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未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工控参考
关注工控自动化行业大事小事
12月1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的“2018中国自动化大会”在西安开幕,本次大会主题为“自动化创造智慧社会”,聚焦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引领智慧社会建设。
会议现场
本次大会有来自海内外自动化、先进制造、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13位院士,200余位自动化、信息与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自主控制、智能电网、无人系统等20余个技术前沿热点展开交流与讨论。
开幕式由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飞跃研究员主持。学会理事长郑南宁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教授分别致辞,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做开场报告。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郑南宁院士致辞表示,中国自动化大会是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国内最高层次的自动化及信息与智能科学领域的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会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引领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学等相关学科发展,加强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叉融合,为助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契机。本次大会主题为“自动化创造智慧社会”,充分彰显了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引领智慧社会建设的时代特征,为不断推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自动化人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充分展示我国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学与技术已取得的辉煌成就。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教授指出,自动化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工业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本届大会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和时代发展脉搏,为全球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一个展示创新成果、展望未来发展的高端学术对话平台,有效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为提高中国自动化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实现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王树国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教授
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作了题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开场报告。他认为,新一代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但要坚持“创新引领”更要持续扎实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智能升级,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扎扎实实完成数字化“补课”,才能迈向智能制造发展的更高阶段。到2035年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周济
原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
自动化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会议上,由管晓宏院士主持,吴宏鑫院士、柴天佑院士、桂卫华院士、钱锋院士、陈杰院士、宁滨院士以及杨孟飞院士等8位来自自动化领域各行业的资深专家围绕“自动化未来”这一命题,各抒己见,为自动化领域研究人员及从业者提供了思想指引。
院士共话自动化未来
未来的自动化应该是智能、自主的自动化;比如航天控制,未来的方向就是航天航空智能控制。现在的自动化还只是程序自动运行,没有学习功能或学习功能不强,系统出现故障后不能自主解决,也没有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而这些恰是未来必需的。这需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自动化或工程控制中去,因此我认为这是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自动化一定是人工智能与传统自动化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也是自动化发展过程之中的奋斗目标。多年来,自动化从业者就一直试图将人的经验和技术通过自动化来实现。相信今后在自动化领域遇到的问题,越来越更多的需要跟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
自动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所以一定要考虑物联网、云计算等其他技术的发展。如此,自动化下一步应该把原来的控制系统变成一个智能自主的控制系统,把原来的管理和决策的信息系统变成一个智能决策系统。在这个基础上,把智能决策和控制变成一体化系统,然后再围绕一体化系统研究它的基础,包括算法、理论、技术,直到自动化可以真正实现动态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
未来的自动化怎么发展?从深度上讲,一定要把大数据、互联网、新的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和传统自动化技术融合,来研究智能自动化;从广度上讲,一定要考虑系统概念和系统集成。自动化要考虑的不再是单个对象,而是人机融合系统,这就需要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自动化的结合,同时也要注重技术的协同优化。
自动化的重要特征有两个:系统和反馈,这是别的学科或单体信息里不具备的。自动化控制发展起来,对象的变化很大。从这个角度,无人系统是一个简单的对象,往前发展是智能无人系统,再向前是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现在的人工智能是数据驱动的智能,未来将发展为目标驱动下的智能。所以,这将带来许多新的命题,比如人与无人系统之间如何协同,人在回路中的控制、参与甚至意图控制模型如何建立等等。
未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还要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这两个维度来考虑,它将呈现出3个特质:高度的智能化、高度的自主化、高度的融合和协调。这三方面都是围绕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将是自动化未来的方向。
智能、自主、融合、协同,这是自动化的必然趋势,但未来的智能化很难预测。我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结合深空探测,我认为未来自动化的要在探测雷达的精度上以及无人探测车的速度上有所提升。同时,我们也希望探测雷达的精密度未来能够提高量级。
在现场提问环节,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科技工作者、学生向各位院士提出了问题。
在提及“高铁智能化的未来走向”问题时,宁滨院士认为我国正在探索“高铁自动驾驶”。
高铁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其中控制系统在高铁的安全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高铁在控制方面的目标是智能、自主和协同。高铁自动化的另一个方向,就是高铁运行控制和调度的动态一体化。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高铁网,停电、机车故障、电气故障等造成的运行延误,有时候需要一天才能恢复。因此我们申请的自然基金项目,就瞄准了高铁运行网调度和控制的动态一体化,目标就是使系统迅速从故障中恢复。
在提及“未来自动化将在人工智能新技术诞生方面扮演什么角色”时,陈杰院士认为,人的干预机制研究是人机共融的重要命题。
未来人机共融是未来的方向,人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干预,人的干预机制以及人机的共享控制,可能是今后控制领域的重要命题。在信息物理系统(CPS)或其他大的系统里,人在回路之中。可以是闭环中,也可以在前馈回路中,人的控制的时机、干预度等,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中在控制学科面临的一大挑战。人是复杂的,人的“意图模型”“干预模型”“操作模型”如何建立,这是要把人作为对象来研究的命题。
在谈到“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距离工程化还有多远的距离?”时,吴宏鑫院士、杨孟飞院士认为虽然人工智能的方法已经在航天领域得到了应用,但航空航天距离距离实现智能、自主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谈及"未来的自动化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如何升级和发展?"时,柴天佑院士认为自动化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学科式培养的弊端,论文导向,体系冗杂,与产业实践脱节。科技创新必须结合实践活动;学校教育要瞄准未来科学发展趋势。中国需要学科知识梳理精简,加强实践和系统设计能力培养。
在谈到"如何把技术成果真正在工业界用上去,避免教授、学者昨晚研究以后,工业界无法接续?"时,桂卫华院士和钱锋院士认为,对比国内外情况看国内弊端:国内成果转化要教授主导推动,教授一边做科研一边到一线推广成果,非常艰难。企业缺乏主动引进和推动成果转化的能力和积极性,前沿成果靠企业自身难以消化利用。合作机制一有变化,科研成果就不能维持在企业遭到废弃。
目前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慧时代,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万物互联、虚实结合、开放共享。本次大会主题为:“自动化创造智慧社会”,充分彰显了自动化技术融合到“智慧社会”建设中来的时代特征,并为不断推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自动化人提供了一个舞台,充分展示我国自动化技术已取得的辉煌成就,促进学术交流、学科交叉,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大会结束当天,还揭晓了2018中国自动化学会企业创新奖、2018中国自动化学会杰出自动化工程师奖、2018中国自动化学会小微创业奖及2018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系统创新解决方案奖。
2018中国自动化学会杰出自动化工程师奖
(以下数据来源控制网)
2018 中国自动化学会企业创新奖
2018中国自动化学会小微创业奖
2018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系统创新解决方案奖
文章及图片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网、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