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饮老板的十宗罪,中三条就切腹吧
中国的餐饮管理者从上至下、由内而外、从历史到今天一直有很大的问题无法改正,而这种问题明知道是错误的,还有不少人去学习去借鉴,我们暂且把它归纳为十宗罪。这是生根于这一代商人的奋斗逻辑与内心深处的疼痛,以先天性营养不良的商业底蕴入世,如果你是餐饮老板,你愿不愿意反思呢?
第一宗罪:帝王心
中国人历来就不缺乏当国王、当皇帝的欲望。在几千年皇权历史的中华大地,有句口头禅异常流行: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做文化是一种让企业长久不衰的手段,然而一旦本身具有文化性质,很多老板就想做成某某第一、王者、改革者等等。殊不知中国朝代300年一更替,3、5年就倒闭的企业多不胜数,企业越大越难掉头,更别说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想要称霸一时容易,统治一世根本就不可能。
第二宗罪:家长情结
在中国的企业中,餐饮企业老板更加希望通过“家人”这一概念将下属团队笼络成一个整体。除了打感情牌之外,在心态上,让下属依赖领导者,使自己成为权威,企业一言堂,没有严格的制度,其结局导致的是花言巧语的攀龙附凤者更容易获得利益,不善言辞的埋头苦干者无比心寒。领导者表面上“恩泽四海”,实际上把奶全给了会哭的孩子。
第三宗罪:兄弟阋于墙
义与信在老百姓当中几乎等同一个意思,虽然被兄弟背叛也是常有的事,但做生意找自己的信得过的人一般都会第一时间选择自己的亲友兄弟。老板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兄弟就可以将管理规则简单化甚至根本不需要明说,最后导致游戏规则不清,责权利分配不明。更重要的,是合作伙伴愿景目标的不透明性以及行为模式轨迹的不确定性。
《中国合伙人》当中那句“不要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开公司”是再明白不过了,最可靠的是“兄弟”,他们可以在初期帮助你,而最不可靠的,往往也是“兄弟”,当有了利益之后就难免出现分歧。以“兄弟感情”为纽带的经营关系,充满了模糊和弹性,这是囚徒困境,也是制度悲剧的文化根源。
第四宗罪:崇尚内斗,制衡权力
后宫剧不仅仅是女人戏,一部关于太监的后宫剧那也是精彩绝伦的。虽然说太监已经不算是男人,但也是由男人“进化”而来,男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可不是女人戏这种小打小闹。
男人争斗除了利益,更多的是面子和权力。这是中国文化加个人心态问题,不是能改变的了的,也就是说,男人之间的斗往往是为斗而斗,享受斗的过程。当争夺利益的时候以利益为目标,当自己不需要太多金钱或者物质利益的时候,以快感为目标。所以,本来能够一起获得更大物质利益的时候,两个男人则陶醉于这种“玩闹”之中,乐此不疲,受伤的只能是企业和跟随他们的人。
中国餐饮企业的观念问题、利害问题,往往衍化为谁大谁小的地位、面子问题。市场竞争亦复如是,不在乎经济上是否最合算,而在乎谁赢谁输。不管老板出身是什么,很容易陷入到斗争里面去,市场竞争本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可以实现多赢的过程,中国餐饮企业奉行的却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第五宗罪:挟“民族”之旗以令诸侯
单独的餐饮企业打着“民族”旗号做生意的貌似不多,中国美食博大精深,消费者口味也是大有不同,除非一个餐饮集团盖了所有菜系、民族风味甚至是小地方的家乡菜才敢出此狂言。想想看餐饮行业敢打着这种旗号的却往往是什么餐饮管理公司之流,因为以组织形式网罗各色“大厨”、“专家”是很容易的事,问题在于,是不是他专业范畴内的事情他都想插一嘴以表明自己组织的权威性,其结果往往是成为喷子,然后被所有专业人士鄙视。所以,重要的是要衡量自身的能力,切记好大喜功,站的太高被革命是迟早的事。
第六宗罪:飞鸟一尽,良弓必藏
其实说到底也是个争斗问题,老板毕竟只有一个,下面的人太优秀会把老板的光芒遮住,取得的成绩太多会功高盖主,获得的权力越大越容易把老板架空。当老板的自然不傻,餐饮企业做大了自然先把当初的能力者干掉。这是中国文化教育下的劣根性。
人品、利益、规则在当初就选好商量好,并且一路发展一路商量,对于老板要有一手绝活,对于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光立功不行,更要学会自保,审时度势。否则,韩信就是下场。
第七宗罪:帝师情结,走狗宿命
餐饮企业成功的经验在现在的市场很难复制,每个餐饮企业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一旦有人成功就很容易被别人奉为“宗师”。很多餐饮老板借此规律在自己取得一点小成绩之后就把自己标榜一番,无论在自己的员工还是同行之间都以老师的形象出现,觉得这样不仅能聚拢人心还能扬名立万,如果能在行业以外名动天下就更好,在享受聚光灯照射的同时顺带推广自己的企业再好不过。
但是真正有钱的都是闷声发大财的,靠这种手段往往都是没什么真本事或者幕后故事经不起深挖的,因为本身没实力,就只能靠这样炒作,一旦被爆出来,走下神坛是小事,被口水冲下神坛,惹上官非,身陷囹圄就惨不忍睹了。
第八宗罪:以情动人实取巧
今天许多的餐饮企业管理者,深谙情感管理之个中滋味,以培养“团队凝聚力”为幌子进行煽情演讲、激发“感恩”,几乎是这类内训的必修课。尤其是学员上台分享阶段,一个个或梨花带雨,或声嘶力竭,大声地忏悔着自己的自私自利、在工作中不够责任感,不够帮助别人,对不起老板、对不起同事、对不起生我养我的父母,大有文革中“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闹革命”的味道。
短期看,这比起什么反复折腾的内部流程合理化改造,繁琐不堪的员工意见会议,细水长流却也花费不菲的员工物质、精神福利等等,要节约成本得多。用个两三天时间,增强一下大家的干劲与凝聚力,用精神的力量平抑一下积累已久的体制性矛盾,无疑是最符合“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的宗旨。
不幸的是,在过去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依然没有让大部分中国商人明白:依靠搞“运动”带来的“鸡血效应”,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餐饮企业基业常青的问题。
第九宗罪:自欺欺人走歧途
中国人喜欢说两句话:此一时,彼一时;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造就了中国商人的无比聪慧,这样的聪慧,让中国商人喜欢走捷径。这并不是说中国商人就真的都是鸡鸣狗盗之辈,他们讲的,是“天理”、是“良心”。那么,当面对切身的巨大利益诱惑时,“天理良心”是否会被潜意识的自欺欺人所扭曲?对于中国商人而言,道义与利益,究竟孰小孰大?
第十宗罪:偏将结果作信仰
中国人没有创新是很正常的,拿来主义是达到目的最直接的手段。自己没有产品就代理,没有资金就抱大腿,没有理论和思想就用外国的。巴菲特首富了,我们就信价值投资;微软崛起了,我们就信比尔·盖茨;通用强大了,我们就信六西格玛;丰田做大了,我们就信精益管理;德鲁克、稻盛和夫、波特......谁成功了,我们就信谁。
谁都信,等于谁都不信。任何一种管理思想的背后,都分为约束条件、理论、模型、方法、工具等部分,是一个成体系的系统。但对于中国人而言,他们不需要系统,只是把每一种思想都当成工具。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红餐微杂志网站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