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宁这十年”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五四青年节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西宁市委宣传部策划“西宁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西宁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9月9日,“西宁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努力打造高原城市高品质生活标杆”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永钦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民政工作取得的成绩进行介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积星,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郭伟,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安建忠,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常玉峰,介绍西宁市“努力打造高原城市高品质生活标杆”方面的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和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紧紧围绕“三聚三基”重大要求,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不断推进民政领域改革创新,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切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扎实筑牢民生底线,推动民政事业实现了新发展新跨越,有力服务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发布会内容
五四青年节

织密兜牢基本民生安全网,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

  十年来,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在实现“困有所助”上创制政策、精准帮扶、部门联动、共同发力,经历了试点先行、建章立制、探索转型和完善优化的发展道路,围绕“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提升能力”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基本社会救助政策,实现了从分散救助向综合救助、单一救助向体系救助、收入型贫困救助向支出型贫困救助、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的历史性转变,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标准稳定增长、全方位对接脱贫攻坚、持续强化机制创新,形成了具有西宁特色的“1+8+N”兜底保障大救助体系。

  十年来,我市围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全面实施兜底救助工作,推进农村低保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全市城市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313元/月提高到703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1865元/年提高到5676元/年,实现“10连增”,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33.96亿元,有效保障了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真正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实施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通过“五个百分之百全覆盖”,摸排监测困难群众15.3万人/次,完成认定5.37万人次,及时将符合条件对象纳入兜底保障范围。2016年,相继出台并实施了《西宁市城镇贫困和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方案》《西宁市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实施办法》,率先在全省开展城镇精准帮扶工作,整合资金5亿元,帮扶城镇困难群体近7万人。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生活费双重和全程资助,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6665人次,资助6829.72万元,稳定实现教育救助脱贫一批的目标城镇贫困和困难群体精准帮扶、贫困家庭大学生全程资助和今冬明春救助工作走在西部地区前列,连续9年获得全省绩效考核优秀地区称号。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兜底保障作用进一步彰显,回应了民生需求,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

  十年来,我市在社会救助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实施“物质+服务”救助改革试点,梳理制定65条救助惠民政策和4大类38项救助服务试点项目清单,探索出了“五个一”(围绕一个方案、搭建一个平台、融合一个载体、依托一支队伍、织密一张网络)工作模式,形成了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措施,满足社会救助特殊困难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6.76万人次困难群众享受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服务,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让民生福祉更有力度,让西宁发展更有温度。

养老服务改革扎实推进,适度普惠关爱保障体系全面建立 

十年来,我们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为目标,建机制、促融合、设网络、强监管,全力推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得到提升。按照三级服务体系,不断夯实养老服务设施基础,建成各类设施849个,形成“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为老服务设施网络。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为破解居家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在全省率先实施爱老幸福食堂工程,建成182个“幸福食堂”,形成了“五级助餐网络”。“爱老幸福食堂”建设得到了民政部的充分肯定,并作为“范本”在全国推广。  十年来,我市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投资2.09亿元建设了400个农村老年之家,打造了“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农村养老服务走到了全国前列,养老服务已成为幸福西宁最温暖的底色。研究出台了25项为老政策措施,探索实施“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保健康复+社区托幼”的五融合服务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在家门口养老的愿望。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引入专业化社会组织为困难和高龄老人提供助餐、助洁等服务,为30万人次老年人购买服务2.4亿元,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工作,已建设家庭照护床位2442张,累计服务达2万余人次。通过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及智能设备配备,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监护、远程健康管理等专业服务。养老床位达到1.2万个,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长9.9%。  十年来,累计投资3410万元建设370个儿童之家,实现全市村(居)“儿童之家”全覆盖。投资1.41亿元新建以“欢乐城堡”为主题的西宁市儿童福利院。成立市、县(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了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制度,配备乡镇儿童督导员76名,村(社区)儿童主任1093名。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集中供养孤儿补贴标准提高至1450元/月,散居孤儿补贴标准提高至1050元/月。我们不断规范完善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主动发现机制》,全面构筑困境儿童政策保障体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保障网络。

基层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多元参与共建体系基本建成

十年来,我们围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多方参与共同治理机制,全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架构逐步建成,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社区协商制度,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事务,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在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设置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监督村(居)委会重要事项。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弘扬公序良俗,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7.25亿元,建成社区综合服务设施131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79个,实现了城乡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  十年来,我们全面建立了村“两委”成员“基本报酬+4项补贴”和社区工作者“四岗17级”报酬体系,社区工作人员月报酬平均达到4200元,最高达7953元,社区工作人员报酬位居全省首位。为917个行政村落实了村级运转经费每年3—5万元,组织开展乡村治理领域专项整治,稳妥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开展民政部门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和社区便民服务试点工作,举办两届“社洽会”,争取省级专项资金3960万元,实施社会工作服务和社区便民服务项目162个,直接受益群众达7130余人。组织实施了社区减负增效、社区工作事项准入、社区民主协商等工作,出台《城镇社区设置管理办法》,新增16个社区,社区治理组织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  十年来,我们深化社会组织管理,累计培育扶持登记各类社会组织1661家,提供就业岗位7865个。投资4153万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中心4个,乡镇(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中心建成率达到50%以上。加大非法社会组织打击整治力度,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等专项行动整治,累计检查社会组织300余家,查处非法社会组织42家,规范了行业协会商会会费标准,社会组织监管约束机制基本建立。充分发挥公益属性,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扶贫助学等志愿公益服务2万人次,捐款捐物1300多万元,受益群众达20万人。初步形成政府扶持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公益事业新格局。

专项事务服务精准高效,构建高质量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十年来,婚姻登记工作从1980年的《婚姻法》走向2021年《民法典》,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贯彻落实《民法典》,优化提升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落实离婚冷静期制度,婚姻登记规范化和合格率达100%。着力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持续传承良好家风家教,扎实推进婚俗改革各项工作。2021年,全面取消35个乡镇婚姻登记职能,高标准完成了婚姻登记“市内通办”改革工作任务,实现婚姻信息数据共享和联网查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温馨的婚姻登记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十年来,我们推进行政区域界线法治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了界线管理工作机制,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任务,形成成果目录18369条。行政区划调整取得突破,湟中区于2020年7月正式设立,高效率全面完成撤县设区工作。

  十年来,深化殡葬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殡葬管理体制,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投资1.7亿元建设西宁市殡仪馆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填补我市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的空白。加大殡仪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初步形成了辐射周边县、区的殡仪服务的网络体系。全面提升火化能力,年火化率提高至58.88%,满足了各族群众殡葬服务基本需求。制定了《实施惠民殡葬政策免除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费意见》,推行均等化、普惠性政策,切实解决了家庭困难群众、低保户等特殊群体殡葬难、殡葬贵的问题。截至2021年底,发放各类惠民补贴资金1132万元。

  十年来,我们精准发力,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让困难群众保障更有力度,基本社会服务更有温度,养老服务更有深度,基层社会治理更有精度。翻开民政工作日志,民生实事令人振奋,民生数据让人欣慰,民政工作优异的“成绩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凝聚着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感恩奋进、拼搏赶超、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贡献民政力量。



答记者问

请介绍一下十年来,西宁市人社部门在促进就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积星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人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社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青考察视察重要指示,稳就业、保民生,强保障、保发放,促改革、激活力,治欠薪、促和谐,切实履行服务群众、保障民生职责,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进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真绩实效。

  稳定就业方面,促进城乡就业扩容提质有力。围绕“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重大要求,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成效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就业专项资金支出逐年增高,累计支出23.68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1.47万人,各类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3.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6.7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23.92亿元。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八项行动,累计认定就业见习基地100余家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总体登记就业率达87%以上。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断提升,树立创业典型200余人。在176个社区、917个行政村设立就业联络员1093名,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779场次,提供岗位信息54.06万条次,公共就业服务效能持续增强。

  社会保障方面,推进社会保险扩围增效有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大要求,织密网、建机制、兜底线,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让群众切实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逐年调整,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达到3600余元,较十年前提高近2100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实现8次调整,受益参保人员达14.99万人。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目前养老、失业、工伤三大险种参保228.83万人险。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在全省推行以“专属客服”“专线预约”“专题宣讲”“专项辅导”“专门审核”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经办,109项社保公共服务事项全面对外公布,22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切实为参保单位和办事群众提供了便利。

  人才人事方面,推进人才人事体制改革有效。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健全柔性引才用才机制,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畅通了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双通道”,试点开展专技人员网上职称申报评审,在合理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率先推行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改革,十年来,共招聘各类事业单位人员9314人。同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率先在全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完成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3.06万人次。

  劳动关系方面,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更实。始终把保障劳动者权益作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同行的重大任务,认真贯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健全完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长效机制,劳动维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立欠薪线索红、黄、蓝分级预警机制,依法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快速高效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模式逐步形成。十年来,办结欠薪类案件6030件,为近7.44万人次追发工资待遇8.9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沿着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打造 “高地”、建设“四地”,感恩奋进、拼搏赶超,以坚定的信心、过硬的能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推动全市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聚力打造高原城市高品质生活标杆汇集高质量人力生产要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郭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牢固树立“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理念,以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立足群众健康需求,综合发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深化综合医改,群众看病就医经济负担明显减轻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以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以医联体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全市累计投入医改资金106.49亿元,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基本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做到了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基本药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等12项全覆盖,医院收支结构逐步优化,实现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探索出一条财政负担的起、群众承受得了、社会满意度高的医疗和健康“双轮”驱动的医改之路。2016年,在国务院医改办对全国100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评估中,西宁市取得了全国第四的优异成绩2017年,西宁市获得国务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表扬激励。2018年、2019年西宁从“医联体”迈向“健共体”,两次入选全国医改十大新举措。2021年成功入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二批国家级示范城市。  我们夯实基本医疗,群众就医的便捷性可及性明显改善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标,10年来投资实施医疗卫生项目211个,新(改、扩)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5所,补齐基本医疗设备和急救车辆,全面完成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突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住院医师、全科医生等人才项目扎实推进,累计培养卫生专业人员12.42万人次、省级优秀专家30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757名、学科带头人35名,成立15个专科分会,建成23个质控中心。2021年底,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11.56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4.0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5.30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我们突出关口前移,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得到明显保障持续加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控策略落实,各类传染病稳定控制在低水平。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长期保持95%以上,以县为单位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继续保持100%。全市实现碘缺乏病、饮水氟中毒消除和控制,地方病防治专项攻坚行动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率先在全省实现包虫病手术患者清零。连续10年未发生人间鼠疫疫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迅速果断处置疫情,取得院内医务人员零感染、院感零发生、患者零死亡的最佳治疗效果和抗疫佳绩。全市41名卫生健康工作者和9家医疗卫生机构受到国家、省级抗疫表彰。我们推进健康西宁,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明显提升深入实施健康西宁20个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幸福西宁• 健康药箱”及13种慢性病药品补助惠民政策,深入开展慢病签约服务管理,成立“3+1+N”全科医生签约团队。2013、2016、2019年三次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市预估人均期望寿命达75.74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生儿死亡率为4.39‰、婴儿死亡率为5.26‰、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31‰、孕产妇死亡率为6.05/10万,创历史新低。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建成标准化母婴室40个,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7家,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8所。率先在全省建成中西医康养中心,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5个,医养结合机构17所。全市健康教育网络覆盖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全市卫生健康工作,持续提升群众健康福祉,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提供健康保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作出贡献,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这十年来,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围绕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 安建忠

     十年来,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旅游生活的需求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产业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一)加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成塔尔寺大景区、藏医药博物馆一期、新华联国际旅游城等文旅融合特色项目,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河湟文化景区景点。打造了“第三极看海洋”“高原观熊猫” “四季泡温泉”等文旅特色产品。“几何书店”作为本土文化品牌落地国内多个城市,唐道637和力盟商业巷步行街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出台全省首部乡村旅游绿色发展奖励办法,打造了西纳川休闲农业、窎沟片区农俗文化等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1个,全国乡村旅游能人6人。  (二)完善体系建设,公共服务跃上新台阶。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成功落地运营,总投资7.5亿元,总建筑面积6万余㎡,成为我市文化惠民新高地、城市形象新地标。推进市文化馆、市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7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1093个、聘用村级文化管理员140名,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全年开展“文艺轻骑兵下基层”“百姓大舞台惠民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在家门口免费看文艺演出、参加文化活动成为市民文化生活“新常态”。  (三)加大资金投入,广电事业打开新天地。累计争取专项资金1.6亿元,先后实施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应急广播等公益性项目,使全市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广播电视发射台(站)64座,农村地区“户户通”用户达到19.5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47%,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67%,极大地满足了城乡居民听好广播、看好电视和公平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力。                                                  (四)创新推广方式,宣传营销开启新篇章。连续举办六届中国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年会、四届青海地方特色小吃展暨西宁美食节、两届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FIRST青年电影展等特色节庆活动。“西宁美食节”“冬游西宁”入选2021年度中国旅游产业影响案例,西宁市先后荣获“全国十大网红旅游城市”“避暑旅游十佳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为发展目标,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生态旅游发展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争当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加快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市民们拥有了更多教育获得感、幸福感。请您介绍一下,教育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常玉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制,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西宁教育正朝着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稳步迈进。

  过去十年,是立德树人从强基固本向培根铸魂转变的十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最好教材,坚持五育并举,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挖掘地方育人元素,强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大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力度,我市构建“1123”大思政格局的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双减”工作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过去十年,是教育资源从基本满足到全面改善提升的十年。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585.0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年均增长6.56%,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多年保持在4%以上。建立健全教育资助体系,落实资金38.28亿元,惠及学生437.35万人次。投入149亿元,新改扩建学校443所,新增学位3.5万个,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大班额比例降至2.3%。加快推进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班班通”覆盖率达100%。

  过去十年,是教育改革从局部探索到内涵驱动深化的十年。我们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教育评价、督导体制机制等重点改革任务,呈现出全面铺开、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中考制度改革经验得到教育部推广。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四互四共”集团化办学改革“西宁模式”。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教育融合发展、东西部教育协作帮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西宁市获评“全国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

  过去十年,是教育质量从要素带动到创新赋能加速的十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学前教育充裕普惠安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推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乡村学校,全市五区两县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目前,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05.16%,义务教育巩固率98.8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3.68%,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占比提高到95.5%,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过去十年,是师资队伍从总量扩充到提质晋档增效的十年。我们深入实施西宁教育强师计划,启动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名工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毛吉、全国优秀教师张璐璐、中国好人李有琴、全国三八红旗手陈京利等一批标杆。推进师资供给保障计划,招录教师5132人,结构性阶段性缺员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每年投入市培专项资金,分层分类全覆盖施训,师资水平不断提升,3000余人次在国家和省级各类技能竞赛获奖。面对世纪疫情,全市教师迎难而上,“停课不停教”。

  踏上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作风、提能力,感恩奋进、拼搏赶超,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争当“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排头兵,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作出新的更大教育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往期推荐: 

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通告(第204号)致全市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的一封信玉树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通告(2022年第45号)海西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通告(第72号)事关假期出行,国家卫健委发布新措施热点视频推荐:  

来源:西宁广播电视台


编辑:格列朗杰

责编:李洁

审核:马青海

监制:闫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