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安提醒:买东西不花钱?“0元购”型诈骗你要小心了!

族妹 天津族 2019-12-07


天津族

身边事/好吃/好玩/本地生活

请点击右面的“关注”☞

 



不需要花钱

只要0元购买即可获得

空气净化器、路由器等产品

你心动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7121dkw7l&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但是

你要想获得购买费用返现实现“0元购”

必须投资该产品关联的某理财产品



于是在这样一些小利的诱导面前

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

高投资风险


或者说

你要的是人家的成本几十元的产品

人家要的是你投入理财产品的本金



其实,早在4月,我们就已经提醒过

0元购的营销形式背后很可能是骗局


上图来源微信公号联璧金融用户

但直至6月底

京东商城一款“0元购”路由器

背后关联的理财产品公司联璧金融的暴雷

才让公众真正开始关注到这一营销模式


用户通过京东等销售平台购买斐讯电子产品后获得“K码”,再以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的方式将“K码”在联壁金融激活,就能获得购机款全额分期返还,返还期数从3个月到12个月不等。其实,这种消费全返即“0元购”模式,实际是变相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联璧金融的定期收益高达15%

央行行长说,如果一款投资品的收益率

超过6%就要打问号

超过8%就很危险

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7月初 大量联币金融受害者到京东总部抗议

联璧金融暴雷后

京东商城宣布严禁品牌商在平台

开展任何形式0元购

并呼吁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要警惕风险

但却为时已晚


7月初 大量联币金融受害者到京东总部抗议

金融骗局呈现哪些新特点

“当前非法集资等金融犯罪新旧领域风险叠加,其中互联网金融领域已成为高危领域。”长期办理金融犯罪案件的北京市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部主任姜淑珍认为,一方面涉及房地产、商品流通、生产经营等传统金融领域的案件依然多发;另一方面,打着电子商务、微商、P2P等旗号的新型互联网金融骗局明显增多。


“相较于传统金融犯罪,互联网金融骗局具有涉案金额更大、波及人数更多、覆盖区域更广的特点。”在姜淑珍看来,互联网环境下,不法分子充分利用互联网操作便捷、传播迅速等特点,借助互联网开展宣传、销售、资金支付和归集,如搭建P2P网贷平台,并开发APP应用程序等方式,最大限度网罗投资人、大量发展人员加入。这不仅将过去亲友间的“宰熟”发展为互不相识的网友间“宰生”,而且短期内聚集起规模庞大的“资金池”,继而疯狂敛财。


此外,当前非法集资与非法传销活动还往往相互“交织”。记者在采访调查“善心汇”涉嫌特大传销案时发现,犯罪嫌疑人张天明开发了“善心币”“善种子”等虚拟货币,打着“投资理财”幌子的同时,也实施了明显的靠“拉人头”发展“下线”并组成层级等非法传销活动。


“究其本质,绝大多数的金融骗局都指向‘庞氏骗局’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认为,各类型的金融骗局虽然表面上依托的领域不同、手法不一,但都是以高于常理的收益率吸引一拨又一拨的投资者入场,以新入场的资金对旧资金还本付息,以“击鼓传花”的方式不断寻找下家、维持运营。(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然而,面对金融骗局中不法分子允诺的少则百分之十几、二十几,多则高达百分之六七十的年化收益,的确有不少投资者难以抵住诱惑,加之不法分子采取“拆东墙补西墙”、以后款付前款的方式,确实让一部分人短时期内获得了高息回报,使得更多投资者信以为真,不断入场和追加投资。


“但由于这些金融骗局往往根本没有实际的业务和营收,无法支撑向投资者许下的高额返利,一旦没有新入场的资金,或发生挤兑,崩盘是迟早的事,最终让绝大多数投资者‘接盘’,本息尽失。”刘俊海说。


金融骗局为何让人频频中招

高额回报率带来的经济利诱,是让众多投资者对金融骗局“趋之若鹜”的核心原因。然而,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是金融投资的一个基本规律,一些金融骗局的年化收益率甚至高达40%—50%,势必伴随着极高的风险。何以仍有不少人对风险视而不见、以致频频中招呢?


“经济学中有个经典的‘傻博理论’,即人们之所以不顾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和风险而愿意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代价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在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冰教授看来,“傻博理论”极大程度上解释了人们身陷金融骗局的心理动机:“傻博”行为分为“感性傻博”和“理性傻博”,前者因缺乏足够的投资风险意识和金融知识,并不清楚其中的套路和结局,很容易被欺骗;而后者则属于“揣着明白装糊涂”,就等着更多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进入和“接盘”,企图在风险爆发前“薅羊毛”。(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为了吸引更多人和资金持续进入, 让“盘子”资金链不至断裂,以获取更多非法利益,许多金融骗局还非常擅长“自我包装”,营造“实力雄厚”的假象,让不少投资者难辨真伪。以“中晋系”为例,其在28个省设立了分支机构,把资产转入3家上市公司,旗下还有100多家非上市公司,并收购了支付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等。虽然披着“高大上”的外衣,但实际上这些公司大都属于“空壳”。


此外,“巧立名目”也是金融骗局用来蛊惑投资者的拿手好戏。不法分子常常借助于当下一些名目繁多的热门概念加以炒作,例如互联网金融、电商、微商等,甚至树起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投身“普惠金融”等旗号,通过策划一些社会公益类活动,例如开展一些慈善捐款、主动邀请媒体采访等,提升社会曝光度和“声誉”。


例如在“善心汇”一案,其主犯张天明等人就长期利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大业”等名目,反复宣扬其从事的“慈善互助”“扶贫济困”等“伟大事业”,并分享其“修身养性”“求真向善”等心得体悟,将经济诱惑、“伪慈善”和精神控制相结合,俨然一幅“经济邪教”的图景。


如何防范和遏制金融骗局

“很多金融骗局之所以得逞,往往在于一些投资者不够理性、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和法律意识淡薄。” 姜淑珍建议,社会公众要提高对金融骗局的辨识能力,从自身筑牢第一道防线,要当心“你中意高息,有人觊觎你的本金”,做到“四看”。





一要看融资合法性:合法的融资应当得到有关部门批准,公众在投资之前,应当查看融资有无批准文件,查询融资企业的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信息资料,全面掌握情况,理性作出判断。

二要看宣传方式:对于面向公众普遍撒网式宣传,不关心投资人是否是合格投资者、有无风险识别能力,不进行任何风险提示的投资项目,应当保持警惕。

三要看经营模式:没有实体项目或虚构项目的,都蕴含巨大风险,要格外引起警惕。

四要看投资主体:没有设置投资门槛,谁都可以参加、投资金额不限大小的项目,不要轻易相信。





防范和遏制金融骗局,还需金融等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政法机关予以重拳打击。“相关部门应未雨绸缪,加强对金融骗局的监测,在刚刚露头的时候就及时打击。”彭冰认为,金融骗局大多是向公众募集资金,往往会进行广泛宣传,相关部门及早发现的可能性很大,“目前有很多技术手段,包括大数据分析等,可以用于监测资金流向等,有助于及时预防金融骗局的风险”。


监管部门应通过群众举报、公开网络信息浏览、相关部门移交等途径,筛查网络传销案源线索,从中发现从事传销活动的网站、网页;综合运用网络调查、实地核实、可疑资金交易分析等手段,加强在线和远程电子数据证据采集、固定和分析工作,获取涉及单位、人员、银行账户、活动范围、活动地点、服务器和网站所在地及在本地区活动情况等信息,深挖线索,追根溯源,精准确定打击对象。


同时,要加强对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第三方交易平台、第三方支付工具等网络服务供应商的监督规范,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告知其具有为各级监管部门提供协助配合的义务,并要求其设置实时的传销信息关键词上传渠道屏蔽、网络平台信息搜索等功能,及时删除有关传销信息。对不履行相关义务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此外,还要加强相关软件的研发和平台建设,在网络传销信息监测搜集、案源线索转办、固定证据获取等方面为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需要强调的是,防患于未然是正道,除了执法部门采取雷霆万钧之势摧毁网络传销之外,更需要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和防范传销。要把打击和劝导并重作为一种新的防范途径,让反传销知识教育进社区、进校园,尤其是要进入各种社会课堂和宣传媒体,从而织就一张打击网络传销的天罗地网,使传统模式传销和网络传销都无处遁形。

族妹提醒:互联网理财风险高,

切勿贪图高利息!

记住,你要的人家的利息,

人家要的是你的本金!

今天不求赞

喜欢就赞赏

给族妹午餐加个鸡腿吧!

“天津族”综合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完记得告知身边你所有人,有些便宜不能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