练得早,有的人历练得晚。谁也没有活得比谁轻巧。资产几个亿的人,有属于他们的压力;年收入千万的人,有属于他们的疲惫;月入十万、数万的人,也有他们的艰辛。


事实上,生活,从来没有捷径,超级富豪的子女也一样。谁也没办法给下一代一个“无痛”“零压力”的未来。而每个人为此付出的高价教育成本,也不过是买个安慰而已。




3



教育非购买所得

点从不能代替量的积累

 

教育从来就不是购买就能获得。


购买而来的教育,只是一种辅助的模式。当听到北京状元说“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很厉害的那种”时,中国的家长应该焦虑的不是自己经济地位不足够厉害,而应该反省的是自己的付出。


时下有很多家长迫切地希望从忙碌的工作、琐事繁多的婚姻和育儿中获得自由。这点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借助买单式教育,来实现孩子未来的阶级固化或者阶级晋级,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与其说花大价钱买教育是源自家长的焦虑,倒不如说是为自己在子女教育上的不作为买安心。


购买教育,即所得教育,这种思维跟购买健身卡等于减肥成功,购买公务员培训等于考试必过的思想一样不靠谱。


虎爸乐嘉,走上了另一种极端。他们不追求高价的教育,更追求严苛的管束和各种近乎变态的“苦难教育”,指望孩子走向成功。


乐嘉是通过个人非凡毅力,在困境中摸爬滚打,凭借自信和自律突围人生的典型,他更懂这三个要素在人生成功中的重要意义。


所以,他更乐于让孩子吃苦。4岁的女儿,4天完成沙漠里暴走76公里,期间经历的风沙大雨,各种艰难,而最终更在乐嘉“嚎啕大哭”的分享中完美落幕。


乐嘉在微博上分享:


“冲刺到了营地,孩子受到全体团员的掌声和鼓励,疲惫瞬间化作灰烬,满血复活。给孩子欢喜时,裤子一脱,我心抖了一下,愣在那里。两条大腿上密密麻麻发出整片大块的红疹,也没见到孩子半路上提过任何一句腿上不舒服啊。我问她疼不疼,她想啥事也没有一样,看着我摇摇头,不喊不叫,毫无恐慌……”



对乐嘉来说,临行前跟孩子约法三章,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坚持到底。他骄傲自己的鼓励,让孩子在异常艰难的沙漠环境里坚持了下来。他更在这个“孩子的惨状”分享中,品味着这种带血的骄傲。



他骄傲自己的孩子做到了吃得苦中苦,并认为她此后一生能记住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并成为“人上人”。


而作为如此伟大、在教育上冲到前线的爸爸,乐嘉满以为会在此次的公关中收获一致好评,甚至是源自教育上的仰望。


很可惜,没有!


因为这场秀做得有点太过,完全忽略教育的本质,更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和生理需求。在沙漠恶劣的气候环境下,不经锻炼的年轻人尚且无法完成4天76公里的暴走之旅,更何况是作为1个四岁的孩子。


作为爸爸,我们不知道他在孩子出行之前,是否有问过医生,相关的专业人士,一个4岁的孩子一天里可以承受什么样的运动量,才能确保她尚未发育完全的脊椎等各方面不受到损害。


从结果导向来看,1个4岁的孩子是否有必要接受这样残酷的训练才能养成自律、坚持等方面的品质呢?


相比4天走76公里的沙漠,更难的是每天坚持画一幅画,读几首古诗词,拒绝垃圾零食。前者具有短暂性,而后者持续性更强,更考验人性、毅力与自律。


显而易见,我们没必要通过让1个4岁的孩子双脚布满红疹,双脚长泡,甚至水泡在行走中磨出血仍然继续行走这种悲壮来实现所谓的“坚持”。


因为从教育本质上看,教育是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乐嘉老师说,灵儿(他女儿)能够四天坚持下来,是她上辈子修来的福分。他希望能让她明白,作为一个女孩,她这一生必须学会独立和坚持。


然而,乐嘉女儿脚上的血泡与月入三万的女高管的抱怨一样,都是中产阶级不同种类的炫耀。


很可惜,如此大费周章的教育并非正面的示范。要知道对这个孩子来说,这只是人生中一个点,而不是练习九阴白骨爪,到了某个等级就固化下来。教育是一个点到量,量到质的变化,是一种反复的积累和复制的过程。


从某个方面来看,乐嘉这种虎父的折磨式育儿手法的背后,跟高价买教育课程的人一样,无非是希望从点到质的一线之间迅速飞跃。




4



中产的教育秀

鄙视链上谁比谁更高明

 

跟北京的大爷为孩子相亲不要外地户口一样,教育也有鄙视链。


在学区有没有房子,你家的孩子有没英文名字,报了个多少钱的兴趣班,有没报钢琴,有没出国游学等,你有没亲自育儿,有没晒在网络上等等,都可以构成教育链上的鄙视环节。


“月入3万撑不起孩子的暑假”,跟买了某件奢侈品嚷嚷“这个月好穷,又要吃土”一样虚荣。


“家庭年收入100万,两孩的教育出路在哪里?”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家庭年收入100万”,而不是两孩的教育出路。


大家都懂成人世界的规矩:不能明目张胆地炫耀,否则会招来厌恶。


所以,多数人选择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哭穷方法来“晒命”。更有人亲自育儿,林林总总地发布在网络上,为的往往不是教育大众的目的,而是出自内心骄傲的分享。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对多数家庭来说,即使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投入教育,也未必能拿出3.5万一个月的教育成本。从高知层面上来看,很多家长就是想手把手育儿,也未必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来足以支撑自己去做这场育儿秀。


换句话说,只有拥有足够的经济资本和知识资本,才能站到中产这个级别上。而当他们站在这个级别的时候,鄙视下层阶级骄傲油然而生,先上车的人要用各种外界的符号强化自己中产阶级的标识,而育儿不过是其中之一。


这时,教育俨然变成个人资本象征,成为阶级炫耀的谈资,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


做父母是天底下最没有门槛的事情,而高质量的教育是考验父母的智商、情商、技巧与投入力的事情,从来不能假借他人之手。在这里,“投入力”是指科学的亲力亲为,而不是资本的投入程度,更不是一场娱乐大众的作秀。从这点来看,月收入不管多少,中国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教育出路。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成为状元,而我们能做到的是:


▷ 学会接受自己的孩子。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状元,我们必须学会先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不能成为状元这件小事,并正确地认识到并非只有上名校、985、211的孩子才有未来。


▷ 根据个人、家庭实况,规划孩子教育。


根据自己的学识、技能,孩子的喜好、兴趣、特长所在,尽可能帮孩子规划适合他的教育之路才是最好的选择。多数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家长,其实都有教育子女的能力。我们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传授给孩子力所能及的学识。


▷ 教会孩子做人。


每个家庭无论贫穷贵贱,都应该让孩子学会先做人。会做人的孩子有未来。相反,高学识而不会做人的孩子,迟早会让社会啪啪啪给打脸。教会孩子做人,从言传身教,从每个日常细节开始。


▷ 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无需去上高价的兴趣班、夏令营。只要懂得不同年龄孩子可以做什么,教会孩子,并自己坚持原则,不插手、不帮手就能逐渐形成孩子独立的行为能力。


▷ 善用互联网,投入教育。


身处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比父辈时代来说,确实便利很多。只要肯用心搜索,教育资源车载斗量不可胜计,都是可以搜索得来的。搜索教育资源,自学消化,然后提炼、转化、分享给孩子。每个努力投入的父母背后,都会有一个晋级的孩子。


▷ 教育量力而行,低成本教育也能带来高品质体验。


没办法带孩子去国外游学,亲自带孩子在户外小河流、山野之间游玩,参观博物馆也是不错的体验。教育并不一定非要“三高”,高逼格、高成本、高投入,总有千万种低成本的教育代替模式。

 

这就是每个家庭教育的出路,亲力亲为,而不把孩子的成才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要知道教育从来没有捷径,从量到质的飞跃,都是父母辛苦耕耘的结果。相比高的经济投资,其实教育的最大成本是燃烧父母的人生。



【霍老爷】其它优质文章:

门当户对究竟有多重要?

在北京没有人情味?



霍老爷说


在这个时代,平庸的人总是多数。有趣、有才、有钱、有影响力的人总是一种稀缺资源。有趣有才的人通常有钱有影响力。

我在“小鹅通”开了一个专栏,放一些深度文章,在这个专栏里,霍老爷将手把手教你成长,提升你的认知,让你成为有趣有才的人,进而成为有钱有影响力的个人品牌。这是一个付费订阅栏目,价格299元,一年104篇精彩文章,每个月一杯咖啡钱都不要,你还等什么?


扫描二维码订阅专栏与霍老爷一起成长






回复“ 100 ”可获得世界的正确打开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看更多精彩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