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处理事情前,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胡慎之 胡慎之 2020-08-21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文 | 胡慎之    图片 | 来自网络

有时不是我们不爱


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爱


每天看一篇老胡公号的文章


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我在做讲座,培训和心理咨询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人问我一些问题,“胡老师,我该怎么办?”


问别人该怎么办?


这种情形就像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遇到了困难,他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找到妈妈。所以,被问的那一刻我会感觉自己变成了对方的妈妈。


当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问我,家里的孩子应该怎样做?我应该怎样做?自己没有真正去理解自己,也没有去思考问题原因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在无意中已经建成了母子关系。


因此,出了问题,先自己思考一下,问问自己该怎么办?而不是一出现问题就跑过来问我。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跟情绪连接有关的问题吧。



01

三个非合理的核心信念

情绪就是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虽然我们普遍认为,情绪的产生是有好坏,正负之分的。


很多人认为,愤怒,恐惧,悲伤的情绪不好,实际上,愤怒会让我们产生力量,恐惧让我们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悲伤帮助我们很好地承受失去。每个情绪的背后都有其特殊的功能。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有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他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诱发性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

也就是说,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因此,错误的信念B也称为非合理信念。


一般情况下,妈妈的非合理核心信念有三种 ☟:


1在任何情况下,我必须完成重要任务且得到重要他人的认同,否则我就是一个不值得他人爱的人。

有这种信念的妈妈会特别害怕失败,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遇到挫折了会毫不客气地责怪自己,自我的价值感比较低,对于“别人是否爱我”这个问题会很纠结。


这样的妈妈内心有一种期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做事情的目的不是因为愿意去做,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


这样的妈妈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对孩子非常负责任,同时,当别人对她提出质疑时,她会很挫败,甚至愤怒。


所以,这种非合理的核心信念所产生的情绪反应主要以愤怒、沮丧、恐惧为主。



2在任何情况下,别人都要绝对公平地对待我,否则他们就是卑鄙无耻的小人。

拥有这种非合理核心信念的妈妈,相对来说,他们对公平的要求会高一些。


产生的原因是,他们在幼年时期,在跟兄弟姐妹的竞争中得到过不公平的待遇。因此,“别人要公平的对待我,否则他们就是卑鄙无耻的小人。这样的信念从小就根植在他们很深层次的认知里。


他们主要产生的情绪是愤怒,指责,任何事情都会让他们产生特别愤怒的情感。


其实,这是一件蛮无奈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做到每时每刻的绝对公平。



3我所处的任何情境绝对要依照我要的方式进行,立即满足我的欲望且不会要求我过度努力改变或改善这些情境,否则就很可怕,我无法容忍这些事,我根本无法快乐起来。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依赖型信念。不管我做什么,所有的东西都要按照我的意愿来,有这种核心信念的人表现出来的主要情绪是悲伤,沮丧,哀伤,对生活的抱怨也会非常多,习惯抱怨一切东西,要求身边所有的事情都要按照他的方式来,当这个世界不按照他的规则来运营时,他就会感到害怕和悲伤。


当孩子没有按照妈妈的意愿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她会感觉很无力,于是,悲伤就来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妈妈的力量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发育。


一位妈妈经常感到偏头疼,到医院检查,结果没有器质性病变。


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心因性疾病。


她每次看到妈妈的时候,都会特别担心,担心妈妈每天会死掉。妈妈沮丧抑郁的状态影响了她,她不知道怎样去应对自己的妈妈,所以,她一直产生了担心的感觉。她想尽一切办法,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妈妈的态度来,甚至跟妈妈一起去指责爸爸。但是在关系中,她感受不到她自己。


这三种非合理的信念,不能说是错的,只是不符合逻辑。


如果我们身上有这三种非合理的核心信念,改变的唯一方式就是先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们的情绪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变化。


比如,同样的一件事,没意识之前,你会非常悲伤,愤怒。意识之后,你会慢慢发现自己没有那么愤怒了,淡定了许多。



02

怎样理解情绪?

我们要学会理解情绪,理解情绪的前提是要做到跟自己的情绪待一会。


例如,当恐惧袭来,我们的第一反应多半是逃离,抓住身边的人,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


婴儿是没有能力跟自己的情绪待在一起的,他们需要的是情绪得到马上满足,只有这样,才能缓解他们的情绪,因此,他们需要一个无所不能的妈妈。


对成年人来说,和自己的情绪待在一起,我们是有能力做到的。


有一个特别焦虑的个案,他对很多事情都特别恐惧。生病恐惧,不生病也恐惧,碰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天要塌下来。


他焦虑的时候经常问我或身边的人怎么办?


有一天,我烦了,“这种焦虑又不会让你死。”


他说:“万一死了呢?”


“万一死了我给你陪葬。”


他笑了。


情绪只是一个情绪,跟他好好地待一会,他不会给你带来毁灭的。一旦你把焦虑的情绪放大,它就会给你带来毁灭的感觉,就好像天塌下来一样。


理解了情绪之后,接下来就是情绪的表达。


情绪的表达是两个人关系亲密的象征。


有人是不讲情绪情感只讲道理的,这样的模式往往会导致两个人的关系呈现出冷冰冰的状态。


有一些妈妈很少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不仅自己不表达,也不允许孩子表达。也许她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妈妈,但缺乏情感。


双方没有情感的表达,也就意味着关系几乎是不存在的。


70年代的美国,有一个自闭症的学说:孩子之所以得自闭症,是因为妈妈像电冰箱,冷冰冰的。


当时这个学说非常流行,很多妈妈因为孩子有自闭症自杀了,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由自己不擅长表达情感导致的。


不过,这个理论已经证明是错误的,冰箱妈妈理论已经破除了。


理清了情绪,表达了情绪,还要注意情绪的界限感。


有人说,“你惹火了我,我要打你。”


这是什么逻辑,情绪的表达应该是有界限的。如果情绪没有界限,那就是共生的状态。



03

理清情绪的彼此扰动

在情绪连接的同时,也要注意理清情绪的彼此扰动。


妈妈跟孩子的情绪连接比任何关系都要深,因为妈妈经历过跟孩子的共生状态。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是小豆子跟他奶奶之间发生的。


小豆子早上非常喜欢吃红糖包,奶奶认为不能经常吃,应该吃些肉包。


奶奶夜里答应第二天给他做包子,他以为是红糖包,结果是肉包。


小豆子感到非常挫败,很失落,但又无法表达,也不懂如何表达,拒绝吃。


这时,奶奶有点恼火了,辛辛苦苦做了一早上,“不吃对你身体不好......你怎么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不尊重我.....”


一个是情绪失落,一个是情绪愤怒,最后,两个人吵了起来,彼此用愤怒来表达自己。


虽然我们讲了这么多跟情绪有关的内容,但要把情绪讲清楚很难,非常非常难。


当妈妈面对孩子的情绪时,经常会感到无能为力,不知道怎么办?


小孩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痛哭流涕,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样做?


我们跟孩子的情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连接在一起的,孩子的情绪可能会扰动你的情绪,令你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来。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好事情。当然,这个孩子是要承担一定的后果的,但首先,妈妈要做的是抱一抱他,等他哭完,支持他情绪的表达,等孩子慢慢地表达完了情绪,平息了,再去跟他说这件事,讨论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孩子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大儿子被我揍过一次。


我告诉过他,男孩子有三点不能碰:不能撒谎,要为自己的事情负责,要尊重别人。只要你完成了这三点,哪怕你大闹天宫我都不会骂你惩罚你。其实,我对他的教育是非常宽松的。


三年级放暑假的时候,他回爷爷奶奶家。


我打电话问他暑假作业做了吗?他说做完了。


我明明看到他的暑假作业放在房间的床头柜上,没做完。后来,我打电话给他,他不接了。


那时,我心里的感觉蛮复杂的。


我给他设定的三点,他都触犯了。


他也不愿意去面对这件事,感觉到了羞愧。


对孩子来说,逃避是很正常的,但我们不能纵容他这种行为的发生。我跟他说过,只要违背了这三点,你一定会受到惩罚。他也知道,所以,那天本来是他一个人回来的,但是那次他回来的时候特意叫上了爷爷,他知道爷爷可以保护他,爷爷对他宠溺到不行。


见到他的时候,我心里蛮生气的,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情绪,所以我没有立刻去处理这件事。从早上开始,我就一直在处理自己的情绪,花了一整天时间做心理建设。


如果我任由自己的情绪去愤怒地揍他一顿,那这不是教育,是虐待。如果我处理好了自己的情绪再去应对这件事,给他做一个惩罚,这就是教育。


晚上的时候,我跟儿子说,“有些事情老爸想找你谈一谈。”


他八岁,我尊重他,让他坐着跟我聊。


“你暑假作业做了多少?”


“我不该骗你的。”


“我打电话你不接,虽然我给了你很自由很宽松的爱,但不代表你可以不尊重我。去爷爷奶奶家过暑假,收拾东西的时候根本就没带暑假作业去,你不为自己的事情负责显而易见,我要惩罚你。”


他知道逃不掉惩罚。


我把房间的门反锁了,我父亲在外面,如果他知道一定会来干涉。


我让他自己趴在床上,脱掉裤子,他不愿意,我把他的裤子拉下来在他屁股上打了三下。他哭了,我陪在他身边,拍着他,慢慢地,他就不哭了。


我父亲在门外敲门,我没理他。


等孩子不哭了,情绪表达完了,我再来跟他讨论这件事,为什么我要打你?同时,我向他表达了:惩罚你,爸爸心里也是很难过的,但是这件事你必须要接受惩罚。


先处理好家长自己的情绪,再处理孩子的事情。



04

情绪比说教重要

妈妈对孩子的回应,情绪比任何说教更重要。


我又要拿我和小儿子的事情来跟大家分享了。


一家人走在路上,小儿子非常任性地把别人的东西破坏了,我告诉他,“这件事情你不能这样做。”他说:“臭爸爸,坏爸爸,我不要你了。”他妈妈也在,对他说:“你在马路上大吵大闹......”


我跟他说,“这件事情你必须受到惩罚,爸爸回去惩罚你。”


回到家,我跟他妈妈商量了一下,在房间打了他三下屁股。


爸爸是揍他的人,他跑到妈妈那大哭,“妈妈~,臭爸爸~坏爸爸~”妈妈直接把他抱在怀里,不回应他的语言,只告诉他,“爸爸打你的屁股,你的屁股一定很疼”。摸摸他的头,拍拍他,慢慢地他的情绪就好了。


在这过程中,我没说话,等他情绪稳定了,我走过去把他抱在怀里,“爸爸妈妈都很爱你,但你今天做的这件事必须受到惩罚。”


然后我拍拍他,他也好了,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妈妈做的蛮好的,没有对孩子做任何的评价,除了以上妈妈做的那些,其它什么都不用做。


等他走出房门的时候,对我们说了一句:“我恨你们”。


他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觉,我觉得蛮好的。


明日继续,敬请期待!



老 胡 公 号  欢 迎 投 稿

“ 零 要 求 ”




点击 阅 读 原 文


可直接购买胡慎之老师精品课程


《胡慎之:0~3岁宝宝怎么教?》


还有胡老师线上一对一问答


☟☟

爱 我

请扫码关注我

胡慎之 微信ID:hushenzhixl

客体关系心理学家

向日葵心理创始人

微博:@胡慎之心理

电话:020-3829965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