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名人堂 | 报业大亨约瑟夫·普利策
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个有教养的犹太商人,母亲是奥地利日耳曼人。童年时代的普利策在布达佩斯的贵族学校跟随私人教师学习德语和法语,并培养了对欧洲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兴趣。他10多岁时父亲逝世,母亲改嫁。因为与继父感情不和,17岁的普利策离家出走,加入了美国联邦军在法国招募的兵团,于1864年秋随同一群欧洲移民乘船到了美国波士顿。
战争结束后,普利策辗转来到圣路易斯。在这里他干着杂活,间或还得失业。但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英语和法律,博览群书。在图书馆的棋艺室里,他凭借高超的棋艺结识了圣路易斯最大的德文报纸《西方邮报》的两位负责人。1867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1868年底他总算触摸到了此后他生命中的主题——新闻,成了《西方邮报》的一名记者。
1868年进入《西方邮报》,普利策的“战斗生涯”便开始了:瘦弱的普利策是拼命三郎。他每天不知疲倦地从上午10点干到次日凌晨2点,他是个天生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很快将《西方邮报》变成了揭露社会弊病的战场。《纽约世界报》的最后一任城市版编辑在他撰写的传记《约瑟夫·普利策和他的世界》一书中,这样描述了普利策在《西方邮报》时的情景:“从清晨伏案直到午夜甚至更晚,对报社的一切均事必躬亲。”
美国新闻业的自由经济特性,给普利策这样出类拔萃的新闻人提供了可观的发展机会。作为报纸的灵魂人物,《西方邮报》老板决定给年方25岁的普利策以报纸的一部分股权,这使得普利策很快成为一个富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012w3177z&width=500&height=375&auto=0
晓松说对普利策的介绍
普利策很崇敬《纽约论坛报》主编霍斯勒•格里利和他的社会改革思想。1872年格里利竞选总统,普利策和《西方邮报》的业主舒尔茨一起,在密苏里州德语地区到处为格里利做竞选演说。但这次选举以格里利失败而告终,普利策利用选举后《西方邮报》股东人心涣散之际,以低价购买了该报的部分股票,之后以3万美元高价出售,转手间赚了一大笔钱。1874年,他又以同样手法买下破了产的《密苏里国家报》,稍加修改后卖给了《环球日报》,从中又获利2万多美元。
创办于1864年的《圣路易斯电讯报》在前几任老板控制下连年亏本,被迫宣告破产,进行拍卖。普利策以2500美元的价格购得《电讯报》,31岁的普利策至此才算有了自己的报纸。在把《电讯报》抓在手中的同时,他对当地报业市场做了精细调查。他发现当地另一家竞争对手《邮报》也处于困难之中,经与《邮报》老板商议,以对等的条件,实现了《电讯报》和《邮报》的合并,改为晚刊《邮讯报》。将近一年后,普利策又购买了原《邮报》老板的股份,成为《邮讯报》的独资者。
雄心勃勃的普利策为打开合并后的局面,首先打出了“超党派”的“独立”的旗帜。他在《邮讯报》创刊时宣布:《邮讯报》将不为政党,而为民服务,不是共和党的而是真理的喉舌,不支持“行政当局”,而对它进行批评,反对所有的欺诈和骗局,不管它们发生于何处,属于何种性质,提倡原则与理想,而不提倡偏见与党派性。在办报的具体实践方面,普利策的《邮讯报》一开始就进行各种“社会运动”,致力于“医治各种弊端”,诸如无赖政客、有钱的偷税者、受警察保护的赌博集团和 营私舞弊的公用事业等成为其主要抨击对象。普利策这些做法固然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他多年来渴望改革 不平等社会现状的夙愿;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扩大报纸销量,获得更大的利润。正因为如此,普利策同当时的一般资产阶级报人一样,常常乞求于“煽情主义”的新闻报道手段,招徕读者。
《邮讯报》迅速取得进展,与它竞争的《明星报》倒闭后,《邮讯报》有一段时间成为圣路易斯城惟一的英文晚报。到1879年底,其发行量达到4984份。广告收入也相当可观,普利策把版面扩大1倍,改成8版。普利策精力充沛,工作热情,深入编辑室,充分发挥雇员的能力特长,并且在他的职工中不断扩大分配所得利润。这些措施激发了员工的干劲,《邮讯报》也越来越吸引读者,1881年3月发行量上升到1.2万份,在以后18个月中又猛增到2.23万份,1881年盈利即达8.5万美元。《邮讯报》的声望日益提高,足以与当地有影响的实力雄厚的《密苏里共和党人报》和《环球民主党人报》等日报相抗衡。
1883年,《纽约世界报》标价50万美元寻求买主,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普利策最后以34.6万美元的价格将其买下。交接手续完成后,普利策即投入《世界报》的改造工作。编辑部暂时仍租用原《世界报》大楼,但普利策却要使《世界报》以新的光彩虽现在世人眼前。他在发刊词里宣称:《世界 报》从即日起,要置于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经营管理之下。《世界报》将以新的宗旨、方针、信息和兴趣 面向其读者。普利策不是一个革命家,并不赞成社会主义,但从开始办报起,一直热衷于在资本主义制 度范围内进行有限度的改革。《世界报》揭示穷苦者的恶劣的居住环境,列举出婴儿死亡的统计数字,报道很多人过圣诞节没有面包,提到破旧的卫生设施无人检查和修理。
法国《费加罗报》主编威尔梅桑曾说,报纸“每天要把一块石头投入池塘”。普利策也信奉同样的办报哲学。他说,报纸要发表独家新闻。“在我看来,如果报纸只依靠现成的随手拈来的消息,是不会成功的。我们的报纸每天至少要有一个独特的新闻,每一期都要有一条爆炸性新闻。要提前准备,不要守株待兔。”
普利策意识到自己喜爱有声有色的故事和新闻,难免会助长他的记者、编辑们添油加醋的作风,因而他常常提醒工作人员要尊重事实。在他的命令下,城市版编辑室的墙上贴着大标语:“精确,精确,再精确,如果一个记者说1万人参加了集会,实际上只有5000人到会,说一场大火损失了20万美元,实际数字却是7.5万美元,这个记者就会受到斥责和罚款。
《世界报》的销量不断上升。3个月后,报纸的发行量增加了两倍,达到3.9万份。1887年初,销售超过25万份。同年,《世界报》以250万美元,在法兰克福街海德公园旁,盖了当时纽约最高最引人注目的大楼,供《世界报》晨刊、晚刊和星期日刊办公所用。在这座镀金圆屋顶大楼里,安装了最新式的印刷机器。这一年该报已拥有职工1300人。1893年《世界报》资产为1000万美元。它已成为巨大 的资本主义企业。
普利策对报社的拼命三郎式的工作方法使他付出了代价,他的健康受到损害。由于过度投入工作,也由于他易怒的个性,他的身体和神经遭到了极大损害。1890年,43岁的约瑟夫·普利策宣布退休,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世界报》,从此再未回到过编辑部。
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在普利策生活的年代,新闻记者不受重视,他希望记者能够与受人尊敬的医生、律师比肩而立。普利策认为应当建立新闻学院,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新闻工作者。普利策遗嘱捐赠200万美元作为1912年创建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基金,其中50万设立今天闻名世界的普利策新闻奖。临终又为这一学院捐款100万美元,成立了一个基金会,1917年,普利策新闻奖第一次颁发。
今天,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已经成为美国新闻从业人员向往的学府。美国一些著名大学也都相继设立了新闻学院。普利策奖金每年授予各类报刊作品以及小说、诗歌、传记、历史、戏剧等等,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
被镌刻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普利策铜像基座上的一段名言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国家与报业休戚相关,升沉与共。报业必须具有能力,大公无私,训练有素,深知公理并有维护公理的勇气,才能保障社会道德。否则,民选政府就会徒有虚名,成为一种赝品。报业的谩骂、煽动、虚伪、专横将使国家与报业一同堕落。塑造国家前途之权掌握在未来新闻记者的手中。”
正如普利策所希望的:“只有最崇高的理想,兢兢业业的正当行为,对于所涉及的问题具备正确知识以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使得报刊不屈从于商业利益,不寻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对公众的福利。”
这些,作为美国报界最有社会责任理念、最受人尊敬的报人,普利策是当之无愧的。
号外:
1,5月7日以色列活动:5月7日活动 | 圣经遗址与1948 (点击查看)
2,新一期希伯来语沙龙:希伯来语,我要学 (点击查看)
以色列计划 | 专注于以色列与中东问题及中以关系!
Israel Plan | Related with Israel
中以联合的以色列专业非营利机构!
An NPO organization for Israel
文化 | 经济 | 旅游 | 军事 | 历史 | 科技 | 信仰 | 艺术
点击标题下方“以色列计划”一键关注
来稿及建议:info@israelpl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