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大屠杀幸存者Elie Wiesel逝世,享年87岁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Elie Wiesel(埃利·维瑟尔)星期六在其曼哈顿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以色列计划5月曾对他做过专文介绍,链接:人性的永夜
1986年,Wiesel先生因为通过写作“把个人的关注化为对一切暴力、仇恨和压迫的普遍谴责”而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在战后近20年的时间里,备受创伤的欧洲犹太幸存者以及因为没有拯救更多同胞而有着罪恶感的美国犹太人,相比于愤怒与复仇,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是沉默。引用纽约时报对这种行为的描述,即“冻在了沉默之中”。而Wiesel先生正是由于他对这种遗忘和暴力的公开指责,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1986年,在他的获奖感言中,他说:“如果我们忘记了,我们就是有罪的,我们就是共犯。” 诺贝尔委员会如是评价Wiesel先生:“他是人类的信使。他传达着和平,救赎和人类尊严的信息。他的信念,这种世界的邪恶能被打败的信念,是来之不易的。“
历史的重要性不可否认,而比历史更重要更真切的,是回忆。Wiesel先生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和平反战作为,更多的是在于他对回忆的捍卫。法国费加罗(Le Figaro)日报在对Elie Wiesel去世消息的报道中,敬称其为“回忆的斗士”(Militant de la mémoire)。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陪同Wiesel先生一起参观Buchenwald集中营时,称其为“活着的纪念碑”。以色列总理Netanyahu在对Wiesel先生的逝世致辞时,称其为“一线光芒和相信着善良的人性的例子”。
Wiesel先生1986年在buchenwald集中营。他与父母及三个姐妹被抓入集中营,最终只有他幸存了下来。
战后的Wiesel先生被送上一列装着400个孤儿的火车送去法国,住在诺曼底一个犹太组织的家里。大学生活中他开始为法国报纸L’Arche写作,随后在1948年被该报社送去以色列报导新建的希伯来之国的新闻。在以色列,他也成为了Yediot Ahronot日报的巴黎记者,也因此认识了鼓励他将自己的战时回忆写出来的Mauriac先生。1956年,一份800页的意第绪语的回忆录写成,之后被缩减成127页并翻译成法文,名为La Nuit (夜)。(相关阅读:人性的永夜)
“Yes, I have faith. Faith in God and even in His creation. Without it no action would be possible. And action is the only remedy to indifference: the most insidious danger of all.”
"当一个犹太人第一次访问耶路撒冷,其实并非第一次,而是一次回家"
——Elie Wiesel
Wiesel先生第一次进入公众视线是他的作品《夜》在一年后被翻译成英文出版,这本自传小说讲述着当年作为一个青少年的他在集中营目睹的可怕经历,百万人死去而自己生还而摆脱不掉的罪恶感,以及痛苦地对上帝的质疑。Wiesel先生在1981年的一次采访中告诉纽约时报,如果他活下来了,那么一定是有原因的,他必须做些什么,他背负着使命。Wiesel先生的想法细腻而隆重,他说:“如果活下来的不是我,而是另一个人,他也会这么做的。而现在的我,在为他完成心愿。但我也很清楚,我不可能做到。”
2009年6月5日,奥巴马总统,德国默克尔总理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Elie Wiesel一行人在德国的buchenwald集中营。 图片:法新社
Wiesel先生对回忆是谨慎的。在离开Buchenwald集中营后,他发誓不会在10年之内谈及和写下他看到和经历的一切,因为他不想“用错错词”。
1986年1月,Wiesel先生在从Buchenwald集中营被释放的41年之后,第一次重新踏上德国的土地。他很感动德国学生对历史的承认和尊重,他对此的描述是“德国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过去的探索之路是充满痛苦的,也是充满深度的。” Wiesel先生还说过一句一针见血的话让人印象颇深:“德国有没有祈求过原谅?没有,他们从来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
德国一直在做的,只有对历史的忏悔和道歉,却从来不祈求原谅。对历史的严肃对待,自二战之后一直到今日的学生课堂,从未改变过。作为二战的战败国之一,德国对受难者的忏悔不仅是对国民认知的负责,更是对人性的承认。可悲的是,这样的行为并不是被别的战败国认可的,也再次证实了Wiesel先生的困惑和担忧,却也体现出他坚信这样的邪恶势力终究会被打败的信念之可贵,以及从中而体现出的回忆的力量。
更准确地说,是大声说出自己的回忆的力量。这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在对待日本对于二战时很多恶行不予承认的做法可借鉴的方面。的确,这样的声音是被传出过,传到很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却断断续续,忽高忽低,从而无法得到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我们需要并且保护和Elie Wiesel一样的“回忆的斗士”们,像犹太人和德国人一样,“不忘记,不重复” (Never forget, never again)。1973年,Wiesel与妻子和儿子所罗门在纽约的家中
Wiesel先生生前作为教授和作家,在波士顿大学等地教书,生活往返于美国,法国和以色列。在2006年,他谢绝以色列前总统Ehud Olmert去做以色列总统的邀请,理由是,“我只是一个作家”。
谨以此文向Elie Wiesel先生致敬!
来自纽约的Carol对本文有贡献。
以色列计划 | 专注于以色列与中东及中以关系!
Israel Plan Organization | Related with Israel
中以联合的以色列专业非盈利机构
An NPO for Israel
文化 | 经济 | 旅游 | 军事 | 历史 | 科技 | 信仰 | 艺术
点击标题下方“以色列计划”一键关注
来稿及建议:info@israelpl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