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坚强的犹太人
感受吴飞鹏老师笔下的上海滩,与犹太民族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在城市的记忆,是否触动了你?
一、犹太难民
1939年的某个深夜,黄浦江水飘闪着幽灵般的点点白光,黑夜吞噬了两岸建筑的影子。随着一声汽笛的响声,宁静的公平路码头被唤醒了。一艘意大利公司的轮船,满载着拖儿带女的犹太人,停靠在码头上。他们纷纷在黑暗中走下船。他们的神态疲惫,疑虑的眼光分明还带着久藏的热烈。
公平路码头在被上海人称为提篮桥的地区。这些年来,每有大型的轮船靠岸,这里的人们都知道,那是又一船的犹太难民来到了上海;这里的人们还知道,下船的大部分犹太人都会直奔不远处的舟山路、霍山路、惠民路一带。那里,他们的亲朋好友早已生活多年了。
他们是一群幸运的犹太人。他们得到亲朋好友在码头的热情接待;他们更幸运的是,当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接纳他们的时候,上海却敞开怀抱拥他们入怀。
上海在这一时期共接待了2.7万多名犹太难民。如果包含1937年之前就来到上海的犹太商人或犹太平民,那么,犹太人在上海的数字就翻了个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600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杀害,而在上海的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外,都生存了下来。
自1980年代以来,无数散居在各国的、曾经在虹口的提篮桥“小犹太城”生活过的人纷纷回到这里。他们带着极其复杂的感情重温自己的童年,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理想;他们激动万分地找到当年自己居住过的地方;他们用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与年迈的上海老邻居追忆往事。
回来感恩的人中就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撒尔。这个曾经随全家从柏林逃难至上海,当时只有13岁的犹太男孩曾在舟山路59号居住过。他当然和许多老邻居叙旧了;他会问当年的煤球炉子在哪里?他一定还去了霍山公园和当年的百老汇大戏院了。
这个百老汇大戏院对于犹太人是多么重要。如果说摩西会堂的宗教仪式是他们的精神依托的话,那么,这里就是他们激情与愤怒之后的休戚与共和社交的场所。尤其是屋顶的花园简直成为了他们保持乐观态度的补养。
对于一个在上海度过了整个少年和青春时期的男孩,这里有他苦难与温暖共存的回忆;哪怕他是城府颇深的大人物,哪怕他年轻时的落魄和苦难不愿太多流露。想必,上海一定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那个战乱纷扰的年代,约2.7万犹太人混居上海市民中。上海人给予犹太人的帮助是从租赁房子、照看孩子、提供工作、生煤球炉子、裁剪衣服开始的。犹太人能很快融入上海的市民社会是因为这两个民族有相通的家庭伦理观念,那就是注重教育、注重道德。
二战时期的犹太人是苦难的民族。但是,这也是一个坚强的民族,无论未来如何渺茫,他们都乐观从容。他们在上海的生活相对安定一些后,他們就开始了有情趣的生活。
他们在流亡中也不让自己丰富的文化遗产丢失。此外,他们办起了电台,出版了报纸和刊物,组织起剧团和乐队。舟山路一带更是成为了繁荣的商业区,成为“东方的小维也纳”。
但是,日本占领军于1943年2月18日发布通告,要求“无国籍难民”的犹太人必须在5月18日以前迁住进隔离区,即现在的舟山路、霍山路一带地区。至5月18日,大约有1.4万名犹太人住进了隔离区。
1943年-1944年冬季,可能是隔离区难民所遭遇的最严酷的冬季。日常生活用品、电力、煤炭严重匮缺。上海的形势日益恶化,通货膨胀达到了很高的比例。日本人有限地发放通行证,并且加强了对难民的控制。一些人失去了最后的收入来源而成为乞丐、妓女。
二次大战结束后,苦难深重的犹太民族终于走出了魔咒。上海的犹太人渐渐重返欧洲。
二、舟山路-霍山路-惠民路
一带的历史遗迹
徜徉在舟山路一带,你会感觉自己身处古老的欧洲小镇,那些欧风的青砖红瓦的建筑时刻都在隐隐地诉说着历史。
舟山路和惠民路筑于20世纪20年代。霍山路建于1895年。20世纪30年代,来沪避难的犹太人多数安置在这三条马路及周边的长阳路、唐山路。舟山路和霍山路位于当年日本人设立的“虹口犹太人隔离区”区域,惠民路属于隔离区的边缘。
20世纪90年代,陈逸飞的一部记录电影《上海方舟》让众多的人开始关注犹太人的那段苦难历史。
第一难民中心,长阳路138弄
1939年改建的长阳路138弄(原万国商团白俄队营房),是当年上海滩最大的犹太难民隔离区中的难民收容中心。这里设了很大的厨房,每天供应难民的早中晚三餐,中心还附设一个难民医院和一个产科医院。1949年后,在收容所原有建筑上另外加建了两层房屋以供市民居住,现在已经基本无法识别出原有的模样。
白马咖啡馆
在摩西会堂对面,由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于1939年开办,曾是犹太难民重要的聚集场所。2015年在原地重建的咖啡馆,是虹口区推出的“方舟八景”之一。
霍山公园
这里是游客们一定会前往之地。公园很小,里面却有犹太纪念碑和犹太纪念小楼。在公园里面对纪念碑坐下来,你会有无限的感怀,历史总是留下无比的遗憾,而我们也身在历史中。但愿,遗憾的东西少之又少。
长阳路147号,提篮桥监狱
长阳路178号 建筑建造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当年犹太人开设的一间私人诊所,属于德国式建筑风格。
舟山路1-81号,犹太居住区
霍山路85号,远东反战大会旧址
霍山路119-121号,美国犹太人联合就机会驻沪分支机构
霍山路57号,百老汇大戏院
霍山路118号,霍山公园
惠民路118弄、165弄
惠民路73号,精武新会馆,霍元甲于1916年设立。
惠民路692号,和平堂。
三、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
摩西会堂旧址是上海仅存的两座犹太会堂旧址之一,1928年由俄罗斯犹太人修建,二战期间是在沪犹太难民们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主体建筑为三层青砖墙面,红砖作为装饰出现在门廊和立面上,南立面有外廊,大门上方则是犹太教的标志“大卫星”。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1994年参观纪念馆时曾经留言:“感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
2007年3月,虹口区人民政府依据从档案馆发现的原始建筑图纸斥资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摩西会堂旧址现已恢复为1928年作为犹太会堂时的建筑风貌。
整个纪念馆有多个部分组成,二号展示厅共展示图片140余幅,并在上海首次运用了多幕多媒体播放系统。很多犹太人捐出的护照、照片、信件、书籍等物品被展示厅一一纳入,情景交融的展示厅生动地再现了那个艰难时期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
2014年9月,全球唯一一个以拯救为主题的幸存者名单纪念墙在纪念馆揭幕。这座名单墙镌刻着13732名在上海避难过的犹太人的名字。铜墙上的浮雕和犹太难民的回忆语录都值得仔细看。
站在纪念墙前,你的灵魂会被苦难与坚强的历史深深地攫取;你会对人生有崭新的感悟和祝愿;你甚至会产生去以色列游走的念头。
关于作者吴飞鹏
吴飞鹏(微博:吴飞鹏z),知名人文艺术博主、头条文章作者。著有长篇小说《魔都情话》、人物传记《赉安传》、旅行指南《漫步上海老房子》。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结构城市与历史,兼具审美趣味与生活哲思。
(原载于微博:吴飞鹏z)
猜你喜欢
以色列计划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注于以色列与中东及中以关系!
Israel Plan Organization | Related with Israel
中以联合的以色列专业非盈利机构
An NPO for Israel
文化 | 经济 | 旅游 | 军事 | 历史 | 科技 | 信仰 | 艺术
点击标题下方“以色列计划”一键关注
联系/加入我们:info@israelpl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