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分钟《如果国宝会说话》构建中华文明视频索引


“厉害了,我的祖先”、“人头壶头像就像动画里的小王子”、“陶鹰鼎萌萌哒,神似背着手的教导主任”……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后,迅速被网友刷屏热议。已经亮相的人头壶、贾湖骨笛、陶鹰鼎、龙山蛋壳黑陶杯、红山玉龙等国宝人气爆棚,俨然成了2018的开年“网红”,而该片每集5分钟,每集聚焦1件文物的短视频模式,也受到观众点赞。某种程度上,被誉为“中华文明视频索引”的《如果国宝会说话》不仅为中华文明的进程提供了物证视频,更构建了诠释文物的新维度,让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走进国人内心,真正让国宝活起来,火了起来。

 

用文物定位时代坐标

 

精选100件国宝,首次用文物讲文化,用文物梳理文明,《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每集5分钟的短片解读构建中华文明视频索引,带领观众穿越千年,以全新视角认识理解中华文明。

 

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如果国宝会说话》目光跨越八千年,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旨在用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定位时代属性,呈现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该片总导演徐欢说:“片中选择的文物都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文明进程中具有推动或改变作用的文物,在中华文明形成与传扬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以及能反映生产力水平、人民创造、时代精神、文化传统的文物。因为‘文明进程’的历史定位,所以以文物为本体的《如果国宝会说话》自然会成为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

 

该片以中国历史纪年来建构百集国宝的顺序,堪称一次前所未有的对中华文明再认知过程,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国宝再发现之旅。片中,一件文物就是一个时代的坐标,标记出了中华文明在历史时空中走过的痕迹。比如首先亮相的仰韶文化人头壶,制作于6000年至6500年前,呈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创造与个体思考,呈现了那时的人类最初的自我凝望。在人类历史中,人是主角,人头壶以人为造型,隆起的壶身代表生命的最初孕育,体现出鲜明的母性特征,展现了母系社会时期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贾湖骨笛,取材于鹤骨,出土于距今7800年至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史前时代风貌,更以具备七音阶甚至变化音级的属性凸显了先民的惊人创造力,显示了近万年前的华夏先民,即对音乐有着超越今人想像的认知和创造力。陶鹰鼎,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的代表陶塑。作为中国远古陶器中最特别的一个,它主要优点并不在于“写实”和“逼真”,而在于经过艺术加工后获得的夸张和变形,既保持、强化了它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这为其后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鸟兽形器奠定了极高的起点。

 

千年的历史长河浩浩荡荡,这些具有时代指向性的文物犹如浩瀚文明天际中的时空坐标,为观众精准定位,让我们清晰地看见华夏历史,看见文物里的中国。,并重新认识中国的历史演进、文物体系和审美情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价值理念……某种意义上,《如果国宝会说话》就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视频物证,见证了文物作为文明坐标的流变。它打开了一本隐藏在国宝背后的文明之书,让古今相通、对话、呼应、寻找,让我们知道我们从何处来、如何更好地认识所处的时代。

 

以微纪录探究文明密码

 

作为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每集5分钟的短视频串联起承载中华文明的一颗颗文物明珠,以“物证视频”呈现了厚重博大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由多元一体,文物是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文明精华和时代见证。《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每集5分钟浓缩聚焦一件文物,有逻辑地延展涵盖历史、科学、经济、社会生活的文明纬度,以物证解读文物的大美。该片虽短,信息量却很大。仰韶、半坡、良渚、龙山、红山文化;信仰、礼制、等级、恩典;古人的艺术审美与创造;先民对自然、生命的崇拜与寻秘……《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一件件独特文物,探究国宝背后的文明密码,开启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全新认知。

 

人头壶、陶鹰鼎、龙山蛋壳黑陶杯、红山玉龙、凌家滩玉版玉龟、古滇国贮贝器……片中这些古老文物无不神奇,充满了文明奥秘。它们的存在,就是对中华文明发展最有力的证明。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选取的文物,均为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和童年少年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形态,奠定了中华文明后来的面貌,其中玉器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物质形态。因此第一季前半段主要说的陶器和玉器。第一季中段,主要讲夏商周三代,青铜器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物证。中国古代“原生”文明的特点,在于重视“礼”和“乐”,即秩序、规范与教化,而青铜器和玉器便是体现礼乐的最佳器物。第一季后半段呈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诸子思想百家争鸣,这一时期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空前发挥,新的礼乐正在建构。表现在器物上,便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汪洋恣肆的创造力。精巧的结构与流畅的线条在这一时代同时出现。片中呈现的莲鹤方壶、中山国错金银铜版兆域图就是典型的物证。

 

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文物不再只是文物,而是蕴藏文明信息的重要物证,被今人致敬并解读。片中的人头壶,不只是一个陶壶,它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已经兼具了艺术和实用功能;陶鹰鼎,形象壮硕有力量,显示了中华先民对鹰力量的崇拜,同时也证明了当时他们已经有美的创造力;龙山蛋壳黑陶杯,中华文明手工艺的极致,0.2毫米,纤毫之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与分工,处于时代巅峰的绝顶器物如何烧造出来;凌家滩玉版玉龟,它证明了先人很早就掌握了天文历法的专业知识;玉组佩,其令人震惊的数量、繁冗复杂的形态纹饰、繁而不乱的组合方式、精细严格的佩戴方法,见证了“郁郁乎文哉”西周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

 

让文物揭示文明脉络

 

文明具有时代性、多元性和地域性,中华文明更是如此。新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有什么特征?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进入了怎样的“黄金时代”?《如果国宝会说话》用一个个文物视频物证,通过解读文物携带的信息,揭晓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征与发展脉络。

 

比如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的觉醒,大都从人像艺术的诞生开始。片中的人头陶壶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于6000至6500年前。那时候的人们不断打磨手中的石器,开始驯养家畜、开垦田地,建起半地穴草屋形成聚落,人类历史由此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多年前中国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时期,最质朴的材质邂逅最巅峰的工艺,诞生了厚度仅0.2毫米的龙山蛋壳黑陶杯。它以极致工艺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千古绝唱,绽放了人类早期的文明之光;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太湖流域的良渚地区,一度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古城、墓葬、祭坛、村落、军事、水利设施、玉器作坊,一应俱全。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甲骨文和金文,显示了中国自古就有“以玉事神”的传统。《良渚玉琮王》一集中,良渚玉琮王雕刻有完整精美的神人兽面图像,而神人头上的介字型羽冠,布满放射状线条。片中发问:这一符号也曾出现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物中,这是否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文明的关联?这就是引导观众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进行思考。同样,簋是一种古代食器。在《利簋》这一集中,不仅介绍器物本身,还对西周的礼制进行了介绍。西周等级森严,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飨的器成为礼制的象征,这就是所谓的“藏礼于器”;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一簋”,依次类推,不能越级使用。观众由此而知,自此以后的三千多年,“礼乐”成为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中华民族自誉为“礼乐之邦”也由此而来。

 

当然,文明的最好物证便是文字。《殷墟嵌绿松石甲骨》这一集就以殷墟嵌绿松石甲骨上的象形文字还原了一位商人“日出而猎,日落归家”的一天。商晚期,王室为了占卜和记事,锲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体系的成熟文字。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从此,从个体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字,可以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才得以塑造和传扬。

 

构建文物诠释新维度

 

中华文明的进程,可以通过文物得到了解,更需要被表达、被诠释。因此《如果国宝会说话》作为“中华文明视频索引”,它的价值不仅是用具极具细节说服力的国宝视频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做了物证,更以全新手法构建了文物诠释的新维度,让大众通过文物看见历史、看见文明、看见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在文物中看见美好中华。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很多网友都被这种奇特的开场提示吸引,纷纷表示要做短信提醒。《如果国宝会说话》革新以往历史人文类纪录片面面俱到的讲述方式,巧妙契合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特点,采用每集5分钟,每集说一件国宝、每晚连播5集的新模式,迅速引爆了“国宝文化热”。尽管该片每晚22:00播出,但观众的热情依然火爆。“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国宝一次看个够,不看睡不着”、“一边看电视,一边记笔记”等评论不断刷屏,有网友甚至形象地称该片为“深夜学堂”、“博物馆奇妙夜”。

 

精美大气的影像、生动活泼的叙事、惟妙惟肖的动画展示、极具文采和哲理的解说词……《如果国宝会说话》让博物馆中沉静的国宝变得灵动起来,让每一位观众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化大世界,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丰厚与浩瀚。

 

当观众被那仰望星空的人头壶吸引,感受着人类最初的凝望;当看着动画展现厚度仅0.2毫米的龙山蛋壳黑陶杯如何烧制的史前黑科技,观众由衷赞叹古人的创造力;当穿越九千年的贾湖骨笛声响起,空灵悠扬,人们始知那是文明的先声,不禁泪流满面;当眼见凌家滩玉版玉龟,如洛书般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天文历法的创造和掌握,虽然“不明觉厉”,感觉智商被碾压,却由衷地骄傲,想为“古老智慧的中华文明”点赞。

 

“肌肉萌”的陶鹰鼎,打动观众的同时,还灵活传递了古人关于鹰力量崇拜的“王者之气”,;《殷墟嵌绿松石甲骨》那集画风突变,用动画小剧场展现一位商人的一天,让我们在象形文字中体会什么是“刻骨铭心”。古老文物和当下“微纪录”的相遇,令文物有了全新的诠释方式,也令国宝火爆朋友圈,走进了观众心中。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要制作一只陶鹰鼎,你需要学会等待时机,学会如何与时间融合,如何与时间不较劲……《如果国宝会说话》改变以往高大上、专业晦涩的纪录片解说,转而用诗意和哲思与国宝对话。创作者心怀敬意解读千年国宝,全新视角解读中华文明,这或许就是《如果国宝会说话》发出的“国宝之声”。创作者有心,观者心动,国宝自然也就活起来,火起来。期待后续三季节目的面世,相信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精彩!


前次推送(2018/1/5)

新西南纪录片 胶卷救援任务.A Flickering Truth.2015  在冲突不断的阿富汗,有一群人正全力抢救他们的电影史

直击全球最大的数据库,7万台服务器同时运行

防失联或加入纪录片交流微信群 加微信  lovedoc20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