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BC纪录片 文明.Civilisations.2018 它夺回了英国电视失落的荣耀,它是BBC的最高理想 豆瓣评分9.4


历经两年多的筹备,艺术史纪录片《文明的轨迹 2(Civilisations)》3月1日在BBC 2频道上开播了。该系列纪录片由上个世纪英国首部艺术纪录片《文明的轨迹(Civilisation)》翻拍而来,长度为 9 集,每集时长为 1 小时左右,由 BBC、Nutopia 影视制作公司、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共同出品。


这一次鸿篇巨制的程度也不输当年。三位主持人Simon Schama,Mary Beard 和 David Olusoga 带着各自的学术专长来到镜头前,走访了31个国家、6个大洲,其中覆盖了从古到今来自东西方的500多件艺术品,透过艺术之眼,探索“人类创造的起源”、“观看艺术的方式”以及“全球文明的进程”。


拍摄《文明2》的想法由现任 BBC 台长托尼·霍尔在 2014 年 3 月提出,他认为 BBC 作为全球最大的广播公司,理应在当代肩负起传播艺术的使命。他曾说在他十八岁那年,是《文明》这部纪录片点燃了他对于文化的最初兴趣。而卫报评论员 Jonathan Jones 不久前在文章中说道:“《文明》的翻拍不仅仅是向多年前那个穿着花呢外套、在电视上娓娓道来的艺术评论家致敬(指原作的主持人肯尼斯·克拉克),它还意味着夺回英国电视失落的荣耀,并回归 BBC 的最高理想。”


2015 年底 BBC 官方正式宣布制作《文明2》以来,这部纪录片一直备受期待——从前在电视机前观看《文明》的观众,如今已经老去,但仍记得 1969 年彩色电视机上出现米开朗基罗的那一刻所带来的颤栗;而新一代的人们,正期待着新的艺术将怎样被讲述。


除了在原作《文明的轨迹(Civilisation)》之后加了复数s以外,《 文明 2 》在制作内容的选择上也贯彻了多元主义的原则。原作以西方视觉艺术为主要讨论内容,拍摄地集中在西欧国家,一共13集,全部由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主讲。由于内容选择上的偏颇,制作方在命名时还特意加了一个小标题:A Personal View by Kenneth Clark(肯尼斯·克拉克的个人见解)。


新系列纪录片的主讲人则由三位致力于普及艺术的公共学者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 Simon Schama,剑桥大学的古典学教授 Mary Beard,以及尼日利亚裔英国历史学家 David Olusoga 。仅在 Beard 出现的前 20 分钟里,她就已经出现在了墨西哥、中国、埃及等不同大洲的5个国家。 


 (从左至右)David Olusoga、Mary Beard、Simon Schama 来自:Dailymail



三个不同视角的解读串联起了六个大洲的文明,在《文明 2 》中,肯尼斯·克拉克的欧洲中心主义被“纠正”了。他曾坚信少数艺术家的“神赐天赋”造就了文明,而原作《文明》中出现的艺术家都是男性,主要来自意大利、法国和德国。


1966 年,这位 63 岁的艺术史学家启程与 BBC 制作人一起,花费了三年时间,走访了11个国家,于 1969 年推出了 13 集长的首部艺术史纪录片《文明的轨迹(Civilisation: A Personal View by Kenneth Clark)》(又名西方艺术史话),被BBC誉为“电视史上的里程碑”。而当时,英国彩色电视才刚诞生不久, BBC 的主播大卫·阿滕伯勒肩负着推广这门刚问世不久的新科技的任务。他怀着做绘画纪录片的想法,找到了肯尼斯·克拉克。



  肯尼斯·克拉克《文明的轨迹》 来自Telegraph


这部纪录片使用了当时最前沿的技术,涵盖了中世纪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西欧文明,讨论的对象主要是视觉艺术作品,其中也包括了与之互文的戏剧、哲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内容。如同他毫不避讳地只选择了欧洲文明的内容,在纪录片中他也做出了许多大胆而惊人的表达:“为美奉献的生命很少善终”、“英雄并不愿意与其他英雄同行”。


尽管这部纪录片在后世看来颇具争议性——左翼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就在3年后的电视节目《观看之道》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强调艺术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关系而非将艺术精英化、阶级化。在节目中,约翰·伯格点出图像复制技术的出现消解了艺术的权威性,而艺术品原作的美学价值让位于资本价值;他还分析了“观看”的性别政治和现代广告背后的资本逻辑。在他的通俗讲解中,艺术不再高不可攀。艺术评论的百家争鸣之下,《文明》在整个 60 年代仍旧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在某种意义上确立了艺术纪录片的传统范式。


而 50 年后《文明 2 》的推出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纪录片,更像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项目。


纪录片上映之后的一周内,由BBC Arts主办的 Civilisations Festival 将在英国 250 多个博物馆、画廊与图书馆展开,公众有机会参与围绕“文明”这一话题的讲座、辩论等活动。现代科技的恩赐也为《文明 2 》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除了在纪录片的拍摄中用到了微距摄影、无人机航拍等技术之外,BBC 研发部门所开发的 Civilisations AR(实景增强技术)app也将在应用程序商店上线,通过 X 光扫描、修复功能、实景导航等 AR 技术,让观众在手机上近距离观察艺术品。



特别说明该片中国部分讲到了三星堆和兵马俑

三星堆文明

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在第一集中惊艳亮相。

1986年,三星堆遗址在一处建筑工地被发现。

发掘出的考古坑中包含数百枚象牙、祭祀牲畜的遗骸,以及数目惊人的面具。

这些面具有些体积巨大,很可能曾被安放在神殿内;

有些又很小,适合人们戴在脸上使用。

他们都有巨大的菱形眼睛,硕大的“招风耳”。目前古代中国发现的其他所有文物中,暂未发现和这些头像、面孔相似的。

有人猜测这些面具可能是巫师在降灵仪式中使用,但也只限于猜测。

由于三星堆尚未发现文字记载,三星堆祭祀坑为何会出土大量青铜器,还存在很多不解之谜。


秦始皇陵兵马俑

1974年,陕西省发现了埋在地下的人形碎片,随后发掘出了规模庞大的考古遗址,挖出的物件聚集成了一项奇观。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是二十世纪最令人惊叹的考古发现。

它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气势汹汹的军队遗迹,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雕塑群像。

然而,让世人惊叹的,不只是它的规模,还有雕像的细节。如果近距离观察,你会清晰地看到每个人盔甲上的片甲和铆钉。

他们的头部以真人为原型,头发设计了很多不同的造型,所以各不相同。他们的面部轮廓也不一样,眼睛和耳朵刻画得极为精致。

这些人象征着秦始皇的帝王护卫队,他们与秦始皇一同下葬,站在他的坟墓周围保护他。

有些人称赞这个古代的大规模艺术品,有些人觉得这是军队的最佳表现形式。无论世人如何看待他们,他们都引发了各种关于“何为相似”的问题。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

他们的脸非常相像,但他们又不像任何人。


前次推送(2018/4/13)

独立纪录片 我爱高跟鞋.My Fancy High Heels.2010 记录奢华背后冷酷世界里惨不忍睹的真相

10个免费电影网站推荐(值得收藏)


防失联或加入纪录片交流微信群 加微信  lovedoc2000

如有关键字,公众号中回复关键字获得更多信息。


关键字 文明


原文链接观看预告片视频 

在线视频以及下载资源请公众号回复  文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