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将他变成一个正常人
没有多少中国读者知道以色列当红作家埃特加·凯雷特(Etgar Keret),但很多人却在照片上看到过这张脸。一张名为“世界上最窄的房子”的照片在网络上走红,这栋房子建在波兰华沙两栋楼房中间的夹缝里,屋中陈设一应俱全,而照片中在里面睡觉、工作的男人就是凯雷特。他是房子的第一位住户,房子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凯雷特之屋”。
“最窄房子”灵感来自小说
“多年前,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用口音很重的英语对我说:‘你好啊,我在华沙街头看到两栋房子间的一块小空地,那块小地方对我说,应该在这里建栋房子。’我想这肯定是在跟我开玩笑。”几周后,凯雷特又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端的人要求跟他见面并一起喝咖啡,“我对他的这一计划很感兴趣。对方觉得,我的小说很小,但什么都有,而这栋房子也应该一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然后他们就真的去造了。”
“凯雷特之屋”最宽处为152厘米,最窄处仅有92厘米,但设施却一应俱全,一个单身汉在里面生活完全没有问题。这是一栋正常的房子,这句话同样可以用于凯雷特大多数的短篇小说:篇幅很小,人物关系简单,却有完整的故事结构。他的短篇小说很像是酒吧里说的那种单口相声,就像伍迪·艾伦早年在酒吧里说的那种。这些故事是反文学的,它们都发生在当下的以色列,有些色情和暴力,同时也回到了讲故事的传统,既是民间寓言又有果戈理和卡夫卡的荒诞。“设计师的出发点就是建造一间和我小说相像的房子。”
房子建好后,无印良品对其非常感兴趣,因此里面摆的家具陈设等都是无印良品的东西。凯雷特则像个博物馆里的展品一样被全世界媒体拍摄。但其实,他没有长住在那里。“我还是希望能大一点就好了,不过有时候也觉得小一点也不错,尤其是当要拖地板的时候。”“世界上最窄的房子”借着凯雷特的名气进行营销,这也可见这位作家的受欢迎程度。
在凯雷特的小说里也有很多奇思妙想。“我太太对于我写的离谱故事已经司空见惯了。她问过我,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已婚男人出轨的故事?我反问她:你是情愿我写一些忠诚的丈夫但是自己出轨吗?我觉得这里面关系到小说的本质。”
凯雷特吃素,有着大门牙,动作利索,他自嘲像兔子,“我儿子说每个人都是动物,他还说我是兔子。”尽管他的小说里有那么多动物,他自己却对猫过敏,“我们家有两只猫,但是我从来不让它们进门。我儿子很生气,因为他是想让猫进门的。”凯雷特现在在大学教写作,每当有同学问他怎么做个作家时,他会说:“起床晚!”“有一天,有个教授要求开除我,因为我老迟到。他们开了会讨论,然后问我,什么理由迟到?你在外面还在做什么。我说,我在写小说。教授说,这样吧,你把小说给文学系教授看看,如果他们觉得写得好,就可以看作是不开除你的理由,我就这样留下来了。一年后,文学系教授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还在写。我说,我不需要写了,因为我待得挺好了。其实那个老师已经离开学校去做出版社文学编辑了,他想出版我的东西。”
写作是因为朋友的自杀
现在的凯雷特,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属于正常人了。在年轻时,他继承了家族的“奇葩”基因。“我来自一个糟糕的士兵之家,我们家里人都有一个问题:不太遵守命令。我哥哥是以色列军队里唯一被审判并坐牢的人;我当兵的时候,指挥官宗教信仰非常虔诚,他认为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有原因存在,但他偏偏不明白上帝为何要创造我。”
是写作,把凯雷特变成了一个正常人,拯救了他的人生。而他开始写作是因为朋友的自杀。他和朋友在同一个部队服役,有一天朋友对自己开了一枪。“我在他死后一个星期写了一篇小说。我当时发现大家都很害怕自杀,因为周围有人自杀的时候,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不去自杀。于是你就会为自杀者编造理由:发疯了、被女朋友甩了、性格软弱等等。”在这篇名为《管道》的小说里,他写了一个不愿在这个世界上待的人,最后想办法去了另一个世界。“我写自杀,并不是因为我有自杀倾向,而是因为写自杀能使我反思活着这个选项。我们的出生不是自己选的,人生好比在餐厅里吃饭,如果食物糟糕,你可以起身走人。在描写自杀的时候,我尤其感受到我们的人生是一个选项。既然选择了活着,我们就应该负起责任、尊重生活。”
这样一篇小说其实也应和了当时以色列社会的气氛。“年轻人在战场上战斗,有的杀过人,有的好朋友给人杀了。我们做过许多疯狂的事,体验了太多的情绪。我们之所以这样胡来,是因为想尽力赶走恐惧。”退伍后,他认识了女孩,谈起了恋爱,变回了正常人。“我觉得是写作拯救了我的人生。人生不是有了宜家和无印良品的产品就可以了,人生的意义在于有所作为,这也是我们的人生责任。我的小说虽然写到了许多疯狂事,但也可以说,它们展示的是我们可能过的人生、可以一试的人生。”
这就是凯雷特小说的特质,有趣、疯狂、超现实,有着一些卡夫卡的影子。凯雷特说,他深受卡夫卡的影响。“我在军营的图书馆读到了卡夫卡小说,当时给我很大宽慰。对我来说,宽慰的地方在于历史上有一个比我活得还要操蛋的神经病。”
犹太人对体制的态度是质疑和挑衅
他不写像阿摩斯·奥兹、大卫·格罗斯曼这些世界级以色列作家那样的宏大题材作品,“我们是两代作家,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同了,我写人的困惑、人的脆弱。”事实上,凯雷特的作品尽管有时候被认为有些玩世不恭,但他的作品中涉及的依然是以色列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比如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有人说癌症是上帝的恐怖袭击,上帝就是想吓唬我们。在很多意外中,有人死去,有人却活了下来。谁死谁活是完全随机的。决定你幸存还是死去的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原因。”
比如宗教,“我姐姐信教,她有11个孩子、12个孙辈,而她只有50岁。我儿子今年8岁,学校老师问他你们家信不信教?他回答说:‘这个说来复杂,我姑姑相信上帝,我妈妈不信,我和爸爸还在犹豫。’我自认是个不可知论者,我一方面不相信我们是完全物质的,但要是有人跑来跟我说他知道上帝长什么样,我也是怀疑的。我相信有的事物是我们不理解的,这就是我的信仰。如果有人要对我解释我们不理解的东西,他这就是自相矛盾了。”
比如犹太性,凯雷特说在他自己身上“犹太人多过以色列人”,“犹太人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一直没有自己的土地。在我看来,犹太人身份有一些很独特、很有趣的地方:身为犹太人,你总是具有两个身份。如果你是‘美国犹太人’,那么你就既是美国人,又是犹太人,比如伍迪·艾伦。有了两个身份,你就总是可以从外部审视自己。他们一会儿在里面,一会儿又在外面。我们对于体制的态度是质疑、挑衅的,这是典型的犹太式态度。犹太人的身份在我的天性中占了很大比重。我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
比如身份认同,“我认为犹太人身份中总是有那么一个‘别人’的观念,犹太人总是‘别人’。犹太人在历史上流浪了两千年,始终是不掌权的少数民族,他们很看重自己的个性、对生活的独特看法。我本人就是这样。”
触碰社会禁忌被抗议
凯雷特的作品也时常遇到麻烦。他的小说进入以色列中学课堂,有教师上街游行抗议,还有老师说就算被解雇也不教他的作品。那两篇小说其实都是关于大屠杀的严肃题材,但被那些教师认为不够尊重,“我倒觉得它们是对大屠杀记忆的尊重。以色列社会有许多禁忌,有的关于大屠杀,有的关于战死的士兵,还有关于拉宾的死。这些话题我都写过,我之所以写它们是因为我的身份:我的朋友当兵时死了,我的父母是大屠杀幸存者,我为拉宾投过票。但同时,我也一直想为自己召回这些记忆,想重新亲近它们,而一般人却希望你用仪式来处理这些记忆。”
凯雷特经常会提到那位自杀朋友的葬礼,军队为他举行了葬礼,士兵往空中放枪,他们还找了一个上校来致辞,上校说,“他是个勇敢的人,受到所有人的爱戴。”“但实际上我朋友是个懦夫,军队里人人讨厌他。可是一旦他死了,别人好像就只能用特定的方式怀念他,好像他就不是一个凡人了。我偏偏不愿这样,我就是要说‘他是个懦夫’。虽然有人听了不高兴。”还有父母的大屠杀经历,凯雷特母亲的父母和兄弟都死于屠杀,他母亲亲眼见到了他外祖母的死,凯雷特曾问母亲,“生活对你这么残酷,你为什么还能这么乐观呢?她回答说:‘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我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没有人性的世界里,别人都想杀我。后来大战结束,生活就好一点了。所以在潜意识里,我觉得生活是向上的,一切都在变好。’”
还有他父亲当时生活在华沙的犹太隔离区,“他自己能够在大战中幸存,就是因为他懒。当年他和一群人从犹太隔离区逃跑,天气很冷,领头的说,大家可以休息一下,但是只能休息十分钟时间。五分钟后,我父亲睡着了。十分钟后大家叫醒他说,我们得走了,德国人已经逼近了。他说你们走吧,我太困了。其他人实在说服不了他,只好撇下他走了。他一连睡了十个钟头。后来德国人截住了那些人,把他们全杀了,只有我父亲一个幸存。所以他常常说:你的命运就是你的性格。”他父亲说自己总想告诉别人:“我们虽然住在隔离区,但我们也是人,也有欢笑和生活。那虽然是我人生中最悲惨的日子,但我也是在那时候第一次吻一个女孩、第一次抽烟。我们是活生生的人。”
其实,凯雷特写的是大屠杀记忆,而不是写大屠杀本身,“我的作品之所以引起争议,我觉得是因为有人想要一种清晰的、象征性的记忆,而不是复杂的记忆。”
征稿启事
感谢广大朋友对以色列计划一如既往的支持,为了向大家提供更加精彩而有趣并有用的以色列相关信息,现向社会各界征稿,稿件需符合以下条件,最好是原创文章,也欢迎在不侵权的情况下推荐其他人撰写的稿件,采用5篇以上即可获得我们寄出的奖品。发表稿件将以礼品形式进行奖励,请所有供稿者在发送稿件时,附上准确详细地址及手机号码,一经采纳并获得一定数额赞赏将收到奖品。感谢您的支持!
稿件要求:与以色列相关任何题材形式的内容,真实不虚构、不夸大亦不带任何攻击性,可读性强,新鲜有趣。英文稿件我们可以进行翻译
猜你喜欢
以色列计划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注于以色列与中东及中以关系!
Israel Plan Organization | Related with Israel
中以联合的以色列专业非盈利机构
An NPO for Israel
文化 | 经济 | 旅游 | 军事 | 历史 | 科技 | 信仰 | 艺术
点击标题下方“以色列计划”一键关注
联系/加入我们:info@israelpl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