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以色列“情结”
坦率点来讲,刚回到上海的这些日子里我对于外出这件事情是十分抗拒的,甚至看到人多的地方会心生恐惧。这种不自然的“自然反应”不仅仅是由于以色列对于“恐怖主义”与“反恐”高度警惕营造出的整体氛围造成的,更多的是自身对于全球恐怖主义蔓延的担忧。
我们生活的年代太过于“和平”。从我有认知开始仿佛“战争”就离我们遥不可及,直到去了以色列。在最初的日子里,媒体报道中出现的以色列是个战区,但身处此地的我却产生了质疑。这里的日子平静的让我很想一次次的告诉那些单凭只言片语就断言这里战火纷飞甚至心生偏见的小伙伴:以色列或许比你想象中的安全。就如同我们的新疆也曾发生过7·5事件,但你会说那时的中国处在战争状态了么?
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歧义,因为先入为主的态度而拒绝接近真相才是文化差异之间最需要跨越的鸿沟。事后有人问我什么是7·5事件?这点让我深深地意识到,也许我们这一代距离“战争与暴力”太远了,又或许不会太远了。
以色列与叙利亚接壤,那个现如今曝光率几乎100%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种族、地理、宗教与文明冲突而集中爆发恐怖活动的地区自然地把矛头之一赤裸裸的指向了以色列。小范围的迫击炮骚扰边境、恐怖分子的渗透入境实施袭击、对于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全世界各地极端穆斯林信奉者的“集中培养”,一时间那里成了最靠近恐怖主义最靠近以色列甚至最让我担心会牵连到自己祖国安危的恐怖主义温床(相关数据显示新疆的部分穆斯林曾非法前往叙利亚参与“圣战”并已偷偷返回国内 )。
当我昨天还在聊天的朋友今天就死于他们的匕首之下,当我爱戴的教授被他们射杀在繁华闹市区街边的咖啡馆门前,当我身处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出现了自然而然的紧张感时让我对于“人群的聚集”产生了恐惧。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我很赞同的一句话。我本不相信“感同身受”,所以也从不强求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但关于:如何对于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最终让人产生的“紧张感”,今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湄公河》或许可以有所体现。
在这部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有两个都和孩子有关:娃娃兵之间的赌博,谁输了就用不满膛的枪朝自己脑袋开一枪,空膛就赢得赌注,输了就等于自杀,镜头并未就此停止,“砰”的一声镜头拉向了血光四溅的远方……身高还不足保安亭高的小孩子背着装满炸药和机关枪的包溜进公安厅实施恐怖袭击,看着他们娴熟的开枪技巧和那种镇定甚至对于嗜血产生兴奋的眼神,让镜头之中看到这些孩子的出现而产生犹豫的成年人看上去显得如此不知所措。
在以色列这块靠近“火药桶”的纷争之地,这种恐怖教育也有所体现(巴勒斯坦人对于孩子的极端教育)。这些多多少少的信息,有的来自阿拉伯朋友,有的来自犹太朋友,他们相互说着彼此的不是,那种言语间自然而然地对于彼此的不信任、仇恨甚至憎恶,让人不禁会想: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有很多,不再以年龄的大小区分是非对错,善恶丑陋是一件多么令人悲哀与后怕的事情。
感谢广大朋友对以色列计划一如既往的支持,为了向大家提供更加精彩而有趣并有用的以色列相关信息,现向社会各界征稿,稿件需符合以下条件,最好是原创文章,一周(7天)内的所有赞赏金额全部奖励作者,上限1000元,超过1000元的部分捐赠以色列计划作为运营经费。也欢迎在不侵权的情况下推荐其他人撰写的稿件,采用5篇以上即可获得我们寄出的奖品。
稿件要求:与以色列相关任何题材形式的内容,真实不虚构、不夸大亦不带任何攻击性,可读性强,新鲜有趣。英文稿件我们可以进行翻译。
猜你喜欢
以色列计划 | 专注于以色列与中东问题及中以关系!
Israel Plan Organization | Related with Israel
中以联合的以色列专业非盈利机构
An NPO for Israel
文化 | 经济 | 旅游 | 军事 | 历史 | 科技 | 信仰 | 艺术
点击标题下方“以色列计划”一键关注
来稿及建议:info@israelpl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