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天津小吃,您可能这辈子再也吃不到了!

族妹 天津族 2019-12-06


天津族

身边事/好吃/好玩/本地生活

请点击右面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天津小吃越来越“现代化”,好多小吃仿佛被时代“淘汰”了一般,居然渐渐消失了。银鱼、酱铁雀儿、拔鱼儿、苏造肉……这些名字您还能叫得出几个?又有多少至今还能吃着?


今天咱们就一起细数一下已经或即将消失的老天津小吃。


 卫河银鱼味道鲜


卫河银鱼得益于过去渤海湾良好的水质和环境。成苗后,借涨潮进入一条条内河或湿地洼淀生长,成熟后,又顺着落潮回到河口和海口之间交配繁殖。由于一次产子少,生长周期长,因此比较珍贵。成熟的银鱼也就三四寸长,鱼嘴是尖的,鱼眼是金色的,鱼体清亮透明如银,闻起来还有股黄瓜的清香味儿。


说银鱼还得从原宝坻县黑狼口村说起。明朝时期,这里的渔民在冬季从冰河凌板下捕捞银鱼,作为贡品送到宫廷,自己是不能吃的。进贡的银鱼先用蒲棒叶片编成一个个精致的“小蒲墩儿”,再往每个小蒲墩儿里面装上雌小雄大的一对银鱼,最后封好盖,那叫讲究。


到了清朝中期,天津卫的渔民在卫河(南运河)里也捕到了银鱼,由于在卫河捕捞到的银鱼比黑狼口的数量多,味道更鲜美,故得名“卫河银鱼”。


由于在卫河捕捞到的银鱼多了,所以百姓餐桌上也能见到了。享用银鱼最讲究的是喝卫河银鱼汤,将一雌一雄一对银鱼熬成一茶碗乳白色的浓汤,既有河海两鲜的味道,又有黄瓜的清香味,可谓汤中的极品。

南运河畔韭黄香



“韭黄”,说白了就是在寒冬腊月生长出来的一种特殊的韭菜。虽然现在多了,但在老天津卫可是稀罕东西。韭黄的清香味和亮丽的色彩,为腊月和春节的百姓餐桌增添了生气和喜兴。


提起韭黄有一段故事。过去南运河两岸的几十个村庄都以种花种菜为业,其中小园村有位李老汉,一家人靠种花种菜养家糊口。深秋时节,李老汉将韭菜地里的秽土和夏季积聚的粪肥倒入暖窖堆草木灰的墙角里,到了腊月惊奇地发现,粪堆上居然长出一茬像韭菜似的黄叶,尝尝比韭菜还鲜辣可口,李老汉非常惊喜。第二年,他如法炮制,收割后挑到北门外最繁华的估衣街口叫卖,很快被人们抢购一空,赚了不少钱,也因此富裕起来。 

邻村姓王的菜农为了求得种植韭黄的诀窍,将女儿嫁给李家做儿媳,天长日久也弄明白了种植韭黄是怎么一回事。当李老汉发觉儿媳泄密后,便挑唆儿子休妻另娶。王姓菜农愤恨至极,索性把种植韭黄的方法公之于众。到清朝末年,韭黄已成了天津卫及京都一带的冬令菜。

现在紫蟹很难找


紫蟹是天津卫老百姓对蟹黄颜色发紫河蟹的俗称。


每年立冬后,河水变凉,螃蟹常依偎在水底,喜食腐蚀后的鱼虾、虫卵等形成的“紫泥儿”增膘,到了二十四节气的小雪和大雪前后,捕捞上来的河蟹蟹黄就是紫的。 


紫蟹最著名的产地是胜芳。渔民用青麻制作的麻绠,固定在水下的泥地里,每隔一尺左右拴上一个专门逮螃蟹的蟹具——苇篓,苇篓上全是铜钱大小的窟窿眼,篓口扣着上面敞着口下面收紧的“倒须儿”,螃蟹只能往里钻,出是出不来的,因为一向外挣扎就会被“倒须儿”刺痛。钻进去的螃蟹一个挨着一个挤在苇篓里,比人工码放得还要整齐好看。那时候,天津卫西于庄的渔民常在冰河下面放置一张大网捕蟹。根据紫蟹的多少来断定起网时间,有时一夜能捕捞两三百斤。


吃紫蟹要在冬春两季,这时紫蟹最肥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隆冬时节,唯有天津卫人有煮紫蟹,做紫蟹火锅、三鲜紫蟹馅饺子或紫蟹打卤面的口福。紫蟹作为天津特产曾销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地。近几十年,由于生态环境变化,昔日胜芳东淀早已干涸,紫蟹在百姓餐桌上已经消失。

胡同小吃酱铁雀儿

老天津卫人把麻雀称为铁雀儿。 


过去农闲时节,农民用埋铁夹子的方法逮铁雀儿。逮住后卖到官银号菜市场专门经营野禽铁雀儿的裕顺德鸡鸭店出售。 


烹饪铁雀儿,得说聚合成的“酱铁雀儿”,还有用铁雀儿胸肌制作的“熘铁脯”均为餐桌上的珍品。


酱铁雀儿还是津城著名的风味小吃。上世纪50年代初期,邻居刘爷家父子俩专门经营油炸食品。每天下午三点左右就把案子和玻璃罩子摆在家门前,罩子里一年四季换着样儿,像“油炸蚂蚱”“糖醋小鲫鱼”“晃虾”“青虾”“金钱蟹”以及北塘产的“油炸白夹小螃蟹”和二寸多长形状像小刀鱼的“油炸鲶子鱼”等等,卖得最好的还得说刘爷制作的“酱铁雀儿”。刘爷说,制作酱铁雀儿必须是山铁雀儿,因它以活食为主,春秋冬三个季节的铁雀儿最肥,这时的酱铁雀儿味道鲜美酱香味醇厚。

打面仓


打面仓是一种官府小吃,也是升级版的驴打滚。和驴打滚不同的是用熟芝麻代替了黄豆面,用煎炸代替了驴打滚的蒸制,口味相对来说更香、更好吃。而且名字也颇有意义。打面仓是官府过年吃的小吃,除了年年高之意外,也有“仓也满,粮也多”的这层吉祥寓意,表年年有余。

眼钱儿火烧



这种火烧是死面的,先用肉汤在锅中煮透,然后和肉、小肠等猪下水、炸豆腐一起切成条或块儿,再用开锅的热汤烧两遍,再加上作料去吃,才够味儿呢。

红白玻璃粉



玻璃粉使用藕粉或洋粉熬成浓汤状,冷却后成固体。一般都是白色的,加点红色素就是红色的。售卖时会将红白玻璃粉各一坨放在一个玻璃器皿中,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非常鲜艳,照现代词来说是很有“卖点”的。



冰镇后的玻璃粉更好吃,一般在小吃店、干果铺有售,常吆喝“败火润喉的玻璃粉呦!”购买者,用嘴沿碗边一吸而尽,凉甜滑润、非常爽口。

吊炉烧饼



吊炉烧饼听名字就知道设备很落后了,一般是用泥炉,由炭火灶、饼铛、吊炉三部分组成:四排单砖支撑着一个泥灶,铁饼铛镶进灶膛里,房顶上悬一根铁链拴着俗称老虎头的吊炉。



老虎头有60多斤重,用特制的混合铁做成,整体形状如图所示。做烧饼时,地面不能烧红,一般保持在100多度为宜。饼铛下面的灶膛点炭火。烧饼放在饼铛里,上烤下炙,出炉,就是吊炉烧饼了。

拔鱼儿


拔鱼儿其实是一种面食,将面粉调成糊状,用筷子将流向碗边的面往开水锅里拨,形成两端细长,中间稍宽厚的小鱼形,拨鱼儿也因此得名。



绿豆拔鱼儿,点上酱油、醋,还可以加上芥末、辣椒油等调味,吃到嘴中,带着凉气,十分爽口。是老天津消夏去暑的最爱。

芸豆饼


旧时北平街头巷尾都有卖芸豆饼的,有推独轮车的,有揣着大木盒的。都用棉被盖着,掀开还冒着热气,供行人选购。



芸豆饼是用芸豆做成,先将芸豆用清水泡,再经过大铁锅煮软,后用锅蒸,此时芸豆变为扁圆形,非常软,放在盆内推车出售。芸豆饼十分香软,尤其适合没有牙的老人,所以很受人欢迎。

刮骨肉


顾名思义就是从骨头上刮下来的肉,其实这种肉非常好吃,易嚼烂。一般都在早晨叫卖,梦醒时分,就有吆喝:刮刮肉——(刮呼为剐音)。



然而刮骨肉的制作过程却令人作呕,刮骨肉作坊从各牛羊铺收购脊骨,回来劈开白水煮熟后刮肉剔髓,再发售给小贩,作坊内脏乱,臭气熏天。

苏造肉



这是从清宫廷中传出来的一道佳肴,由一位姓苏的厨师所创,所以叫苏造肉。长条肥肉,却不腻不油,炖至极烂,味道十分浓厚,搭配着火烧同时,胃里暖暖的,汤浓味鲜,肉也酥烂绵软,糯香柔韧。如今的卤煮就是源于它,可是苏造肉就再难寻觅。

烂肉面


烂肉面在旧时天津的“二荤铺”和饭摊儿、茶馆里都有卖,和现在的牛肉面比较相似。烂肉面的面条都一样,不同在浇头上。浇头是用碎猪肉做的。“管他驴或马,吃饱了烂肉面再打镲”,“打镲”即指谈天说地、侃大山、闲聊之类。



烂肉除了猪肉还有牛羊肉、驴肉、狗肉等,不是专门剁烂的肉,而是些下脚料,因此价格非常便宜,是穷人的美食佳肴。

蒸而炸


蒸而炸类似于大饺子,用西葫芦和羊油和的,还有胡椒粉。和好后再上锅蒸,蒸好了,再摆上一个大饼铛,放上油煎了再卖,蘸着醋蒜,特别香,特别好吃,所以这名字就这么来了。实际上就跟路边的煎饺一样。

荷叶粥



采摘刚离水的青嫩荷叶,用大米和小米熬锅不稀不稠的粥,加上白糖,改文火慢炖,将采摘的荷叶盖上面。熬成后将荷叶挑出来,粥带着荷叶的清香,一碗下肚,口齿清新。

马蹄烧饼


马蹄烧饼分红白两种,红色的是用红糖水蘸的芝麻,带甜味,白色马蹄不用糖水,所以没有甜味。皮薄心空,适于夹焦圈和薄脆、排叉食用。

甑糕


天津的荷叶甑糕主要材料是大米,把大米粉碎拌湿成大米干浆置入甑中,内掺红枣红豆等,咬一口软软糯糯、黏黏糊糊、甜甜蜜蜜,吃再多也没有腻的感觉。想吃的可以去牛街一游。

杏仁茶


顾名思义就是杏仁做成的,用上好的稻米磨成面,放入锅内煮。过程中放入磨碎的杏仁,熬熟后是灰白的杏仁茶。喝到嘴里一种带有杏味的清香,提神醒脑,回味无穷。过去天津早点摊上都有卖的。


京八件


这里的京八件是宫廷京八件,在宫廷里,“八件”分为三大类:头行、破皮和酥皮。头行比如疤瘌饼、核桃酥、杏仁酥、卧虎饼等,都是重油重糖,吃口非常酥;第二种就是破皮,是重油轻糖,比如萨其马。头行有180多种,破皮有130种上下,最后再加上酥皮,那么这就是宫廷“八件”里的三大类。



民间按不同的皮坯来分,除了我们常见的酥皮八件以外,还有软皮八件、硬皮八件、奶皮八件、酒皮八件、芸豆八件,一共6种。然后这“八件”又分大八件、小八件和细八件。大八件是8个为一斤,有方有圆,方的不叫方的,叫“海棠纹”


在这个高温难耐的夏日

如果能来上一块酸磨糕开开胃

一顿吃八碗饭都没问题!

光是想想就已经是口水直流啦~




1.     传统酸磨糕


用酸枣面挤压而成,呈方块状,

多放在副食品店或小摊售卖,

因其十分廉价,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这可是小孩子们的心头好,

买一块捧在手里,啃上一大口!


啧啧···




2·砂糖粒酸磨糕


  比起传统的酸磨糕,这算是升级版,

凝结了天津吃货们的智慧,

将其做成了类似于软糖的样子,

外面裹上一层白砂糖,

酸酸甜甜味道正合适。



3·酸磨糕小碗抹酱


这个80后应该并不陌生,

那时有小商贩推着车在学校门口兜售。

酸磨糕粉中加入温水,调成糊状,

为了丰富口感,

在里面加入一些杏干儿和白糖,

盛一勺在江米面做的小碗里,

几毛钱就可以买到一碗,

边走边吃,现在想想,

也是放学路上一份美好的回忆呢~



4.大饼夹酸磨糕


都说大饼夹一切,连酸磨糕也不例外呢

不过这可不是普通的大饼,

而是特制的一种脆薄饼,

抹上酸磨糕酱,一咬,“嘎嘣嘎嘣”脆,

嚼在嘴里还有酸磨糕特有的酸甜味道。



5.酸磨糕刨冰


现在刨冰店遍地都是,

口味也多种多样,

但酸磨糕刨冰却很少见,

只剩下一些老店还保留着以前的味道。

有些老店还以当代年轻人的口味进行了创新,

例如红豆酸磨糕刨冰,

巧克力酸磨糕刨冰···中和了它的酸味。

在这炎炎夏日,

挖上一大勺,送进嘴里,

享受着甜、酸、冰,各种味道在口腔里的碰撞。




这些小吃,您还见过吗?

其实还有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的天津小吃正在继续消失,

也许是因为口味被淘汰,

也许是因为丢失了做法。

真是可惜啊!

留言说说当代年轻人没有吃过的天津小吃。

今天不求赞

喜欢就赞赏

给族妹午餐加个鸡腿吧!

“天津族”综合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留言说说当代年轻人没有吃过的天津小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