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竞选家长

2017-11-06 霍老爷 霍老爷

置顶霍老爷,做最会思想的野蛮人

中产阶级家长们,你们应该焦虑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


最近朋友圈风靡一组聊天记录截图,据说是浦外小学2017级4班的家长们竞选家长委员会的竞选稿,这些家长们有的是留学回来的海归,有的是知名外企HR,有的是高校老师......区区一个家委会,竟惹得无数英雄竞折腰。

家长们为了竞选成功,连高中获奖的事情都拿出来讲,知道的是竞选家委会,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竞选上海市市长呢!


一个家委会,至于吗?用得着这么大张旗鼓吗?


仔细看这些家长们的履历你会发现,这些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中国的中产阶级。央行外管局也好,外企HRD也好,私募基金操盘手也好,立信老师也罢,这些看起来光鲜的头衔,其实并没有他们表演的那么光鲜,一个外企HRD算什么大管家,除非你是一个外企驻上海办事处,连个CEO都没有,私募基金忙得要死,哪有时间竞选家委会?至于中密西根毕业,同济高中,这种只能付之一笑,之所以家长如此卖力表演,其实反映了一个事实,这些家长在竞争中并不处于优势地位。


霍老爷也是奶爸,我的儿子正义小朋友所在的幼儿园也有微信群,群里也不乏有卖力表演的戏精爸爸妈妈们,我发现爱表演的戏精都有一个特点,他们都处于中游地位。


拿竞选家委会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小学来说,算是不错的民办小学,但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里,还真不是什么厉害的小学,只能属于民办小学里面的第三梯队。

即使是第三梯队,也是要入学考试的,而这堪比高考一点儿也不为过。这些家长拼尽全力买了学区房,一定也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陪娃娃写作业补习备战幼升小考试杀进来的,说是劫后余生略有夸张,但家长的心境一定如此,因为再往下,只能上垃圾的民小了。


好不容易挤进第三梯队的牛小,为的是啥?当然要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利用自己的title,让老师高看一眼,进入家委会获取一点资源罢了。这些比赛式的炫耀背后,其实是中产阶级的焦虑。


1

中产阶级,其实就是中惨阶级


在西方人眼里,中产阶级是那些有房有车,经常休闲度假,过着有品位,有品质生活的群体,而在中国,中产阶级已经变味,化身为“中惨阶级”,他们是城市中最焦虑的一族。收入达到中产阶级的标准却依然过着辛苦忙碌的日子,没有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在上层与下层民众的夹缝中艰难存活。


我的前同事曾说过一句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话——我不敢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被世界抛弃。面对即将关闭的上升通道,中产阶级们必须争分夺秒,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守住自己的地位和资本。

 

世界这么大,难道就没有你的一亩三分地吗?

我身边有很多异性朋友,她们的一天是这样度过:早晨:起床、做早点、叫孩子起床、送孩子上学;上午:忙碌的工作;下午:草草吃午饭,继续投身于忙碌的工作;晚上:下班后接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再检查孩子的作业,制定孩子的学习计划,哄孩子睡觉。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晚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仿佛一个不停运作的机器人。她们想让财产和身份地位如同DNA染色体一样被孩子所继承复制,孩子不仅仅是他们的下一代,还是一个承载希望与期盼的工具,自己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必须成功,别无二话!一旦失败,似乎比世界末日的来临还要可怕。

 

2

群体性焦虑的根源是什么?


众所周知,中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分化,因此社会结构逐渐趋向定型化,个体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难度越来越大。而教育,作为为数不多的能为普通人提供向上流动的制度性出口之一,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先天性因素,广受大家青睐。


因此,无数家庭会将其视为救命稻草,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让子女通过教育竞争在依据“知识——技能”拉大的阶层分化的社会中实现向上流动,这就使得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比拼分外激烈。


中产阶级迷信教育,这些竞选家委会的家长们,几乎都是高知出身,PHD几乎是标配,他们的人生之路是靠教育逆袭的,他们理所当然地想在教育上,让孩子领先一个身位,进而一步迈上更高的阶层,中产阶级能想到的手段只有教育,而教育资源的短缺必然是残酷的竞争。


但在这场竞争中,边缘弱势群体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无论是拼爹还是拼妈,都明显处于被动状态。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已基本被富人所掌控,变成了富人club,弱势群体的家长并无话语权,子女自然很难享受优势资源及福利的沐浴,因此,究竟是“身份决定命运?还是努力决定命运?”之难题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英国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学家布朗曾提出,英国正在以“家长主义”取代“能力主义”取向,从而实现在教育领域中推行私有化重建。


通俗点说,英国也拼爹。


“家长主义”在强调教育效能的竞争话语下,强调家长“自我选择,自己负责,让教育成为依靠家长的财富和意愿而非学生的能力和努力的体系。


中国也一样,尽管教育部门坚持“促进义务教育向公平、公正、均衡的目标发展”的非市场化原则,但实际上,教育领域正在逐渐丧失了公平性,变成隐形的竞争市场。有钱、有权、优势的孩子可以接触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凭借父母的话语权享受更多的福利,在最终的选拔性考试中胜出。因此,很多中产阶级的妈妈们开始焦虑。


据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92.8%的受访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存在焦虑,98.6%的人认为身边有家长存在焦虑现象。而归根结底,这些妈妈焦虑的原因不仅是对非公平性竞争下“输掉”教育的担忧,也是对向上流动机会稀少和不公的担忧。


中产阶层妈妈们的群体性焦虑,是竞争性时代和家长主义泛滥的产物,也是时代的滥觞。


3

焦虑有用吗?


马东说:这个世界上95%的人都是普通人,只有5%是精英,但这些中产阶级的妈妈们,渴望自己的孩子冲破重重阻隔,挤进这5%的行列中。在她们眼里,你是第一,就拥有了全世界,你不是第一,摆在你面前的就是死路一条。

林语堂说:面子、命运和恩惠是正在统治着中国的三位女神,这是三个不变的中国法则,比罗马天主教的教义还要永恒,比美国的宪法还要权威。而在中国人的定势思维里,孩子也变成了炫耀的资本,这在农村表现得更加明显,孩子考上了大学,家长都跟着沾光,在村里的社会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


因此,中产阶级的妈妈们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也为了顾及自身的面子,借助孩子的优秀表现炫耀她们的优越感,然后又为孩子的发展不断焦虑,陷入了恶性循环,部分人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已然吞没了他们人生出发的原点。

 

但是,第一就一定会赢吗?

 

我想请大家再看一个视频,在这个视频里一个小学生在做报告,俨然一副官僚讲话的水平,在小学生的皮囊之下,仿佛有个官僚的灵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5684y1el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想,所有人看了都会感到不适,不会觉得这孩子聪明,只会觉得无药可救。但是,我们生活中,却永远不乏这样的孩子,比如我们以前熟知的武汉五道杠。

 

当然,孩子没错的,根源还是在家长这里,在那些试图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这里。

 

我们能够一眼看出是五道杠和这个小学生的教育环节出了问题,而那些当局者迷的竞选爸爸妈妈们,实际上和五道杠们的家长犯下了一个错误。


他们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都陷入了于连困境。

 

于连是法国文学家司汤达创作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出身木匠家庭,迫切想要改变自身的卑贱地位,凭借着能够背诵整本圣经的记忆能力,成为市长的家庭教师,于连开始是想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贵族,但他的一切努力成为泡影,这就是所有试图跨越阶层的人们的困境,尤其是那些有着聪明才智,在学校教育中名列前茅的人来说,最应该警示的困境,我们可以称之为于连困境

 

五道杠们的家长和竞选家委会的家长们其实都是陷入了于连困境而不自知。

小说中的于连,


为了融入周围的环境,试着做出一些虚伪的举动,但很少成功。他常常感到厌恶,甚至完全地气馁了。

 

于连们的问题,就在于他们认为模仿上层阶级就可以成功,而实际上,他们模仿的只是上层阶级的皮毛和话术。


五道杠们所使用的官僚语言,其实与智慧和思维能力毫不相干,这只是统治者的话术和形式主义,除了迷惑下层阶级,其实一点儿用处没有;

 

而那些在微信群里夸张表演的家长们,其实也是一种拙劣的模仿。想进入家委会,无非是想利用自己的资源给孩子争取一点优势,但是,进入家委会有用吗,对不起,一点用也没有。

 

有用的是什么,对于这样的学校而言,是不动声色的给学校以批文和财政资源的支持,是给以上百万的捐款,能做到这些,这些老师们怎么会对你的孩子不好,而这些,在微信群里夸张表演的家长们,恐怕办不到。


中产阶级看到了富人进入了家委会,中产阶级同样看到了富人的孩子受到了优待,于是产生了“进入家委会=孩子受优待”的错觉。但是,错觉只是错觉。


富人的孩子受优待,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会受优待,是因为他们能够提供学校需要的资源,实际上,以现在教育行业的精明,从你进学校的第一天起,你能奉献什么,学校早都一清二楚。


那些在微信群里的表演,其实正是中产阶级的焦虑和无奈。

 

什么是问题的本质?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贵族之所以是贵族,不是因为他们的言行穿着是贵族,而是因为他们就是贵族。而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游戏,目的是把不符合阶级标准的人挡在门外,正像幼升小考试要把比这些中产阶级家庭更差的孩子阻挡在外一样,家委会这些东西,其实也是要把这些家长排除在外。


教育并不神圣,教育的目的就是分层。

 

现在的哈佛是公认的名校,但是哈佛建立的初衷是什么?其实就是美国的精英新贵们自己建立的学校,这些精英的自己花钱捐款建名校,让自己的孩子在里面读书,以后掌管自己家族的事业。

 

所以,看起来,哈佛很牛逼,但是哈佛为什么牛逼,并不在于哈佛当时的教育有多好,而是这些人生来就是领袖。

 

到了今天,哈佛美国的藤校相当大的比例还是给这些精英家庭的子弟,美国藤校的录取条件,并不是单纯要你成绩,同时还要求你参加学生团体和社会组织,还得是里面的leader,你要有大公司实习经历,你要有非常强的运动能力,当然这不是指让你练乒乓球,最好是击剑。

 

为什么乒乓球没用,击剑有用,这些乱七八糟的条件在要求什么?其实什么都不是,就是确保美国的精英家庭可以入选,家里经济能力不行的家庭肯定不会让孩子学击剑,也没有时间带着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团体活动,更没有机会去大公司实习,当然,你也拿不到名人的推荐信。

美国的中产阶级家长要想让孩子进入这些藤校,几乎必然要有一位爸爸或妈妈作出牺牲,全职陪伴孩子参与这些活动和训练,而这其中需要耗费的精力和财力都不可胜计,美国的教育比拼远比中国还要残酷。


而即使你有全职妈妈全力投入孩子的教育,就一定能进入藤校吗?未必,还是有相当多的中产阶级学生无缘藤校,是他们不够优秀吗?不!


能够进入藤校是因为“贵族”阶层需要定期开放一些名额,给一些优秀的中产精英上升道路,而拼尽全力还是被淘汰的学生,只是因为这个上升的名额非常有限。


看,这就是流行于北美的教育,而中国其实正在向其看齐。


中产阶级的荒谬之处就是,就是对现行体制的那一套有所怀疑,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得不信,甚至必须要在其中拔个头筹,所以中产的优秀孩子不是不优秀,但是很难全神贯注,总在患得患失,既没有上层的天命在我的自信,也没有底层人尖骂皇帝艹娘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情。

 

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家长们,也不尽然都是信服那套上层精英的话术,但是却不得不投入一次次的军备竞赛中,学区房要抢,写作业要赢,连家委会也要恨不得赌上全部履历争个输赢。


但是,人家不给的,你抢也没用。

 

4

焦虑,并非别无选择


中产阶级的处境十分尴尬,高于低产阶级,又低于高产阶级,他们看不起低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又够不着高产阶级的奢侈富贵。他们的财富没有暴富的指望,他们的职业没有收工的暂停键,他们的阶层待遇没有确定的法律保障。


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中,他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风格,现代社会急速转型,出现焦虑是必然的。不仅仅只有现在才出现群体性焦虑,在五十年代的时候,美国人集体焦虑,九十年代香港人集体焦虑,这是社会发展的福音带来的附属品。


心理学家罗洛梅曾说过一句话,焦虑是一种与创造性同在的情绪,焦虑的人才是真正健康,恰当地感觉到时代脉搏的人,也就是说,压力越大的时候,个体做出的反弹力才会最大。如果我们一生没有什么追求,没有远大目标,只追求活在当下,何谈焦虑?


你与成功者之间的差距就在一个字:度。量变到质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适度。在全民性焦虑的时代,在社会急速转型的时代,在很难预测未来十年变化的时代,只有适度焦虑,适度工作。


中产阶级的家长们,你们应该焦虑的不是未来,而是现在。如果想让孩子成为精英,那么最好你自己成为精英,而不是在精英话术体系里,做一个盲目的追随者。


精英不是教育出来的,是生出来的。



【霍老爷】其它优质文章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原文


这篇文章主要是用小说的形式解释贫穷对人的异化)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并关注

回复“ 100 ”可获得世界的正确打开方式

与我一起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