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 北京的风很大.There's a StrongWind in Beijing.1999 体现90年代北京城的真实社会
这部独立作品是一部非常实验而又极具文献价值的纪录片。这句评价来自于著名电影史学家Urich Gregor。
一个手持话筒、身边跟着摄影师的、时入画时出画的胖小子在四处正在大拆的北京街头,截住形形色色的路人(拣破烂的流浪汉、推婴儿车的老人、羞涩的外地民工、一脸严肃的武警战士、匆忙的上班族、带着中国姑娘的老外、前卫的都市新新人类,等等),突兀地将话筒伸过去,问“你觉得北京的风大吗?”对这个简单的问题,路人的反应迥异:不置可否、“大”或“不大”、反问他们是干嘛的、骂他们是神经病、似话痨搬瞎扯上半天,等等。
期间,胖小子会因人改变问话的内容,如是一对男女,是“你们幸福吗?”如是正在吃饭的,是“我可以和你们一道吃吗?”如是警察,是“警察叔叔,我捡到一分钱。”等等。而后来,镜头对准了一对孩子患了白血病的外地夫妻。
这部电影傻逼却又精妙,看着乱七八糟,毫无头绪。但却含沙射影的说出了政治的影子。1999年的北京街头大兴土木,看着也乱七八糟。90年代末期的中国电影,可以说异军突起,第六代的导演来势汹汹,贾樟柯的《小山回家》《小武》,张元的《北京杂种》,娄烨的《苏州河》,第六代导演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去摸索中国电影界未曾开垦的土地。
纪录片在90年代时期也是一样,处于摸索实验的阶段,关于中国电影的纪录片发展,我们可以追寻到吴文光拍于1990年的《流浪北京》(文末有传送门),这部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拍摄了一群80年代末到北京北漂的“盲流”在北京的生状态到变化。
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恶趣味的探索电影。每一个问题都与北京的风无关,每一个问题都并没有联系,无序,零碎,像是无关的东西拼凑般,可是通过雎安奇的手法处理后,却变成了一个整体,我们从里面能看到人的百态,社会的现实,对天安门的盲目崇拜,冷热嘲讽,中国人的好奇心,对事实的无助感,都能在《北京的风很大》的镜头里体现出来。
从某一角度看来,说雎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很大一部分体现了90年代北京城的真实社会,一点都不夸大。
传送门
本文关键字
北京的风
-THE END-
在公众号中回复关键字获得更多信息
防失联及加入交流微信群 加微信 lovedoc2000 或扫码
前次推送(2018/5/7)
半岛纪录片 中国游客在巴黎.How To Be A Chinese Tourist 中国游客在巴黎的真实情况 当地民众爱恨交加
上月推送(2018/4)
最近大家都在看