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守护赤水河清水绿岸】合江护河:水清鱼跃酱油香


“1.15米长,6.9公斤。”8月4日早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飞带着工作人员,在赤水河与长江交汇处进行禁渔期特许捕捞时,捕获一条长江鲟。这也是近几年来赤水河鱼类资源研究捕捞中,捕获的个体最大的长江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地处赤水河下游的合江县,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做足“水”文章,进一步将绿色价值、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好水酿出好酱油



“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酱)油。”当飘着浓郁酒香的赤水河流经合江县汇入长江时,岸边飘来了另一种香气——那是先市酱油的气味。


盛夏八月,赤日炎炎,正是酱油晒露发酵的好时候。走进创立于清代的先市酱油百年晒露场,沿赤水河岸数以万计的酱油晒露缸静静地接受赤水河的滋养。


“酿造先市酱油的水源来自于赤水河,赤水河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先市酱油的成功。”在合江县先市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赵其兵看来,水是酱油的灵魂,保护好赤水河也就是在保护先市酱油这块金字招牌。



为保护这一方好水,合江县先市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将生产与生态相结合,投入资金进行环保设施改造,用天然气锅炉取缔了原有的煤炭锅炉,最大限度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建立污水处理站,污水经处理达到三级排放标准后接入市政管网,做到污水达标排放。同时,该公司将酱油生产取油后的酱胚残渣运至种养专合社,用作肥料和饲料,延伸了资源利用链,实现了固废零污染处理。


一江清水流,两岸产业兴。先市镇党委书记瞿凯说:“我们将以赤水河生态流域保护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落实人员保障、经费保障、技术保障‘三大保障’,层层压实责任,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全面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着力突出先市酱油产业绿色发展,带动酸菜、芽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奋力打造传统酿造业聚集地。”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家里种了200多株真龙柚,去年产了两万多斤,卖了五六万元。”2017年,在赤水河上打渔20多年的陈淀明收起渔船,退捕上了岸。


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2016年底,原农业部发布《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明确从2017年1月1日零时起至2026年12月31日24时止,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禁止一切捕捞行为。


赤水河成为长江流域首条实施全面“十年禁渔”的一级支流。


陈淀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退捕上岸,并参加了政府组织的职业技术培训,回家搞起了种植养殖业。“除了真龙柚,我家还养了林下鸡。今年养了500只左右,最多的一年养了1000多只。”陈淀明说,光靠种植养殖,家里一年就有十多万元收入,比起打渔时一年到头飘在赤水河上的生活好多了。



赤水河流域沿线地势平整、土壤肥沃,是合江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产区。近年来,合江县因时因地制宜,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大力发展水稻、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51.5万亩、30.6万亩、30.8万亩、5万亩,其中赤水河流域内种植面积分别达43.8万亩、15.3万亩、9.2万亩、3500亩,实现山间添绿、产业增绿的同时,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水质好了鱼更多了



“快看,有鱼跳起来了!”8月3日上午,烈日当空,站在合江县先市航道管理所码头,不时可以看到河中有鱼儿跃出水面。


“近年来,赤水河流域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了禁渔等措施,赤水河水更绿了,生态更好了,在河边游玩的老百姓也多了。”先市镇幸福路社区党支部书记郑中敏说。


赤水河的水质的确好了。监测显示,2018年以来,赤水河入长江水质监测断面醒觉溪断面的水质均为II类。


赤水河的鱼也的确多了。“时不时就会有惊喜,特别是鳗鲡、细鳞鲴、异鳔鳅鮀和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鱼类被重新发现,说明禁渔是有效果的。”4年多来,刘飞和同事们目睹赤水河里的鱼越来越多。鱼类繁殖状况显著改善,2018年首次监测到了草鱼的繁殖活动,2020年首次监测到了异鳔鳅鮀和圆吻鲴的繁殖活动,白甲鱼和中华倒刺鲃等大中型鱼类的繁殖规模明显增加。




来源丨川江号  记者:刘明霞 燕伟民

编辑丨王兴权  刘宇洲


封安带队督导叙永县安全生产、生态环境治理和疫情防控工作

涉疫污水是否达标排放?生态环境部视频连线泸州市传染病医院

0830-2610593,请将你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违法行为告诉它

绿芽科普丨高温天过得这么畅快?你考虑过环保吗?

我为群众办实事丨龙马潭区:“三抓三促”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提质增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