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中国仍第四

工控参考 2023-07-10

从制造强国综合指数来看,美国持续大幅领跑各国,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稳居第二方阵,特别是日本实现了2012年以来的触底反弹;中国处于第四位,但指数在2016年首次出现下降



  4月2日,中国工程院正式发布了《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比较了各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近两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15-2016年各主要国家制造强国发展进程整体向好。中国虽然在2016年指数首次下滑,但不会改变制造强国发展进程总体向好的趋势,符合制造强国战略的预期。



  《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沿用完善优化后的制造强国指标体系,基于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各国统计局等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对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印度、巴西和中国等九国2015-2016年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进行了跟踪测评,并对我国2012-2016年制造强国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总结及未来趋势预判。


  这是继2014年和2016年后,中国工程院第三次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中国制造业排名:规模第一,综合第四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表示,“论制造业的规模,中国是世界第一,可以说中国已经是一个制造大国。但是多个指标综合考虑来看,中国还远不是一个强国。”


  报告显示,从制造强国综合指数来看,美国持续大幅领跑各国,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稳居第二方阵,特别是日本实现了2012年以来的触底反弹;中国处于第四位,但指数在2016年首次出现下降。


2012-2016年九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值变动趋势及排名情况▼:


  报告也分析了这一下降的原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下滑、国际市场不景气导致出口下降等因素同时作用于中国制造业,造成2016年中国指数首次下滑。


  同时,综观2012-2016年五年间,各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情况差异较大。在此情况下,中国是指数值增长最大的国家,总体上符合制造强国战略的预期。


具体分析:规模发展在持续,质量、结构待优化


  报告还具体分析了中国制造强国四项分项指数值及占比情况。2012-2016年,中国“规模发展”指数值和占比均为最高,说明发展趋势的持续性。然而“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三项变化不大。


  从各细分项指标变化情况来看,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明显提高,但与美、德、日等相比仍差距巨大,一国制造业拥有的世界知名品牌数指标提升明显;而制造业增加值率、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等指标出现下滑。


  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发展”传统优势不断强化,但尚未有效带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的提高,整体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培育。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院士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仍处在起步阶段,制造业总体仍未摆脱规模拉动的路径依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将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其间还可能有起伏。质量效益、结构优化以及持续发展三项指数相较美、德、日等制造强国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其中,质量效益虽差距最大,也是追赶的主要着力点,未来应是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要突破方向,质量效益应面向制造业整体而不是局限在一些重点领域;结构优化必须与质量效益相辅相成匹配发展,更多体现在向质量效益高的产业和环节上发力,而不是停留在“高”和“新”的发展概念上,可持续发展中研发创新投入的增加也要与产业效果挂钩。


与美国相比:差距缩小进程不显著 仍需更大努力


  “2017年尽管人民币兑美元全年平均汇率仍有小幅下滑,但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利好的推动下,2017年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将小幅回升。”周济同时指出,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在美国制造强国指数稳步较快增长的压力下,我国制造强国指数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缩小进程不显著,要在2025年实现初步目标,203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仍旧需要做出更大努力。


  报告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由于汇率波动、国际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我国制造强国指数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波动,但不会改变制造强国发展进程总体向好的趋势。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加快推进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性转变,要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推进制造业整体提升,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制造体系,为早日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   分割线   --------------

相关阅读


中国制造正在哪些领域做大?

                          ——作者:雪涛宏观笔记


  过去20年,在国内领域中国制造的重心逐渐从中上游转向中下游,从工业类制造转向消费类制造。而在全球领域,中国制造也表现出大而全,全球市占率超过50%的中国制造行业有5个,超过20%的有22个。


  虽然中国在低端制造的占比已经很低,但全球市占率较高的制造业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中下游,中国在中高度技术密集型制造的市占率还不够高。‘做大’不必然代表‘做强’,规模并非是做强的本质,从做大到做强,对中国制造来说既是角色转换,也是时间问题。


中国制造企业市值前十名,1997 vs 2007 vs 2017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从1997年到2017年,中国制造TOP10名单里只有一家企业没有出来过,就是上汽集团。20年前,TOP10里有4家是钢铁石油,5家是汽车家电电脑,1家是白酒。10年前,TOP10里有4家是钢铁金属建材,4家是机械电子电气汽车,2家是白酒。现在,TOP10里有1家是钢铁,5家是家电汽车电子机械,4家是食品白酒医药。中国制造TOP10名单20年间的变化,反映的也是中国制造主导产业的变迁:制造业的重心从中上游转向中下游,从工业类制造转向消费类制造。


  过去20年间,有不少中国制造品牌曾经一度风光无限,但最终又消失的无影无踪,比如彩虹和熊猫的电视机,波导和夏新的手机,哈飞和夏利的汽车,方正和紫光的电脑等。回过头看,不少曾经‘做大’的中国制造品牌,主要是依托了中国足够大的市场容量,在国内做到了高市占率,但是这些品牌既没有在全球领域内‘做大’,也没有改变整个产业的成本结构或者参与到技术演进的进程中。尽管过去20年间中国制造的上市公司和知名品牌发生了彻底洗牌,但正是当年这些探路者留下的完备产业链基础(包括高效率的产业工人和工程师),才使得今天的中国制造有可能在全球领域逐步做大和做强。


一、正在全球领域‘做大’的中国制造


  我们经常听到“中国是制造大国”的说法,中国制造到底有多大呢?笼统地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到全22%。更具体一点,我们将注册地在中国的上市公司和全球上市公司按行业分类排名,中国制造体现的是大而全:首先,全球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都有中国企业参与——就像是奥运会几乎每个项目都有中国运动员参加;其次,中国制造的全球市占率确实很高——就像是中国运动员在每个奥运项目里都有冲金的潜力。


2016年中国各行业全球市占率排名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仔细数下来,全球市占率超过50%的中国制造有5个,超过20%的中国制造有22个。全球市占率超过50%的中国制造有:中药97%,煤炭84%,家电67%,纺织61%,化肥农药52%。全球市占率在30-50%的中国制造有:铝49%,电气设备44%,基础化工43%,酒43%,钢铁40%,建材40%,建筑机械重卡39%,金属非金属32%,工业机械30%,轮胎橡胶30%。全球市占率在20-30%的中国制造有:电子元件27%,汽车零配件27%,电子设备26%,通信设备21%,纸制品21%,食品21%,摩托车20%。


  我们单看中国制造,也会发现几个特点:


  1.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需求巨大,与基建地产相关的制造业的全球市占率都在30%以上,比如钢铁、建材、建筑机械、重卡。


  2. 中国市占率比较高的制造业,其实都有些技术含量和门槛,但技术密集度不高,属于中低度技术密集型,处于价值链的中下游。特别低端的比如造鞋8%,纸包装10%这一类的市占率也不高了。


  3. 可喜的是,占比在20%-30%之间出现了一些中高度技术密集型制造,但还不够多,比如电子元件,机动车零件和设备,电气设备,电子设备和仪器,通信设备等。


  4. 高度技术密集型制造的全球市占率都比较低,比如汽车制造16%,半导体14%,消费电子11%,航空航天7%,电脑硬件6%,医疗设备5%,半导体设备3%。


  5. 过去三年(2014-2016)全球市占率提升最快的中国制造主要在电子和通信领域,比如半导体、电子制造、电子元件、消费电子、通信制造及服务配套。


  中国上市公司的全球市占率水平反映出中国制造的复杂性,既带有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的发展模式痕迹,也出现了创新引领的新经济萌芽。一方面,中国在全球化初期的生产转移并没有带来技术转移,制造业的整体技术密集度不是很高,多数中国制造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在终端生产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技术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具备了自主研发的实力,成为创新迭代的基础。


二、‘中国制造’和‘服务中国’


  中国占全球15%的GDP和19%的人口,除了庞大的‘中国制造’意外,‘服务中国’的全球市占率也很高,而且表现出传统服务、传统零售和科技服务、新零售的混合。其中,房地产和基建(建筑工程、港口、公路铁路)的全球市占率超过40%,传统服务比如贸易、零售、教育和新兴服务比如互联网零售、互联网服务、消费贷的全球市占率都在30%以上,金融(银行、保险、投行)的全球市占率也超过了20%。


 2014-16年中国各行业全球市占率的提升速度

 ▼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中国公司全球市占率增速前十的行业,除了烟草之外都是服务业,而且是比较高端的服务业,比如:保险经纪,保健护理,软件,资产管理,人力资源,房地产服务,油服,移动电信。市占率增速排名10-20的行业,除了石油天然气钻井和工业气体,也都是服务,还包括航空货运与物流。


中美独角兽企业对比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生活服务这些领域,在硬件、软件、科技、制造这些领域的独角兽依然稀缺。中国巨大的市场优势、良好的互联网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完备的产业链基础,培育出了互联网+服务业的规模红利。然而随着上网人数和网上购物的饱和,互联网+服务业的红利事实上已经到达瓶颈。


  理解近50年科技的发展,其实就是在软件-硬件-软件-硬件这个路径上反复突破瓶颈,发展到今天就是互联网-硬件-物联网,未来的突破在互联网+制造,又需要在硬件(5G、物联网、智能制造)突破瓶颈,所以互联网+服务业的升级依然离不开制造的升级和强大。


三、中国制造的进口替代


  2017年,中国进口工业品前十是:集成电路,汽车及其零部件,仪器仪表,初级塑料,显示面板,计算机零部件,铜制品,医药品,飞机和航空器,电子元器件。里面除了初级塑料和铜制品这种依赖原料的中低端工业品以外,其他八种工业品都实现了国产化率的提升。中国制造对进口工业品的替代正成为趋势。


  我们从进口替代的角度看中国制造的‘做大’,用“本国消费驱动的本国总产出比全球总产出”测算中国制造各细分行业的进口替代率。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进口替代率较高的中国制造包括:制药,电气设备,汽车,运输设备,计算机、电子、光学产品,石油炼焦,化学化工等。细分行业中,进口替代率较高的还包括:光电技术、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环保机械、塑料橡胶、有机化学等。


2014年中国各行业进口替代率排名(本国消费驱动的本国总产出比全球总产出)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我们从出口的角度看中国制造的做大,得到的结论也是相似的。过去十年(2006-2016),中国制造净出口额的复合增速排名靠前的行业包括:材料(塑料橡胶、材料技术)、机电设备(电机、音像设备、核电)、光电技术、计算机通信、运输设备、化学化工(无机、有机、化肥)等。


中国制造各行业净出口额复合增速(2006-2016)

  ▼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四、从做大到做强


  进口替代发生在模仿-跟进-赶超的过程中,表现为市场份额上升-净出口额上升-进口额下降,所以进口替代率的上升和净出口额的上升,都证明了中国制造在一些领域正在做大。然而,一旦中国制造在某个领域成为全球同行中的规模冠军,如何引领创新就成为了新的挑战。‘做大’不必然代表‘做强’,尽管‘做强’一定首先会表现为市场份额的扩大,但规模并非是做强的本质。从做大到做强,关键的问题是:是否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和产业链的高附加值阶段发生了替代?是否从价值链的下游迈向中上游?是否掌握了技术能力并能够迭代创新?


  一个正例是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不仅在规模上成长起来,并改变了产业的成本结构,而且主动参与到新技术演进的进程中。而反例是被液晶技术打败的以彩虹为代表的中国彩色显像管工业,虽然一度做到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但遇到液晶技术的替代时被打得措手不及,究其根本还是过去的中国工业与新技术的演进过程基本绝缘,既不了解显示工业技术的进展,也难理解新技术的影响。


  从做大到做强,对中国制造来说既是从跟随者模仿者到领跑者创新者的角色转换,也是一个时间问题。虽然中国在低端制造的占比已经很低,但市占率较高的制造业多数属于中低度技术密集型,处于价值链的中下游,中国在中高度技术密集型制造的市占率还不够高。中国在集成电路、高端机床、高分子化学材料、航空发动机、高端机械元件等领域还存在明显差距,仍有大量仪器仪表非常依赖进口,高端医疗设备和耗材也非常依赖进口,中国的喷气式民航客机ARJ21也仅仅是才完成交付。中国制造从做大到做强崛起,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寻找正在做强的中国制造和其背后的核心资产,是我们未来两期的内容。



▣ 来源:人民网、雪涛宏观笔记

▣ 提示: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看法或者知识补充,欢迎在文章后边留言!

▣ 回复“机器人、电机、IPC、PLC、传感器、变频器、工业4.0、工业互联网、工控机、工控安全  ”等关键字,可以查阅相关文章。回复相关月份,如“3”,可查阅3月份工控大事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