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咸水沽的大集,今年就要没了,有空去拍个照留念吧!

族妹 天津族 2019-12-06



网友留言


咸水沽集贸市场,水产商贩占道经营、占路停车,并且随意排放污水,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之前津南区政府在“政民零距离”回复,要重新规划咸水沽集贸市场。请问什么时候出台规划方案?月牙河西路有一段,从水岸华庭到咸水沽一中,没有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人车混流、机动车非机动车混流,非常危险。



津南区政府回复


经了解,关于咸水沽集贸市场问题,根据创城创卫的工作要求,咸水沽镇集贸市场的镇容镇貌、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社会治安等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将取消咸水沽镇集贸综合市场。同时,咸水沽镇将于近期对咸水沽镇集贸市场进行强化管理,加强卫生整洁,并于2018年12月底将对 咸水沽镇集贸市场进行取缔。关于月牙河西路交通问题,津南区交警支队将安排警力加大咸水沽一中附近交通秩序的管理,确保道路的顺畅通行。


咸水沽的集承载了多少人的点滴生活,今年12月底就将要被取缔了,虽然平时怎么去赶集,但突然心里一阵空落落的,就想之前拆迁拆掉的老房子们,一去将要不复返,虽然明白津南要发展就要一直向前看,但还是有点舍不得!


咸水沽的大集

曾经也是被电视台报道过的



看看下面这个视频

我们才知道,咸水沽的集

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咸水沽集,是去是留你怎么看?



  • 呼吁保留,可以治理不建议取缔  毕竟也属于咸水沽的文化了

  • 应该为老百姓着想,集取缔了,很多商贩们快半辈子赶集做生意,养活了一家老小,供孩子上学,结婚,养老,集取缔了,商贩们吃什么?那什么维持生活?

  • 感觉咸水沽的大集要是取缔了,怀旧的点滴真是一点都不存在了,只有到梦里去回忆:从老街里到团结路街外,又到食品街华丰,还有西大桥的下面,直到现在的韩桥,咸水沽的大集承载着几辈人生活幸福与梦想。

  • 真不愿它取缔,因为即使不买什么东西,就去那遛遛心情也是好的

  • 呼吁保留,咸水沽集可以说是天津最大的集贸市场了,马路上的可以规范管理,院里面也都空着,狗市那面还有好大一片地了,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人们赶集也不光是买东西,一大部分是放松心情,怀念怀念过去的场景儿时的感觉。

  • 强烈保留!为嘛取缔!咸水沽集在我小的时候在食品街后门那,后来搬到现在的集!先有的大集后有的高层!!影响交通!!那么多路了不会绕路吗!这是特色特色!怎么会影响市容,也是醉了

  • 在哪设集市如果管理不好都是脏兮兮乱哄哄的。不是集市不好,是管理者的问题。怎么能取缔了呢?!这个集市从来都没冷落萧条过,东西应有尽有,总是人头攒动,比劝业场都兴旺。别做釜底抽薪的事。还是在怎样进一步管理上思考一下,城乡差别上,咱的集市是特色是优势。也是咸水沽的传统文化的一种。尤其老人们逛个集觉得生活的很惬意。

  • 应该保留并规范而不应该取缔,毕竟是传承了多少代人的一种地方文化!还应该扩大规模,增加花鸟鱼虫市场!!!如果取缔了,津南还有什么传承的?希望区镇政府理智处理,如果规划好了将是我大津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也能把市区的居民到过来,因为市里的很多人没见过这样的大集。坚决反对取缔!!!


你不知道的咸水沽

    咸水沽是天津七十二沽之一,位于天津城东南四十里,地处海河下游,傍海河南岸大弯曲处,扼守着海大道咽喉。咸水沽得名,是因为随着潮汐涨落,海水倒灌,咸水逆流而上抵此而止;加之旧时当地居民在海河两岸,曾以海水煮盐为生,因称名咸水沽。不知原由的,会望文生义,认为咸水沽乃水咸之地,其实这里沽水清冽甜淡,滋润着稻乡的千亩沃土。


    咸水沽的历史和悠久,据《资治通鉴》卷181《隋记》五,大业七年(611)载:“平东有豆子卤亢(gang3盐泽,即大片的盐碱荒地),负海带河,地形深阻。”《地理通释》载:“河间豆子卤亢,今之咸水沽也。”北宋时期,宋辽两国隔河对峙,海河当时为界河,北岸属辽,南岸归宋。今天的津南地区在当年是北宋边塞重地。


津沽大街原是海大道的路径咸水沽的部分,那么海大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津南区志》在《古代道路》一节中,这样介绍《海大道》:宋代,随着海岸线的东移,伴海河右岸形成一条叠道,俗称海大道。成为当时泥沽寨、双港寨、三女寨等军事据点的情报传递路线和军需运输路线。到明万历年间汪应蛟屯田时,叠道已成为“坦坦周行,车驰马骤之场”。因年久失修,清雍正年间坍废。清乾隆四年(1739),天津道陈宏谋议修海河叠道,经乾隆批准,预算帑银3.24万两。首先修筑自天津城出东关,由马家口起,经靳家园、梁家园、贺家口、土城、陈唐庄、灰堆、何家圈、五里堆、双港、白塘口、辛庄、羊码头、咸水沽到茶棚一段,长9650丈,高七尺,顶宽2丈,底宽6丈。挑浚贺家口、何家圈、双港、白塘口引河道。开挖从陂水洼起,绕药王庙至北里口,通白塘口石闸;从大淀起。绕大韩庄至咸水沽引河两道。休整白塘口石闸、咸水沽木桥,于贺家口、何家圈、双港引桥各建木桥一座。翌年春季完工。其后,又劝捐修筑了经葛沽、杨惠庄、新城、营房、黄家圈、盐房桥、西大沽、海神庙、东大沽,直达清军水师营的西营门桥一段。至此,全长70公里的海河叠道整修完毕。此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二十九年(1764)、三十六年(1771)均培筑。光绪年间,多次耗巨资修筑。1921年,天津县政府派工维修此路。1925年天津县路工队又对全路进行整修,始通汽车。1931年被列为省道。1935年天津市公务局再次整修全线,局部铺就了炉灰渣路面。1937年部分地段栽植了行道树。解放后称“津沽公路”,1984年将灰堆至咸水沽西大桥调整为“津歧公路”段。


受皇封的东大窑大驾老会


 
   津南区咸水沽镇历史悠久,史载隋朝大业七年(611年)称之为豆子卤亢,明朝时方见咸水沽的名字。旧时咸水沽镇由东大窑、小槐庄、王家场组成。这东大窑系指现今镇内胜利村。


旧时农村娱乐活动较少,逢年过节,民间花会表演成为先民主要的娱乐活动。这东大窑“大驾”老会,如何得到哪朝哪代皇帝的封赏?列位看官,容笔者慢慢道来。


    农历四月二十,这日子对咸水沽居民来说非同一般。那是因为从这天开始一直到四月二十八,沽人称之为“四月八庙”。四月二十八乃药王生日,因此“四月八庙”实为药王庙会的演出活动。届时以“大驾”老会为主,其他花会配合,开始踩街演出。一直演到四月二十七这天,一组花会从咸水沽出发,沿途演出至辛庄住一宿,第二天天蒙蒙亮直奔大寺王村的药王庙(沽人称之为蜂窝庙),祭祀药王后关闭庙门,演出活动方告结束。


这大驾老会的“大驾”,实际上是一座花轿模样的物件。在沽中出会时是娘娘和药王共用的坐辇,因这两位人物非同一般,故冠以“大驾”称之。正月出会,“大驾”抬的是娘娘,“四月八庙”抬的是药王。沽人聪明,一“驾”两用,堪称利用率蛮高呢!演出时,“大驾”前有香炉、法鼓、茶炊子开道,后有旱船、小车会、高跷等花会护送。


    “大驾”由多人抬着,驾前有把驾杠的高手儿,俗称“掐八尺”。“大驾”的表演要听“掐八尺”的口令。表演套路有:“跑落儿”,“捻捻转儿”,“前后拉抽屉”等。“掐八尺”的口中高喊“左带右手”、“右带左手”,如遇上地面有水,还要高喊“滑”,以提醒抬驾人注意。“跑落儿”须步调一致,快时疾如烈风,慢时徐徐缓行。“捻捻转儿”时,犹如旋风疾转。“大驾”上帷子的穗头儿随风飘扬,煞是好看。场面是喧天锣鼓,彩旗飘扬,前呼后拥,颇为壮观。


    清乾隆朝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月八庙”适逢小满节,夏收作物丰收在望,镇民非常高兴。庙会头一天,清水泼街,黄土铺路。日出卯时,各道花会匆匆直奔东大窑的老姆庙(观音庙),迎接药王大驾,看会的人们三五成群尾随而去。真是无巧不成书。此时正有一艘豪华大船顺海河大流而下,恰好行到咸水沽这一段。



    这船上的主人乃大清乾隆皇帝是也。这次乾隆爷微服出巡是到大沽海口看海防。乾隆爷在船上听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非常纳闷,转身问随同的天官刘墉:“刘爱卿,这日子不年不节的,当地土人敲锣打鼓却是为何?”刘墉摇摇头回答道:“此时正是小满节,早已过了出会玩耍的日子,锣鼓声喧,当地可能有大事庆贺。”乾隆爷生性好奇,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于是急命停船。众船工立即下锚,搭好踏板和扶手,乾隆爷命商人打扮的大太监下船询问。


    街上人潮如涌,大太监急忙上前拦住一位老者,打听敲锣打鼓所为何事:“这位爷,借问贵宝地为何敲锣打鼓,村民都向东跑?”老者见这位商人模样的人,满面红光,虽说是京腔京口,说话却是一口“娘们腔”,一笑说道:“接驾!”待大太监再要问话,老者一挥手,扬长而去。大太监再想拦住打听,竟没一人理他,又怕万岁爷着急,只好怏怏回船禀报。



    乾隆爷一听,当地土人锣鼓喧天是为“接驾”,先是一惊。心中暗想,接驾?接什么驾?难道是接我?可朕这次出巡,只有刘墉等少数大臣知晓,是否有人泄密?于是转身问刘墉:“朕这次微服私访,当地土人竟说出接驾二字,难道有人泄密不成?”刘墉一听皇帝问话,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郑重其事地回答说:“万岁爷微服验海,并没人泄密。当地土人接驾,乃天意所驱。”乾隆听说“天意”二字,急忙问道:“何为天意?”刘墉非常认真地说道:“我主乃真龙天子,出巡至此,当地土人自发接驾,冥冥之中,上苍所示,上顺天意,下达民心而为之呀。”乾隆爷一听刘墉所答之言,沉思片刻,心悦诚服。他双手捋髯,微微一笑,说道:“当地民风淳朴,诚实可嘉,朕要封赏,以答民意。”乾隆爷吩咐大太监,从捎来的准备给大沽海防所用的龙旗中抽出一面,并附龙票一枚。大太监急忙把龙旗、龙票用黄绸裹好。乾隆爷又告诉大太监,此两物要交给当地地方官,不要说明真相,更不得难为他们。列位看官,人家当地本是接药王大驾,乾隆爷自作多情,歪打正着,当地“大驾”老会却得到封赏。当地方官员接到赏物后展开一看,原来是龙旗和龙票,立即醒悟,方知是当朝皇帝的封赐,率乡民立即到码头寻找大船,那里还有大船踪影,只好跪倒尘埃,叩头谢恩,山呼万岁。


    乾隆爷所赐的龙旗,除有飞龙图案外,还盖有传国玉玺大印。这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刻篆文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此玉乃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其上,知为美玉,欣喜采得。卞和献于楚王,但楚王不识美玉,言卞和犯有欺君之罪,断其双足双手。待楚文王时,卞和抱玉在道旁哭泣,文王召见,令工匠解之,果然得玉。秦二十六年,始皇令良工琢为玺,丞相李斯书此八字,字体为小篆。秦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船将覆。急投玉玺于湖,风浪骤止。至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华阴,有人持玺拦道,还玺于始皇。后来玉玺传至汉高祖刘邦,后至王莽篡位,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去一角,以金镶之。
    咸水沽镇大驾老会得此龙旗、龙票后将老会改为“皇会”。四月二十八持龙旗、龙票赶往蜂窝药王庙。原先各道花会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进头股香的团队,今年当“大驾”皇会把龙旗、龙票送于药王庙主持,主持口颂“阿弥陀佛”后,高声呐喊:“今天进头股香的是咸水沽东大窑大驾皇会。”从此立下规矩,以后庙会进头股香非“大驾”皇会莫属,再也不抽签决定了。


    一年一度,每逢“四月八庙”,咸水沽东大窑“大驾”皇会即出巡演出。自从受过皇封之后,那更加威风凛凛了。会前,两面大铜锣开道,后面是会旗高挑,紧跟着就是杏黄龙旗,龙旗四周有八面彩旗围护。驾前一道会是“法鼓”,由大鼓和钹组成。法鼓敲起,鼓锣合鸣,铿锵有力,“崩卡,崩卡,崩崩卡。”老人传说到民国初年,咸水沽镇法鼓名手有二人,一是西头的徐振,二是池稻地的张德森。徐振的鼓槌自己特制,据说槌里灌注了水银,重音时鼓槌翘起,水银到了槌头,那声音敲起来如雷电轰鸣,震耳欲聋;轻音时,鼓槌平握,声音似燕子抄水,纤细婉转。张德森的鼓槌,并没有特殊加工,他年轻有力,并借用了武士功夫的刀枪架,手眼身法步,恰到好处。两人互有特点,各具千秋。法鼓后边的是挑“茶炊子”的徐连芳。这“茶炊子”据说是为药王饮水所备。翘扁担挑着两个箩筐,上面放着盛满水的茶壶茶碗。走起路来步子摇晃,颤颤悠悠,不摔不洒,有一股悠然自得的美感。徐连芳挑着茶炊子,不用手扶扁担,随着鼓点扭动,有时换肩,只见他身子稍蹲、双肩稍纵,一下子就换过来了,碗不掉水不洒,悠然自得,平稳潇洒,堪称一绝。“茶炊子”后边就是抬香炉的。这香炉为铁制,大小像旧时称粮食的“斗”一般,足有五六十斤的重量。由两青年左右抬着,香炉内燃点着“元炉”香烛。


“大驾”后面护送的花会分别是“旱船”、“小车会”、“吹歌会”、“高跷”等团队。这“旱船”花会是咸水沽人向静海独流镇学来的,由家住庙前头的李宝河所教。这花会在一平板车搭台,有大姑娘推“碌碡”等表演,听她们的唱腔就知其端倪:“小奴今年整十八,生在独流老曹家。终朝每日织蒲苇,俺作女儿没修下。”“小车会”是由一老汉推车,车上坐着秃娘子,车上有两条盘腿的假肢,犹如坐车一般。前面有拉车的傻小子,尤其是张波扮演的傻丫头,非常逗哏。盘头,两耳各挂一个尖辣子,双颊红胭脂打了两个红圈儿,一身花裤褂,手拿一个柳编笊篱,插科打诨,逗得观会之人捧腹大笑。


    “吹歌会”要数池家稻地歌会为佳。笙、管、笛、箫、云锣、小鼓齐备。他们除吹奏佛乐外,有时还吹河北梆子《大登殿》、《斗蛐蛐》等乐曲。最后是同善高跷老会压阵。这伙高跷,十四位演员每人都有绝活儿,尤其是下地表演的“立大顶”、“蝎子爬”、“捻捻转儿”等堪称一绝。


     讲到这里,驾前尚有一种配套物件非常稀奇,必须要向列位看官交代清楚。究竟是什么东西呢?那就是驾前两杠所挂的一对护手双钩。这一对护手双钩被太阳一照,闪闪发光,透出一股惊人的豪气。为什么要挂这种兵器呢?这兵器究竟属于何人所有?不要着急,容我慢慢道来。


    咸水沽东大窑“大驾”皇会,自从受到乾隆爷的封赏,蜂窝庙四月二十八进头股香非它莫属。可天津卫届时有几十道花会到此,众会头有些不服气呀。于是有的花会在“大驾”会献艺的现场暗下“镇物”,比如钉些出地不长又不易发现的木橛子,或泼些污水。“大驾”皇会耍演时吃过亏,被绊倒或前后相撞的现象都曾经发生过。在清光绪年间,“大驾”会头请出了家住雷家台的武林高手、铁胳膊雷富雷五爷加盟。“四月八庙”时,雷五带上护手双钩赴会。在蜂窝庙前划分给“大驾”皇会的演出场地,雷五细心查看。当他发现隐藏的木橛子,运足丹田之气,一脚一个,只听咔嚓之声连响,那木橛子齐着地面被踢断。看热闹的人们目瞪口呆,咂舌称赞。紧接着雷五舞动双钩,上下翻飞,只见闪光,不见人影。最后让一位皇会中的棒小伙子抡起白蜡杆子,搂头盖顶朝雷五打去。只见雷五并不躲闪,说时迟,那时快,雷五一扬胳膊,又听咔嚓一声,再看那白蜡杆子已断成两节。“好一个铁胳膊雷五!”人群中爆发出响彻云霄的喝彩之声。再看雷五,面不改色,气不虚喘,右手握钩,左手轻掸衣服,再双手抱拳,微笑说道:“承让了。俺咸水沽‘东大窑’皇会,到贵宝地为的是祭祀药王,别无他求。有不到之处,尚需诸位多多包涵。如再下‘镇物’伤我会者,那就不能怨我雷五不客气了。”从此每逢庙会时,再也没有发生类似事件了。


    后来,一代武林英豪铁胳膊雷五,参加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者,战死在黑牛城纪庄子战场(笔者另有《铁胳膊雷五》描绘该史实),雷五再也不能随会到蜂窝药王庙了。一些好事者故伎重演,有人给会头出主意,把他的护手双钩挂在驾前双杠之上,以示雷五英灵仍在。还甭说,这一招儿还真灵。当驾前双钩寒光闪闪、锐气逼人之时,围观的人们口中不约而同地喊出“铁胳膊雷五”!


    驾前的变化,在民国年间还有一件事需要交代一番。东大窑前的韩四爷,因母患重病,药王庙会时,他烧香许愿,母亲病好后,愿把自己七岁的双胞胎儿子,在药王“大驾”出巡时,扮作随身童子。他母亲果真病愈,韩四爷兑现了承诺。“四月八庙”时,这两个孩童,一个背着药书,一个背着葫芦,站在驾前的横板上。为了安全,还把两位童子用黄绸带子“绑”在驾前的两个立柱之上。这“双钩”、“双童”为“大驾”皇会增添了夺目的亮点。


    热闹繁华的庙前头民国时期,天津城以东地带,百里方圆,最繁华的要数咸水沽了。咸水沽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老爷庙的庙前头。咸水沽的庙宇,门前都有一个广场,以为庙会集市所用,平时只有些卖香火的小摊位。却唯独老爷庙前面的广场,是一个极尽繁华热闹的场所,可以说是咸水沽的中心。

    庙前头的广场呈现“凸”字形,大约半个足球场大小。别看这一小块儿弹丸之地,五冬六夏,每日里商贩云集,人头攒动,从早到晚,热闹非凡。要是遇上个逢年过节、赶集的日子,这里天刚蒙蒙亮,就已经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了,不到月上柳梢头就别想消停。津沽三镇和附近村庄的人们,都会蜂拥而至,图的就是个热闹。远地方的人,比如白塘口、八里台,赶着大车来。海河以北的军粮城、四里沽坐着小船到。

    庙前头只说有门有脸的铺户,就有三十家之多。从油坊粮店、饭馆肉脯,到干鲜果品、杂货布铺,再到书馆戏场、相馆道场,可谓居家过日子的一样不少。那推车挑担,摆摊设案的商贩更是数不胜数,这中间尤其是卖吃食的,集中了咸水沽最具有特色的小吃。还有走南闯北打把式卖艺的、撂地说评书讲相声的、拉洋片变戏法的、吹糖人捏面人的、卖皇历租小人书的,只要是吃喝玩乐的,保准一样不少。

    在庙前头这块鱼龙混杂的市场里面,还曾经走出了一位在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惠威将军、吉林总督孟恩远。当年孟恩远未加入小站新军的时候,经常在庙前头挑担卖蹦蹦虾。相传蹦蹦虾就是出生于西泥沽的孟恩远,当年做鱼虾小贩时发明的。说来也怪,若大海下地区只有西泥沽才产蹦蹦虾,所谓蹦蹦虾,看似一种普普通通的小河虾,蚕豆大小,通体晶莹透亮,外壳脆硬,用盐腌浸几天,蹦蹦虾都不会死。吃的时候,把腌的咸津津活蹦乱跳的蹦蹦虾,夹在刚烙好的大饼或是两掺面的薄饼子里,抹上只有辣椒酱(甜面酱也可),卷上大葱,你就可劲吃吧,鲜香清脆,别有风味。当年孟恩远就是靠着这独一无二的新鲜小吃,养活了一家老小。

    还要提一提庙前头的炸泥鳅,这可是海下小江南之称的津沽三镇特有名吃。炸泥鳅,起源于周盛传的盛字军。当年来到津沽大地的安徽士兵,在开挖水利,种植稻田的同时,也发明了炸泥鳅的吃法。后来炸泥鳅的吃法流入寻常百姓人家。至今,炸泥鳅,还是津沽大地极有地域特色的风味小吃。

    庙前头还有一家干鲜货店,店主号称“风筝李”。风筝李当年在天津可是小有名气,和现在的风筝名家天津的风筝魏不相上下。民国十四年,天津还是特别市的时候,风筝李的风筝在天津鼓楼举行的风筝大赛上,曾经名列亚军,轰动了咸水沽。


    咸水沽之话说津沽大街道津沽大街,就必须说一说咸水沽的土围子。因为没有这土围子,这津沽路可能就走今天的建国大街了。这是为什么呢?话说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咸水沽四周土匪横行,甚至连武装地主元祥号的青砖瓦房也受到了土匪的围攻,据说那是某一年的4月26 日,土匪围攻了一夜,始终不能击破那青砖瓦房。不过,咸水沽不久就有了土围子。这土围子建于1937年,外陡内坡,外有五米宽的护城河。当时的建国大街,称为咸水沽大街:一条4华里蜿蜒小街贴着海河,贯通东西,东起东营门,过东大桥、庙前头,城隍庙,出西营门,向西至西大桥。


    过西大桥,就向西赴天津卫了。出东营们,就向东,到葛沽、大沽了。这一条路,当时就叫“海大道”。从以上所知:海大道是从咸水沽大街通过的。大概由于建了土围子,大型交通工具进出咸水沽就比较麻烦,于是,一条离土围子月4、5十米的道路就出现了,海大道也就不再走街里了。


帆行四海的老码头


    咸水沽海运最繁荣、最兴盛的时期是清朝末期的百年。因为咸水沽地处天津和大沽间广袤平原河网的中枢,汇集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南北大运河于一身的海河,东流入海贴着咸水沽而过。而咸水沽勾连月牙河、赤龙河,四通八达,近通小站,八里台,远抵万家码头,以及静海,更远可以到胜芳和白洋淀。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葛沽成为海防重镇,咸水沽也慢慢形成了重要的海运码头。


    咸水沽富庶的人家基本上是家家养船,户户跑海。豪门大家多养的是海船,能够装载三、四千包稻谷,闯荡江海之舟。一般小户养走运河,上津城的漕船和“帮摇”(带桨橹的小船)。


    咸水沽靠近海河的一面,大约三里长的河堤,几乎都是码头,分别被咸水沽八大家瓜分。每日里帆樯林立,船来舟往。运到咸水沽码头的多是东北的高粱、大豆、玉米,木材和山货,南方过来的一般都是稻谷、丝绸、茶叶和陶瓷器具。从咸水沽运出去的多是津沽地区以及直隶省周边县乡的特产,比如:白洋淀的苇席、胜芳的鸭梨、天津的棉布和机械设备,还有咸水沽的手工艺制品。


    现在,营口和丹东等地有许多自称“海河沟人”的,这些人几乎都是咸水沽一带的人氏后裔。那是当年先民们跑海时留下的看守当地产业的一支,后来就定居在当地,也是为了咸水沽这面的船队,找一个落脚点。往南的的船最远的可以到达福建的泉州和厦门,浙江的宁波和海盐,在宁波甬江的沿岸,到现在还有自称“沽上人家”的咸水沽移民的后裔,他们的家谱上记载的详详细细。


    海船要求坚固稳妥,所以制作精细,用料考究,一般都是南方的柞木或者椴木、柚木等耐腐蚀耐盐碱的树木。海船不同于河船的,还有高大的桅杆和遮天蔽日的帆篷。大的海船还有三桅杆和五桅杆的,行使在蔚蓝的大海上,桅杆上大大小小的帆,就像蓝天中飘荡的雪白的云。


每一条船,尤其是乘风破浪的海船,都会有一个响亮和吉利的名号。咸水沽的海船也不例外,但是每一艘咸水沽海船都会又一个别致的外号。当时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外号叫习惯了,久了,原来的名字渐渐就被人忘记了。


    徐家的一条大船,当时是咸水沽最大的,人送外号“大酒楼”。郑家的还有“大海螺”、“画”,田家的“醋坛子”、“醋罐子”,周家的“五百担”、“双梯子”,郭家的“二篮子”等等。名字一个比一个妙趣横生,说来令人回味无穷。


    每当有海船远航回来的时候,船员的家人们都会争先恐后地挤在码头上,急切地眺望着满载而归的船和风尘仆仆的亲人们,喜形于色地叫喊者,放着喜庆的鞭炮。


百年的老码头,曾经见证了咸水沽历史的沧桑和转变。在这里,有过津沽船王郑起和郑通兄弟,有过企业救国的振华造纸厂的创始人宁钰亭与李蔼臣,有过咸水沽首富安福财神之称的王郅隆,有过义薄云天不畏强权的津沽名画家韩鹏仙,等等留下的深深足迹。


马家道,再见!


 
   马家道,是一条无名小路,它在咸水沽的东南部,如果你沿着津沽大街从西往东走,过了秋漠河(现紫江路),过了津沽酒厂(已经消失),再过胜利村委会(即将消失),就到了这条无名小路。在咸水沽发展的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大路、小路都柏油化了,唯有这马家道依旧是古色古香的土质路面,书写者自己的平平凡凡的历史。


马家道虽然土,却也有着自己的故事……


    曾记否,周辛庄(同和小庄)、刘家码头的人们,三、四百年,都是走着这条小路,来到咸水沽街里走亲访友,赶集采购……


    曾记否,当今南环路(过去只是一条由马家道南头通往头道沟存的一条可以行驶马车的道路)两侧的稻子、麦子,也是经过它才能运回咸水沽……


    曾记否,在这马家道中间曾存在过胜利村的两个小队部,在那个令人难忘的岁月中,社员们集体劳动、集体收获,享受着喜悦与艰辛……


    曾记否,在这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马家道,还曾有一辆有一辆的小汽车踏上它的身躯,前来寻访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乡下郎中……


    这一切,随着古镇的巨变就要成为历史的点点滴滴,滴滴点点。


马家道将随着高楼大厦的雄起,将走到它的尽头;尽管你就要消失,我们也绝不会万金你的平凡的过去;再见,马家道!


二零零八年七、八月之某日,余自津沽大街华润超市东路口进新兴路,至建国大街,一须发皆白的老人,年近八旬,精神矍铄,大声呼喊:咸水沽,没了——,与之交谈,全然不答,只是反复着:咸水沽,没了——

一位老者,年近八十。精气神好,银白胡须。

过月牙河,到勾庄子。登上便桥,心存狐疑。①

秋漠之河,消失何时。东之大桥,迁至哪里?②

高楼大厦,三角之隅。雷家之台,一片平地。③

元祥庄园,文革灭迹,娘娘之庙,也当此时。④

关帝庙前,繁华早已。文化礼堂,锣鼓声逝。⑤

第二小学,已无学子。田家戏台,再不唱戏。⑥

津南影院,津郊首屈,四个大字,郭沫若题。⑦
你在何处,大胡同子。东吴西吴,不可寻觅。⑧

海之大道,百年老衢, 不见街东, 只见街西。⑨

沽水形象,烙印岂迷,沧桑之变,难撼记忆。⑩

咸水沽啊,你在哪里?华北名镇,永存心底!

注释

① 2008年,为建海河故道公园拆上刘庄桥,于其西建便桥,以方便通行,公园建成

后,此桥亦拆。

② 秋漠河,为老海河流经咸水沽东头拐弯处向南流去的一条支流,其上建有东大桥,

此桥为咸水沽重要标志,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拆毁。

③ 三角地是因其地盘形状而言,秋漠河东岸,距东大桥约百米,住户十余,为王、田、李、肖、韩等杂姓;沿一条小路向东走约200米即到雷家台,住户多为雷姓,光绪年间,雷家兄弟七人,雷三(雷发)、雷五(富)因有侠义之气,闻名沽上;雷五参加义和团,在天津黑牛城抗击八国联军时英勇献身。

④ 娘娘庙坐落在现咸水沽七街博文里南头,元祥号在其南面,是一座一巷六院的青砖

瓦房,解放初期曾为天津县政府、津南区政府驻地,均为咸水沽的重要标志,均在文革中被毁。

⑤ 关帝庙前,俗称“庙前头”,自东大桥往西行约百米即到,是古镇最繁华的地方,

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繁华西移,此处逐渐萧条。文化馆礼堂的前身即1953年由周家书馆改造而成的和平茶社,后又改为和平戏院。60年代初,改名为文化馆礼堂,成为群众文艺活动场地。

⑥ 此处的第二小学,即咸水沽二小新址前的住所,俗称“田家坟小学”,始建于1916年,为天津县民立第21小学,1940年大水过后重建,解放后称咸水沽小学,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新建咸水沽第一小学,遂称咸水沽二小,后又改为“津南区培智学校”。田家戏台即田家坟广场戏台,解放后由政府修建。

⑦津南影院1954年11月建成,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第一座农村集镇影院”,1965年在建国大街建成新院。

⑧大胡同子,咸水沽最长最宽的胡同,是咸水沽的重要标志之一,现成为体育场路的延长线。东吴西吴,民国年间吴姓人在咸水沽开的饭店,沽人称街西的恩顺饭店叫西吴,街东的恩和饭店叫东吴。

⑨海大道,竣工于乾隆五年,原从咸水沽街里通过,1931年修了土围子之后,改从镇外通过,街里解放后称为建国大街。

⑩沽水,即海河,此指沽人心底的海河

咸水沽的集想要搬到那里去呢?

目前还不得而知

对此你怎么看?

今天不求赞

觉得有用你就赞赏

给族妹午餐加个鸡腿吧!

“天津族”综合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